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和谐——北京古代建筑的理念 
作者:[谭烈飞] 来源:[《前线》杂志 2008年第05期] 2009-10-01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留存的大量古代建筑,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书写着这个城市的历史。透过它们——城垣、宫殿、民居、苑囿、坛庙、陵墓、寺观等等,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领略了那个时代的和谐理念在建筑中的渗透、挥洒和凝固:现存的明清北京城7.8公里的中轴线以及所组成的城市对称格局,金碧辉煌的宫殿群以及围绕着它所形成的不同的建筑结构、建筑色调,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景观。
  
      建筑布局:突出“天人合一”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东方城市——元大都城,“其美善至极,未可宣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领略当年的辉煌,但是,现存的明、清北京城的建筑遗存,足可以让我们为600年前的城市建筑感到自豪。在元大都的设计过程中,主要设计者刘秉忠,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设计理念,既秉承了儒家的思想,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都城的建设规划中得以充分体现。

  元大都以城市中心的什刹海水域为中心,城市的建筑在对称式的城池中建设,以后的明、清北京城,基本上沿袭了这种建设格局。整个城市等级森严,分为内城、皇城、宫城,全城以中轴线为中心,形成北京城的脊柱。城市的中心是金碧辉煌的皇宫建筑,西侧有三海组成的宫苑,以它的特有景观调剂了中轴线的单一形式。宫殿四周是井然有序的街道和胡同,胡同的布局均在大街两侧,居民在胡同居住,安宁祥和。由于城市的大街多是南北走向,大街上的店铺及酒楼、餐馆东西排列,给人以井然有序的感觉。散置在城市四处的庙宇寺观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点缀着城市,宫殿以外的灰色调民居衬托着宫殿的红墙金瓦,更显恢宏。
 
     皇家宫殿:尽显“九五之尊”

     在封建社会中,作为封建帝王之都,城市的核心是帝王。城市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建筑色彩,都充分体现着帝王的君权神授,帝王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紫禁城这一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面积达72万余平方米,各类房屋建筑近万间,主要由六重主体建筑与更多的附属建筑构成。根据建筑用途,分为外朝与内廷。所谓外朝,主要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两翼的文华、武英两殿组成。三大殿每个殿的名字都用了“和”字,表达了祈望太平和谐的美好愿望。太和殿在故宫中极为高大突出,象征“天”的崇高伟大,也是皇帝受命于天和“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东西文华、武英两殿,炫耀皇帝文治武备。外朝是皇帝早朝、处理政务、接见来使、重大活动所在。自外三殿组成的中轴线向北就是内廷,分布的是乾清宫、交泰殿与坤宁宫,这三座建筑的两翼则是东西六宫,民间所谓的“三宫六院”。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地;其两侧的日精、月华二门,象征日、月;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而东、西六宫以外的数组建筑,象征天上的众群星。这些象征性的建筑群,拱卫着象征天地合璧的乾清、坤宁二宫,以彰显天子的威严。

   紫禁城中的建筑多以“九”和“五”来体现“九五之尊”,排列在故宫中轴线上的皇帝直接使用的宫殿、宫门几乎都是无一例外的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城楼上的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午门正殿与四个角的方亭,又称“五凤楼”;太和门前的广场,赫然是五座金水桥。在故宫的建筑中,暗含“九”、“五”这两个数字的还有九龙壁,正面雕龙九条,正中的脊也是九龙在脊,整个九龙壁面,则由二百七十块组成,依然是九的倍数。

   从具体的建筑个体来看,无论是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都在体现着秩序与和谐的理念,皇帝、王公、百官、士庶的建筑大小、装饰物的选择,等级森严。整个京城在细小结构上,也在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宫大门的门钉横竖都是9个,成为定数,而王府百官的大门则按照所处的地位依次递减,由高而低等级分明。这种等级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状态,朝代可以更替,而这种等级制度却稳定地延续下来,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稳定的基础,代表了北京古代城市特有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民居院落:暗示“尊卑有序”
 
   民居是北京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房屋和墙围成正方形或长方形之院落,即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形成四合院,或无倒座房形成三合院,并由多个院落前后或左右扩展,以门、回廊相连接,构成较大的建筑群体。这种布局形式,适合封建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需要,使家庭成员之间的长幼、尊卑、主仆、男女关系,在房屋居住使用上体现出来。

   北京正规四合院,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有的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在规整的四合院中进了大门还有垂花门、月亮门等等。垂花门的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门外是客厅、门房等“外宅”,门内是“内宅”,体现“内外有别”。四合院中住正房(北房)的一定是一家之主,东厢房又因为左为贵,由长子居住。而倒座房一般是佣人来住。“尊卑有序”在四合院中得以完整体现。平铺规整的院落组合不仅具备了较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创造了接近自然,利于家族内人际交往的和谐状态。

  皇家园林:追求“宛自天开”
  
    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北京作为东方园林艺术的集大成之地,其皇家园林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圆明园的建造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精髓,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大成者。不仅儒、释、道三家主题的不同建筑和谐共存,而且还把本土与外来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圆明园的长春园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式宫苑——“西洋楼”,包括6幢洋楼,3组大型喷泉和若干园林小品,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而楼顶却用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还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叠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堪称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

   北海的园林建筑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一池三山”(一池即太液池,三山:琼华岛、团城、犀山台)景观。“一池三山”的布局源自中国道家关于东海之东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的传说,为我们留下了神话般的人与神和谐的园林艺术。清顺治八年(1651年),北海建造了高35.9米的白塔,其建筑风格源自尼泊尔,与北海原来的蓬莱仙岛神话景观,属于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但是白塔的建造非但没有破坏北海原有的整体格局,反而与北海原有的建筑一起创造了一种和谐、完美的整体美感。如果没有异域文化间的交流,是不可能创造出这种特殊效果来的。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东方园林代表,不仅有饱含江南水乡风韵的苏州街,还有反映高原风貌的四大部洲。园中不仅可以领略道教理念的返璞归真、自然无为,而且还可以领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世界,并采用借景的方法,把园外的自然景色收入到景观之内。从万寿山上看,近处一汪碧水,远处万倾良田,再远处玉泉山宝塔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如此的景致,无愧于“东方园林的典范”。

   当然,北京不仅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处理好城市建设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显得尤为关键。解放后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工程,就较为成功的处理好了建筑布局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在明清时期的“社稷坛”南侧建设了“人民大会堂”,“祖庙”南侧建起了“历史博物馆”,使京城从以紫禁城为中心转变为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彰显了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的性质,创造了整体和谐的建筑布局。而新建的北京奥运村及森林公园,位于北京传统的中轴线的北延长线,最北端则是堆砌的土山,山下是新开的水域,衬托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设施,在与北京的整体建筑布局和谐融为一体的同时,又充分展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作者:北京地方志办公室副巡视员、编审)


相关文章: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基本概念
·李炳元:中国古代荐举连带责任制度研究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