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可以称霸天下,便积极寻找人材,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的方法,各种思想学派就因此出现了。 这些思想家纷纷向君主提出他们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君主的采用,因此这时期的言论极为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诸子群起”的局面。需要说明的是,“诸子百家”的说法虽然出现较早,但另一个我们经常使用的概念“百家争鸣”则可能要晚至元代才出现,元吴师道《礼部集》卷十二《书垒记》说:“道裂而分,诸子竞起,百家争鸣。”是我们目前所见较早的出处了。这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些思想家中,比较著名及影响较大的是“九流十家”。 “九流十家”是刘向、刘歆父子的划分方法。分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九流十家的划分。“九流”是指: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子思、晏嬰;其中荀子列为儒家人物有失偏颇,应该出儒入道才对。荀子的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综全百家,出儒入法,有着“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黄老之学相契合的特点。是对儒、法、道、名等家之说集合与发挥。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杨朱、鶡冠子、尹喜、文子、宋鈃;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法家,代表人物是管仲、子产、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尹文、邓析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代表人物是虞初、燕丹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被编入“九流”之中,只能称做“家”。 除上述几家外,还有兵家,代表人物是吕尚、孙武、孙膑、吴起、田穰苴、黃石公、尉繚,兵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很接近,但个别也稍有差异;医家,代表人物是传说中的黃帝、扁鵲。 “九流十家”其实到汉朝时才有比较明确的定义,简单的说,他们都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思想争呜时所留下来较大的门派,而这些门派的争斗,往往影响一个朝代的政治思想,例如由法家一手扶持的秦朝、东汉由儒家治世、西汉将近七十余年的黄老治术,则源自道家。“从战国以降,更是杂引阴阳、儒道合流、外儒内法,各家相互结盟对抗时有所闻,交错盘节的关系更是一本烂帐。 九流十家的思想特点: 一、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汉书》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司。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这指明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司总结的言论,古代司徒之官是掌管教化的,相当于现代教育部门的领导。儒家怎样来明教化呢?主要是“顺阴阳”,即按客观规律,立出分阴分阳的标准,辨识、处理事物,这个标准就是中庸之道。《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这个标准是客观的,不能随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如有事物的本质、特点等。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儒家人物可分为两大类,一曰阳儒;一曰阴儒。阳儒者“存心养性,执中贯一。”善养浩然正气,身心中正。历史上如文天详、史可法,现代梁漱暝等人。阴儒者“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历史上如程颢、程颐、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现代新儒家人物熊十力、牟宗三均属此类。 二、道家:以老子和庄子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在行为思想上应“修心练性,抱元守一。”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汉书》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就是说,道家出于史官,相当于管理国家历史档案的官员。他从历史上得出一套处理事物的方法,主要分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四个方面,现简述如下: 1、执本:老子在《道德经》(以下简称老子说)中说:“无名,天地这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易学无极太极之理。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说明无极不是一切都没有,无及的真谛是阴阳五行,这些规律尽管在事物中客观存在,但它是没有形体可见的,只是一种供人们剖析事物用的方法,这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叫执本。 2、秉要:就是能抓住辨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仍不外阴阳的相反相成。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从阴阳相成的一面来预测事理的。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从阴阳相反的一面来预测事理的,在人事上,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这个道理。老子更推而言之,在政治手段上也可采取“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更按照阴阳法提出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提醒治理国家的人要抓两手,不能片面强调。 