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汇报2008年10月28日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于2008年10月25日结束,昨(27日)晚11点,四部获奖作品公布。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湖光山色》、麦家《暗算》获本届茅盾文学奖。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的范围为2003—2006年间发表或出版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自1982年以来,已评选出包括《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尘埃落定》等近30部长篇小说。在对今年的四部获奖作品一一评价之余,有文学评论家也指出,尽管一届评出四部作品并不为多,但是茅盾文学奖似乎太在意“照顾”各方的关注。而作为一个文学奖项,不妨聚焦,每届力推一两个作品,虽有遗珠之憾,但“得罪”一些关注也未尝不可。 贾平凹《秦腔》 早在宣布评奖结果前,就有媒体爆料《秦腔》获茅盾文学奖票数第一。56岁的贾平凹对此并不意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既感到意外,也不感到意外。”在前几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贾平凹一直是获奖的热门人选。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秦腔》是我这么多年写作中比较满意的一部。它当然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是我对于一些社会现状的记录,我是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给时代留下些印记。”
正是对社会现状的记录,使得贾平凹的创作长盛不衰。“他早就应该得奖了!他是描写中国当代农村功力最深的作家。”评论家杨扬用“名至实归”形容贾平凹的获奖。“《秦腔》未必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有足够实力问鼎茅盾文学奖。”评论家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受到的冲击,以及特定地域人的生活变化,是贾平凹创作的一贯的风格。他作品的力量也来自于此。”
几年前,贾平凹的《怀念狼》就曾因为几票之差,而最终落选。杨扬告诉记者,此前莫言的作品也曾遭遇初评时全票通过,后被“刷掉”的命运。“贾平凹和莫言这样的作家,不应该长时间与茅盾文学奖无缘。”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迟子建“化身”鄂温克族最后一个女酋长,讲述了一个弱小部落的生存故事。小说在《收获》杂志上登载以来,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热切关注,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张颐武表示,迟子建是一位多年保持创作水准的女性作家。“虽然《额尔古纳河右岸》可能在几部获奖作品中偏弱,但是写作扎实文字耐读,给人感觉未必眼前一亮,却也有自己的特色。”
不过也有评论家认为迟子建的作品缺少变化。女性作家和东北作家,目前是评论喜欢追捧的两大特质。杨扬坦言:“看东北作家现状如何,不妨和萧红相比,看看是有所长进,还是有所逊色。”
周大新《湖光山色》 《湖光山色》以亚洲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为地点,描述一个曾在北京打过工的乡村女性暖暖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经历。
“湖光山色的好风景,还有舒服的度假村,难以掩盖城乡之间的冲突,使得小说里那些人的价值观遭到震撼和冲击。”张颐武评价说。同样,在评论家陈晓明眼中,《湖光山色》对乡村的艰难发展做出了深刻的探讨。“富起来之后,家庭伦理也同样面临考验,夫妻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富贵。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社会人文素质和个人精神品格的危机。”
《秦腔》、《湖光山色》,两部描写当下农村的小说,双双获得茅盾文学奖,也让评论界看到了一种信号。“乡村叙述是当代小说的重头戏,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乡村已经不是过去田园般的乡村,它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写作资源。”评论家贺绍俊点评说,“当把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引入到‘田园’这曾经的乌托邦时,乌托邦具有了意识。”
麦家《暗算》 早在柳云龙的电视剧《暗算》走俏荧屏之前,麦家就凭借小说《暗算》被文学圈看好。他小说的语言流畅诡异,却又与独特的内容完美结合,除文字被形容成“清瘦”外,他还被冠以“中国的丹·布朗”的美名。
《暗算》是一部反映无线电侦听与密码破译的作品。“这样的内容很枯燥很专业,在很多人看来平淡无奇,写不出东西,但是他能写得很有声色。”杨扬称麦家的小说体现了南方写作特有的风格。“他的写作有韧劲,虽然《暗算》、《听风》一度在市场不被看好,但在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上,麦家的作品好几次名列前茅。生活经历,给了他创作的质感,虽然故事的背景和题材是虚构的,但是不得不说他虚构得比真实还真实。”
张颐武则看重麦家小说侦探、惊险外壳下更深的内容:“人际关系的问题,还有人性的深度,都是这部类型小说之中能让人回味很久的东西。”不过,也有评论认为麦家的小说其实“很市场”。评论家罗岗坦言:“畅销不一定就是好的。”而对于眼下文学界“纯文学”和“青春文学”渐渐加深的裂痕,评论认为,茅盾文学奖对此影响不大。“文学创作的格局很稳定。作家的写作都保持自己的状态。评奖是文学繁荣一部分,应看作是对作家的一种鼓励。”
附录: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
第一届(1982年颁布)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魏巍《东方》 姚雪垠《李自成》 莫应丰《将军吟》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古华《芙蓉镇》
第二届(1985年颁布)
李准《黄河东流去》 张洁《沉重的翅膀》 刘心武《钟鼓楼》
第三届(1991年颁布)
路遥《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第四届(1997年颁布)
王火《战争和人》 陈忠实《白鹿原》 刘斯奋《白门柳》 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2000年颁布)
张平《抉择》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2005年颁布)
熊召政《张居正》 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柳建伟《英雄时代》 宗璞《东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