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日军将大批粮食运往前线 “七七事变”到今天刚好整整八十年,关于这段历史,无论你是80后,90后,还是00后,都不该淡忘,也不敢淡忘。它带给中国人的不仅是伤痛和屈辱,更有热血和斗志,也更能看清这个世界“自由,正义”国家的嘴脸。 从这一天开始,大半个中国沦陷于敌,亿万同胞终日苟活于侵略者的刺刀和铁蹄之下,资源被掠夺,人民被欺凌。 无尽的荼毒,无端的横祸,稍有不慎皆可丢失性命,说你是“抗日分子”便是杀身之祸,说你“共党分子”便是灭门之灾。 人民以歌为泣,以血为书,号恸之声天地可闻,他们之前日盼夜盼的全面抗战也从此爆发。 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画卷中,除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之外,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反思,七七事变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国军一溃千里。 今天有公知学者,还媒体上胡言什么九一八,七七事变等是偶发事件,只是引起了不好的后果,千方百计为日本人处心积虑的侵华战争进行粉饰。 他们用关东军的宣传材料作为“史料”,来混淆是非,关东军会承认是自己的阴谋?这种史料只能称之为“屎料”。 七七事变之前,日本至少在一年多之前就进行了实质部署,谋划时间则更加长久,战争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撕杀,它涉及到经济,舆论,政治等等方面。 在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当中,有的事实并没有广为人知,比如粮食之争。 粮食的实质 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对中国和日本来说,粮食问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南京政府来说,研究并进行粮食准备,在当时抗战形势下尤其十分必要。它不仅是粮食不足或自足的问题,它的严重性在于: 一,如何保证粮食不成为日本人的军资? 二,如何能供给中央军及地方军需要? 三,如何避免奸商和买捣乱中国粮食市场? 四,如何在抗战全面爆发,征兵大量增加时仍能保持粮食产量? 五,如何让中国粮食能适应长期抗战? 这些问题在1936年就已经非常紧迫和突出,国民党并非看不到这一点,但在乞和路线下,仍然抱着对日本人的幻想,以为日本会满足于对东三省的占领。 事关生死存亡的粮食问题,南京政府除了官样文章之外,对实质(战争)准备则噤若寒蝉,生怕刺激到日本人的神经。 日本如何破坏中国粮食安全? 抗战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足兵足食”,对日寇来说亦是如此。 南京对粮食准备还停留在口头上时,东京已经全力推进中国粮食破坏政策,它决不会因为国民党的乞和而松开它的魔爪。 《三国演义》中,周瑜曾叫诸葛亮去铁笼山烧粮,这是小说,而日本人是在公然,合法的形式下进行。 1936年6月份开始,日本突然在中国各城市,各口岸大量收购粮食,长达五个月之久,不但拿到足够多的粮食,而且造成了中国市场的极度混乱。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检验出了从1931年开始,整整六年以来,国民党在抗战准备一塌糊涂,他们的心思根本没有在抗战之上。 敌人先是从芜湖进行试探试收购,却没有遇到任何不“友善”的阻碍,然后搜购范围扩大到蚌埠,无锡,九江,徐州,汉口,济南,开封,天津,保定及平汉路沿线。 上海是长江流域新米的收购中心,日本内阁拔专款在上海设立了粮食运输株式会社。这时,日本在舆论上利用汉奸媒体极力淡化军事意味,强调经济贸易,给搜购中国粮食披上了合理的外衣。 一,以驻华金融及贸易机构为根据地,如三井,三菱,吉田等洋行。 二,再由日本洋行来委托中国粮商来出面收买,如上海米业公会,杂粮公会。 汉奸们极力鼓吹运粮赴日的正当性,甚至组成游说集团前往南京请愿施压,要求政府不要干涉粮食出口,不要听信那些“仇日”言论。 他们不要这个国家,他们只要粮价飞涨带来的滚滚利润和佣金。