3、清虚自守:除去主观成见,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叫清虚自守。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清虚自守的具体体现。 4、卑弱自持:以柔克刚的方法称为卑弱自持,如“上善若水”、“柔弱者生之徒”。并提出要按阴阳法来处事,如“知其雄,守其雄”:“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是说一个人知识应尽量广,技能应尽量精,但不要以为有了知识技能,就处处高人一等,还应虚怀若谷才行。 今有新道家一派,由冯友兰先生首提,新道家学者认为:“道家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开发人类的心灵潜能为目标,它表述的生化原理、中和原理等辩证规律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宇宙律,因而它本来就是一种世界文化。”所以断定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具有世界品格的文化,具有明显的适应现代化,推动现代化,归纳而言克服现代化缺陷的特性,它因此具有世界性,有可能成为一种普世的文化模式包括科学的、人文的共同范式。还要注意的是道家思想中黄老学说与公共服务形政府的理论有一定的相等性与互补性。笔者曾在新道家联合论坛版块的设置上,看到有下列新道家的思想体系分类: 道学:(木属性,生生之德)——“我心九万里云端,万马奔腾若游丝”[混沌全息 整体多元] 道商:(金属性,或利或害)——“应慕陶朱三散财,愿携西施参真需”[重视理财自由第一步] 道政:(火属性,凤凰浴火)——“莫道腐鼠成滋味,甘泉美竹悟品高”[治大国如烹小鲜] 道医:(水属性,滋养我民)——“治于未病在理气,阴阳调和百草功”[不为良相但为良医] 道术:(土属性,精艺进道)——“善用道体势破竹,困于道用岸行舟”[诸般技艺皆源于道] 三、阴阳家:主张阴阳五行之说,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受金、木、水、火、土五种力量的生、克、制、化的支配。《汉书》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阴阳家是研究天文,律历的一派。为易学的理论依据提供了丰富资料。但《汉书》也提出:“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如果把计算天文、气象的甲子数,用于推算人事的祸福穷通,这就是杀鸡用牛刀了,背离了学术的研究原则。阴阳五行之说对辩证法的发展很有借鉴与可取之处。沈德松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写有《中国阴阳辩证理论与对立统一辩证法的七点差异》一节,其原文大意: 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跟黑格尔、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辩证法之间在逻辑构造以及认识上的七个主要差异: 第一、对立统一辩证法归根到底是以“物质与意识”两元对立的基本哲学模式为基础的;而中国的阴阳辩证思想则始终是以“始于一,归于一”的一元论哲学模式为基础的。 第二、对立统一辩证法的“一分为二”是将统一体划分成“两个方面”,而不是将统一体剖分成“两个结构部分”;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在划分“阴阳”两个方面的抽象对立属性的同时,又以“多项组合结构”的结构剖分方式揭示了统一体的具体结构共性。例如《八卦》将“对立属性”逐层递进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直至囊括六十四种“对立统一现象”,这一理论蕴含了“各层次间的结构矛盾”和“整体与各局部之间的结构矛盾”;而《阴阳五行》的“金、水、木、火、土”之间则是“多元并列的结构矛盾”;后世则通常将《太极八卦论》与《阴阳五行论》结合起来运用,从而使得中国的阴阳辩证思维能在缺乏规范的形式逻辑演绎推理的支持下,使理论的逻辑构造得以尽可能地跟各种客体的构造“相应相称”,其最为典范的就数中医理论了。 第三、对立统一辩证法只揭示矛盾运动;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是在协同运动的框架内,有机地结合了矛盾运动。 第四、对立统一辩证法只讨论“抽象的对立属性矛盾”;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是将“具体的非对立结构矛盾”跟“抽象的对立属性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辩证认识。 第五、对立统一辩证法强调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及其“不可调和”的斗争;而中国古代阴阳辩证理论则强调“始于一、而归于一”、“合二(更多项)为一”的整体和谐与统一的协同运动。 第六、对立统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从抽象到抽象”的纯抽象演绎,具有脱离具体的孤立倾向;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的思维方式则是“从抽象到具体”,是抽象与具体有机结合的、归纳与类推的逻辑思维模式。 第七、对立统一辩证法强调对立面之间“一方决定另一方”,同时也决定了统一体,也即“整体”在这一学说中,基本是无所作为的,而且,对立统一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对立双方的矛盾发展跟“外部”无关;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是“始于一,归至于一”,也即从整体出发,论及各个方面或局部之间的关系,并受整体的和谐、统一要求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阴阳辩证理论是个开放的系统,即无论是哪方面的阴阳辩证关系构造,其与外部联系总是要受“天人合一”的总氛围制约的。 无疑,两种辩证理论都有缺陷,但通过以上七点差异的比较,读者们可以按现代的科学要求自己去判定:究竟是哪一种辩证理论更具优越性?西方的哲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哲学对科学的发展没有贡献,那就请他们自己来评说我以上的比较吧,究竟是哪能一种辩证思想更具有科学性? 这一节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四、法家:主张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提倡耕战政策、以农致富、以战求强。