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5 02:50:54 来源:安徽商报
挖掘现场
日前,国务院核准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位于我省繁昌县孙村镇瘌痢山的人字洞遗址榜上有名。记者近日走访当地时了解到,如果没有一位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当年的奔走呼号,今天的“国保”人字洞可能早就被山脚下的水泥厂当作采石场夷为平地了。
盛宏江,繁昌县农民,他在采石过程中发觉那里的石头不一般,估摸可能是化石。苦苦钻研仍不得其解的他,提笔给中科院专家写信呼吁关注和保护,并自费进京求教著名学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教授。正是这位被许多人认为“不务正业”的农民的非凡之举,掀起了人字洞遗址挖掘、保护的序幕。也由于他对出土化石的别样珍藏,才使得这一遗址最早一批出土化石得以保全。几经辗转,记者昨日联系上了这位曾为人字洞的挖掘立下汗马功劳的守卫者。
开山炸石他把石头当宝贝
1984年,繁昌县孙村镇西北约两公里的瘌痢山周围尘土飞扬。19岁的盛宏江正与工人们一道忙着搬运石灰石。采石时,他觉得这个山的石头与别处不同,少有优质青石,石头多缝,夹杂泥土。
当年11月的一天,盛宏江与以往一样抠一块大石头内的泥时,发现泥土里有一块碗口大小的灰白色东西,很光滑。他感觉不论是光泽还是形状都极像动物的牙齿、头骨,他一下子联想到书上写的恐龙化石。怀着激动和好奇,盛宏江在附近认真查找。盛宏江的怪异举动引起了工友们的不解和嘲笑。工友们已见惯了这些如动物骨头般的石块,遇到时只有捡出来剔到一边。另外,当地人认为这些骨头样的东西是不祥之物,扔掉砸掉屡见不鲜。看到盛宏江收集这些玩意,工友们也乐意把剔捡到的骨头化石全给他。
百思不解写信写到中科院
回到家,盛宏江总是用清水将石头一一洗净,晾干后用报纸逐个包好。为解开谜底,盛宏江把当地能请教的人、能查的书籍全都找遍,还是找不到答案。它们到底是什么?有用吗?他觉得必须向行家问个明白。
请谁来鉴定呢?盛宏江苦苦思索,对一个从未走出过家门的农家少年,他根本不知道找谁。当他从朋友处借来的一本考古书籍里发现黄万波教授的名字时,他大喜过望。当时,盛宏江根本就不知道黄万波教授是长期从事古人类与古生物研究的著名学者,也不知道举世瞩目的我省和县猿人和四川巫人遗址发掘工作就是他亲自主持的。
想来想去,盛宏江决定先写信。在信中,他把发现化石的过程和疑问一股脑全写上了。他还特地自制了一个小木箱子,铺上柔软的棉花,将精选的化石放在里面,送到镇上邮电所寄出。由于不知道黄教授的地址,他只好抄上书上所说的那个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两个月后,盛宏江收到黄教授的亲笔回信,他倍感欣喜。在回信中,黄教授称其寄去的是中新世动物犀牛齿化石,距今1000万年以上,对古生物研究极具价值。黄教授还高度赞扬了盛宏江关心考古、保护文物的行为。不久,受黄教授委托,黄教授的学生、省博物馆研究员郑龙亭来到瘌痢山实地考察,发现了许多上新世到中新世的库斑猪、铲齿象和早更新世鹿等哺乳动物化石。郑龙亭研究员离开时,特意叮嘱繁昌县文物部门加强保护,以待下一步发掘。
自费进京面谏教授快“动手”
然而,一番考察之后,除县文物所加强了保护外,瘌痢山又归于平静。可盛宏江一心想着如何早掘、早保护化石的事。他很心急,决定去北京催黄教授早点“动手”。1985年7月的一天,他请了假,取出仅有的300元钱,自费开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北京之行。
次日傍晚,他来到北京朝阳区的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敲开了黄万波教授办公室的门。来信的农村小伙子竟从天而降,教授大为惊讶。黄教授的慈祥、和蔼也让盛宏江欣慰。老教授给他泡了一杯茶后,谈起了瘌痢山,说这批化石对研究古生物进化及环境改变很有价值,只是国家在这方面研究还没有跟上,只能等待时机成熟,到时大规模发掘工作就会到来。临走时,教授还送给他一些考古书籍,让他研读自学。
奉献珍藏沉睡遗址获新生
1998年,时机成熟。经郑龙亭介绍,国家“早期人类起源与环境背景研究”安徽课题组成员来到癞痢山调查。同年5月,课题组组长金昌柱教授亲自带队来到盛宏江家中。金教授说,国家加大了考古工作力度,寻找“早期人类起源与环境背景研究”是九五攀登项目,孙村考古项目是子项目之一。盛宏江激动万分,并将珍藏的化石都交给了金教授。
通过盛宏江当年提供的化石线索和实地考察,专家们认为位于癞痢山南坡的人字洞,海拔高度100米,是一处发育在三叠纪岩层中经水溶蚀形成的洞穴,是早期人类较理想的生息场所。考古专家还发现了距今200~240万年前的大型灵长类原黄狒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更让人惊奇的是,几件明显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制品也被发现,这是迄今我国也是欧亚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文化遗物。由于化石堆积的裂隙呈人字形,专家便把孙村瘌痢山古文化遗址命名为人字洞。这一发现当即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专家难忘这个农民是有识之士!
经多方查询,记者昨日从中科院老干部处找到了黄万波教授的电话。现年74岁、仍奋战在科研一线的黄教授告诉记者,虽然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至今他仍然记得这位年轻人给他写信并催他快点动手的事,并为他的智慧和执著感动。听闻盛宏江已在南京有份稳定的工作,并已在城区安家,黄教授颇感欣慰。
“截至目前,我国已对人字洞进行了6次考古挖掘,发现动物化石9000多件,人类工具几十件。人字洞的发现,不仅为亚洲是人类起源重要地区之说提供了新线索和依据,而且对揭开亚洲人类起源之谜具有深远意义”。昨日,黄万波教授的高徒、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郑龙亭研究员也告诉记者,自己对盛宏江印象非常深刻,“在一片采石场中能想到是化石,并为此奔走呼号,这个农民不简单,是个有识之士!没有他,或许就没有今天的人字洞”。
目前,41岁的盛宏江在南京一家公司担任大巴司机,在雨花区买了房子,一家三口过着甜蜜的日子。他告诉记者,能够作为人字洞的挖掘提供最初线索的人,看到人字洞从一个小山堆升格为国保单位,是自己一辈子的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