在芜湖,丰顺号的韩XX跟日商田中勾结,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人脉和影响力,将他收购的粮食全部全给日本人,从上海装船运往日本。而这种奸商在中国上述地区比比皆是。 买办,粮商,帮口,奸商自甘为日本人所驱使,形成一个破坏中国粮食准备的庞大集团。 舆论诱导 1936年下半年许多爱国学者,媒体,都指出日本人举动包藏祸心。但是另一批中国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则反驳说,友邦采购华麦是因为要抵制澳大利亚洋麦,这是对中国的友好行为,怎么能如此怀疑友邦呢? 这些人还从经济学原理来为日商开脱,他们祭出了“贸易自由,无分国界”的先进理论,来拥护贩粮给日本。 舆论场上交锋非常之激烈,爱国媒体记者指出,日本购粮“原因未明”,直接的一点媒体就指出,“大批奸商受某国人主使”。华北报刊则挑明“某国曾派人在各地购定大批粮米,以充军食。” “日方之用心,意在破坏中国之实业,攫取中国之国防粮食。”很显然,日本对中国的粮食收购作用有三点: 一,以中国廉价粮食,充实日军给养。 二,使中国粮食更加不能自给,间接抬高粮价,破坏社会秩序。 三,纠合汉奸,供其驱使(如果当汉奸是因为怕死,这时当汉奸又是为什么?) 河南《民众日报》呼吁:中国应为民族生存作最后决斗,以政府的力量,限定粮食价格,各地广设粮仓,禁止粮食出口! 但从媒体力量对比来看,有买办资本撑腰的报刊占据了上风,粮食还在源源不断流向日本。 南京的准备 中国聪明人都在当官,远见并非没有,然而他们的出发点并非是为了将来抗战。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召开全国粮食会议,责成行政院成立全国粮食局,在上海成立七省粮食运销局,结果交给了粮食买办顾馨一主持。 顾馨一等日本人打来就成了伪上海市民协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也就是说,国民党把如此重任交给了一个汉奸来管理,这意味着什么? 虽然后来军统在上海杀掉了顾馨一,但他间接造成中国抗战将士的饥饿与死亡,千刀万剐也不能抵其罪行。 国民党也想积谷屯粮,但在内外夹击之下,成效极差,1936月8月,日本人搜购中国粮食已进入疯狂阶段,《大公报》发文批评中国积谷贮粮方法之腐败。 《大公报》将当时日本陆军省储粮方法,与中国进行对比。指出,南京政府是为了应付一年两年之口粮,而日本则是可延长十年以上,两厢对比,中国国防危矣。 浙江积谷负责人沈松林写文答覆,承认现行积俗制度并不是从国防出发,无奈之情跃于纸上。 9月28日,《大公报》再次就粮食问题发文,指出中国之粮食“不可久储,亦不能久储。” 警告在民族危机的最紧要关头,粮食应为抗战作准备,而中国粮食的储藏制度非常危险,无久储之粮,如何与敌交战? 再看农村,有几个地主有这种认识高度?死命催缴而来的粮食,马上被奸商购走,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有的县政府所谓储粮仓库空无粒米,上头要查,就拿被虫害的粮食应付。 1936年全国积谷数为800余万坦,甚至比不上咸丰年间。中国粮食危机到这种地步,除了日本人的疯狂搜购,更有国民党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奸商们的贪婪和自私,汉奸们的助纣为虐。 傅作义率军在绥远抗敌时,每天电告南京军情,总要提及粮食短缺,前方将士饥寒难耐。南京做了什么?理由有的是,筹粮需要时间,交能不便,让他们就地取粮。 日本人在一切准备停当之后,1937年7日7日,终于发动事变,实施其全面侵华之计划。 现在网上有很多文章说日本单兵单兵口粮配备情况,甚为惊讶其充足和营养,而国军则饥一顿,饱一顿。凡事不是平空而成的,背后都有极其深刻的因素。 跟惨烈悲壮的大会战相比,粮食问题并不引人关注,但这个问题跟战场拼杀一样重要。 国民党是未战先败,它没有抗战意识,也没有抗战决心,否则,也不会有任凭日商和汉奸疯狂购粮的举动,共产党则在根据地拼命护粮,不给日本人夺走。日军恨谁? 粮食问题今天一样重要,但汉奸也一样不缺,不是有人喊着让中国放弃耕地红线吗?不是有人同样用”自由贸易“来忽悠中国粮食安全可以通过各国贸易来实现吗? 战争一来怎么办?汉奸是不会告诉你答案的。
答案其实就在1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