《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布法”。理官是判案执法的官员,包括了公俭法等机构,提倡赏罚分明,来辅助国家政策法令的推行。“明罚饰法”一语,出自《周易·噬嗑》一卦。即言要赏罚分明,以正整顿法律的正确贯彻和执行。韩非子说:法当“一而固”,这就是说,法必须有统一的、固定的标准,若违背了这个标准,法必大乱。法不能循情,否则就会发生偏向,如无限上纲,或大事化了。需要注意的事,司马氏父子论“六家”,主要不是针对先秦时期有学术师承的学派,他们所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是讨论六个对于“治”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学术宗派,没有谈及纵横等与“治”关系不大的学说(《论六家要旨》可能有所承于《尹文子·大道上》)。苏德恺先生曾指出司马迁没有用过“法家”这个名词,《七略》中的法家人物商君、申不害、慎到、韩非,在《史记》中分别被列入《老子韩非列传》、《商君列传》、《孟子荀卿列传》之中,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注重的是抽象的概念,是“将天下各个历史时期的见解与论述集合起来分为六部分”,“把中国哲学史概念化”了。(《司马谈所创造的“六家”概念》,刘梦溪主编:《中国文化》第7期)今有新法家一派,坚持中国不能全盘西化,只有改变两千多年儒家治国理念,复兴法家——抟全国之力,以刑去刑,激赏兴功,将全体国民打造成实现国家意志的利剑,才能实现大国雄起之愿。 五、名家:重视讨论“名”(概念)和“实”(内涵)关系的问题、以及研究思想方法。《汉书》说:“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礼官是掌管国家制度的官员,空虚部门涉及上下官员、职员的名分、权力和职责,所以提倡名实要统一,要有这个名分,才能有这个权力和职责。反之,如有职无权、尸位素餐,或超载职责,都是名分不正。由于这样,所以古代在政治生活中,经常有类似“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事件发生,这就在一定条件下名可胜实的例子。 今有东北辽宁张文先生著有《语法概念的综合与分析的辩证逻辑》一书,其书可谓是对古名家思想的一次重大推进。 六、墨家:墨家思想共有十项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 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至于兼爱、尚贤,则与《周易·同人》一卦主张大公至正,与天下之人同心同德的宗旨相类同。《汉书》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官。茅屋采椽,是以贵检;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尚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理天下,是以上同。”墨家主张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利,反对贵族专权,提出“尚贤”,选任贤人治理国家。打破儒家“世卿世禄”的宗法制度,破除等级身份的限制,主张人人都有权利参与政治。墨子认为“官无长贵民无终贱”。“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吞不可不行墨者之法。”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彼此承认和尊重利益,要对等的“爱”。墨家的职务与功能,今与现代统战工作、民政工作、民间的NGO组织、帮派组织等的领导和职能类似。 七、纵横家:擅长外交辞令,专向诸侯论述当时局势的分合利害,以求取得权位富贵。《汉书》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行人类似现代的外交官或公关人员,所以要从各国诗歌中了解其政治主张、风土人情。而且要具有雄辩的口才,要能权衡事实作出合适的对策,才能在外交上取得胜利。如古代雄辩的外交家苏秦、张仪、唐顺、诸葛亮等都是如此,在动之以利害方面,具有说服对方的巨大魅力。 八、杂家:这是博采各派思想的综合学派,兼容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以求中和。《汉书》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制之无不贯。”杂家出于谏议之官,类似参政、议政的职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向国家提出多种方案或办法以供选择,并可指出时弊,献计献策。所以杂家的思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不拘于一种说法。今有网络博客、愤青和时事杂谈写手属于此类。 九、农家:这是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术派别,认为贤明的统治者应该与人民并耕而食。《汉书》说:“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农家相当于领导农业的官员。《尚书·洪范》有农用八政,就是本八卦的规格建立的。如一曰食,教民勤于耕种;二曰货,教民重视谷物;三曰祀,教民敬奉先辈;四曰司空,使民安居,五曰司徒,教民礼仪;六曰司寇,主治奸盗之事;七曰宾,教民礼待宾客;八曰师,建立武装力量。今有“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属于此家的发展。 十、小说家: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博采繁徵。《汉书》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裨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说,必有可观者焉。”裨官类似一些新闻机构的人员,包括记者、编辑。易曰:“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若要坐观其象,动观其变,这就需要了解信息,掌握信息,要了解和掌握这种些信息,就必须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各种渠道去获得信息,进行筛选、归类、提炼、综合、定位。如果一言可采,一象可取,也可以引起警惕,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这也就是小说家的实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