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阳明山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祖籍浙江余姚,后迁至山阴(今绍兴),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曾创建阳明书院,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28岁中进士,历官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史部主事、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杰出代表。他创立“心学”称“阳明学”,又称“姚江学派”。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经过四百年之久史海沉浮,当今又在世界上掀起研究王学热潮。王阳明对“静坐”养生明确地说:“究极仙径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唯有坚持修炼”静坐”养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顽强的意志,才能开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导人的行动。王阳明修炼“静坐”养生之道,有独特系列创新之见,值得学习弘扬,且非常有现实意义。
1.“太虚即氧”,“静坐”,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文学大师郭沫若的,“静坐”养生之道,就是从王阳明的著作中得到启迪的。郭沫若“静坐”养生是实践了王阳明“静坐”养生的学生。王阳明从“静坐”入门,认识太虚即气而得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说:“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王阳明高明是讲万物“本体”是气,阴阳二气是统一体。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变化运动的根本。王阳明著《周易外传》讲:“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灵诚精义》讲:“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又讲:“由太虚,有天之。有气化,有道之名”.在《传习录》中讲:“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可知充塞天地之间……便是一气流通。”王阳明讲“一气流通”就是“行气”,“行气治百病”。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讲:“练气即行气。”《黄帝内经》讲:“气行則血行”。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王阳明“静坐”养生是深知“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哲理。
2.“静坐”并非绝对静而是“方静旋动”
王阳明对气在运行中“动与静”的理解很辩证。《正蒙注大易篇》讲:“静以居动,则动者不离乎静,动以动其静,则静者亦动而灵”。《思闻录外篇》讲:“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一切事物静动两种态,静是静动,而非不动。止而行之,动动也,行而止之,静也动也”。王阳明的动静观深邃理论是提出了“方静旋动”。《中国道家内丹修炼学》讲:“旋转与波是宇宙生成生化的最根本规律”,宇宙是在不断动静态中而运动生化。《思闻录外篇》讲:“天地之化日新。动静是对立统一,动静互涵,动静是相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动静中变化”。《思闻录外篇》讲:“今日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王阳明修正了张载“日月之形万古不变”的结论。《尚书引文.太甲》讲:“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正蒙注大易》讲:“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思闻录外篇》讲:“守其故物不能自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故客观世界永远在动静运动中生生不息,而在气化中呈现其生命的代谢规律,唯独明白了客观世界动静规律,而顺应这规律,才能像苟子所讲:“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王阳明论动静是洞明了练气“静坐”养生的玄机。《上洞心丹经诀》讲:“静坐行气着手,运精气过三关直入脑,脑满以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则内丹成”.阳明极为高明,他在“静坐”中悟出“方静旋转”气行机理。点化我们要认识到“静坐”并非绝对静,静是相对的。
3.“静坐”即修心,调气,要发“诚意”、“善念”
《黄庭经》讲:“意中动静气得行”,众人皆知意调气。但进一步深入理解意念力本体在何处?一般常人并不知道。王阳明著《传习录》中讲:“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必就其意念而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人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王阳明又进一步讲:“正心诚意”,要做到“诚意”必须要“格物致知”,也就是使每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认识为善去恶,明其道心,也就是“良知”。所以“心正”才能“行正”。什么叫“格物”?
“格物”怎么解?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为“格杀”,这是别有洞天的理解。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存在“七情”、“六欲”诱惑,如一个人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即不能达到“六根”清静。《大学》讲:“致知在格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又进一步讲:“我今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要将不善之念克倒了,须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立言总旨”。王阳明“心学”将“主静止欲”是讲透了,气功修炼功夫意念调气,就是“炼心”的功夫。“炼心”是气功修炼最上乘的功夫。关于炼心,儒佛道三家均有论述,儒家讲:“格物正心”。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炼心养气”。“格物”才能“止欲”,“心正”才能“行正”,平常心即是道。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心月孤园朗中天”,“万缘脱去心无事”。王阳明论“静坐”中调气强调“诚意”发“善念”很重要。《唱道真言》讲:“根本起修心为根本”。这是王阳明的真知灼见。
4.“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
王阳明对“静坐”养生下过很大的功夫,在修证认识到“静坐”重要。《年谱》中说:“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王阳明还对“静坐”有自己的创见,称“静坐”为“默坐澄心”。“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王阳明强调“静坐”中身心道德的修养,否定朱熹“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吾心”。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知行合一”的心学。老子著《道德经》中讲:“人居第一”。明朝大预测家邵康节讲:“人生所贵有精神”。王阳明的“静坐”养生实践说明了“静坐”养生能强身祛病,开慧悟道。并下了一个结论:“静坐是长生久视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