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
从秦时的刀光剑影看质量管理 
作者:[新法家] 来源:[] 2007-06-19
   可以说,所有的制造企业都无一例外地把产品质量视为生存之本。质量管理如此重要,但是我们对它认识够了吗?我们要提高产品质量,方向何在?道路何在?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段2000多年前的历史。公元前221年,华夏大地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王朝建立,创造这段辉煌历史的是秦始皇和他的一支强悍的军队。
       197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对这些兵器的研究让人们逐渐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司马迁未曾记录的那一面。看过电影《英雄》或许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秦国的漫天飞箭的镜头。秦箭真的是那么厉害吗?答案是肯定的。在西安兵马俑坑出土有4万多支箭头,经分析发现这4万支箭的金属成分配比相同,而且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再对其它出土的武器研究得出更惊人的秘密:无论是弩机、箭头,还是矛和戈之类的作战兵器,竟然都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所有战士手中的兵器,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
       秦军鼎盛时有100万人,而在同一时期,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为100万的军队配备武器,即使在今天也是个繁重的任务,而在当时主要是手工加工的条件下,要生产如此庞大数量又高质量的兵器,没有一套完善的高效的管理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什么使秦兵器能保持一致的质量?毫无疑问只有标准化!只有实行全国统一的标准,才能在大批量的情况下产出高质量的武器。标准化,正是现代工业的基础。J·盖拉德在1934年著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一书中,正式提出标准化概念并阐释其内涵,而2000年前秦人早已超越了那个时代,熟练运用法则并铸造了其强大的军队。秦兵工厂必然也是分散在各地,为了保持兵器质量的统一,则需由王权机构分发文书,这些文书就是保证兵器质量的标准。
       有了标准化,那秦人是如何执行的呢?这个秘密在每把青铜剑上都能找到答案。在每把剑上都会有一些文字,这就是《吕氏春秋》中提到的“物勒工名”。“物勒工名”就是在兵器上刻所有跟这支兵器质量有关系的人的名字。从丞相,如吕不韦,到工师,即负责的大臣,到工臣,即厂长,最后是工匠,即铸造的底层工人。“物勒工名”是一个非常有效而有点残酷的方法。哪一把剑出现了问题,立即就可以找到责任人,而我们知道秦的法律是非常苛刻的,这样谁也不敢有一点的大意。在《礼记》中“月令”篇,也有相关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充分重视人的因素,把人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至的质量管理方法造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无怪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个教授了解到这种管理体系时,“感到非常,非常的震惊,” 他说这事实上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典范。但非常可惜,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项羽的一把怒火,把所有的相关记载消灭殆尽,随着秦帝国的崩溃,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没有流传下来。但至少文字、计量单位是从秦朝开始就统一了,这也是伟大的功绩。
       高质量的青铜器使秦有了称霸的可能,我们也很明确地从秦时的刀光剑影中得到一个质量管理的结论:一是标准化,二是执行。其实这就是质量管理的全部内容,真理就是如此朴素的。和秦兵工厂的管理制度作一个比较,现代的企业拥有更细致复杂的标准,但分工的细化使得质量管理更加困难。而且在秦那个还没脱离蛮横的时代,质量时刻是与生命挂钩的,这种带着血腥的积极性是现代工业所无法比拟的。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即机器、材料和工艺;一是人员方面的,即操作者、班组长、各级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而后一个因素重要得多,也是要突破质量困境的关键。人的因素,也正是很多企业虽取得了质量认证体系的证书,但却还是在低水平的质量管理之中挣扎的原因!
       质量的提高在于人,两千多年前,秦用铁血政策来驱动人们的积极性,在今天,我们又用什么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呢?不管是钱、权力,还是法律制度,都不能作为持续提供动力的源泉。所以,对人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才是凝聚整个企业的力量,也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动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竞争力体现着这个国家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不光光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也是民族强大起来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我念念不忘秦王朝的原因吧。

相关文章:
·钱立勇:先秦时期的尚武精神
·质量问题怎么办? 秦是这样做的
·明代的物价波动与消费支出——兼及明朝人的生活质量
·潘维:研究先秦时代的国际关系
·政协委员:学英语使中国教育质量遭毁灭性打击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