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事述评
于歌:美国与欧洲的区别 
作者:[于歌] 来源:[中西ABC2017-01-21] 2017-02-08


“上帝死了” ——德国尼采语录

“上帝说,尼采死了” ——美国地铁涂鸦


    在这里,可能会有读者问,“那么,同样作为基督教国家,为什么欧洲与美国有这么大的不同,比如,在社会发展史上,同样作为基督教国家,欧洲及产生了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并且产生了社会主义运动和国家;在对外政策上,欧洲表现出更大的务实性,而不像美国执著于意识形态。”

    答案是:欧洲曾经是基督教国家,但已经世俗化了,仅仅是基督教留下了很大影响的基督教文明国家。

    基督教在欧洲已经衰落,世俗的观念、理性观念逐渐占统治地位。而美国没有世俗化,仍然是一个由基督教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宗教化国家。这种世俗化与非世俗化的差别,是欧洲与美国在社会发展史上与对外政策上有所差别的主要原因。

    欧洲国家一直被认为是与美国同样性质的基督教国家,其实不然,欧洲近几百年以来,逐渐开始了脱基督教化,开始了世俗化过程。现在,欧洲国家多数都只能说是基督教文明国家,就是风俗习惯还保留着  基督教影响,但信仰已经完全衰落。

    欧洲国家曾经是基督教国家,比如,虽然基督教起源于亚洲,但发展壮大却在欧洲,给后世造成巨大影响的新教改革肇始于欧洲。甚至如前所述,欧洲众多国家曾经是基督教政教合一的国家,基督教长达千年统治欧洲政治文化,统治着欧洲人的灵魂。但是,世俗化的进展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的面目。

欧洲的世俗化开始于近代

    由于天主教长期在欧洲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加以与政权结合而产生的种种弊端,自中世纪起,天主教就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基督教内部的改革派的挑战,另一个是世俗的脱宗教化的挑战。

    基督教内部的改革派的挑战是基督新教运动,也就是以路德和卡尔文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个运动导致了众多的欧洲国家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束缚,并对基督教作了新的诠释,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基督教,就是新教。

    世俗的脱宗教化的挑战是在天主教实力最强大的地区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主张复活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是基督教统治欧洲之前的世俗文化,肯定世俗享乐的正当性,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张扬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反对基督教的神本主义。

    到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使文艺复兴代表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逐渐演变成世俗主义。科学的发展,也让人对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产生了疑问,让人在自然面前产生了自信,降低了对上帝的依赖和信求。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加速了人世俗欲望的增长,削弱了人对彼世和精神的兴趣。欧洲于是开始了世俗化进程。这个世俗化进程随着科学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欧洲成了社会主流运动。

    在近代,欧洲产生了大量的反基督教思想家,比如法国的笛卡尔、伏尔泰、狄德罗德国的尼采、施特劳斯、马克思等等。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说上帝死在了在欧洲的科学和理性面前。尼采把基督教看作是社会弱势群体的自我安慰,看作是弱势群体在无法实现自己愿望时的一种自我解脱。

    德国世俗历史学家施特劳斯写了部《耶稣传》,对耶稣是否历史上真有其人提出了疑问。他试图从近代科学角度和近代心理学角度论证,基督是一种幻象,基督时代的种种神迹全是当事人心理暗示的结果。他说,耶稣死后,弟子处于一种激动状态时,歇斯底里发作,才看到了复活的耶稣。施特劳斯说,保罗在去大马士革路上看到的神绩也是对自己长期迫害基督徒而产生自责心理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认为,宗教是人们对大自然无法解释现象的产生畏惧感的结果,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精神的鸦片,随着科学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宗教必然要在人类生活中消除。

    达尔文的进化论则干脆认为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用泥土创造的。达尔文理论由于以科学的姿态出现,因此,给欧洲基督教思想造成了很大冲击。

    在近代的欧洲,反基督的思想、唯物论以及进化论,几乎成了民众意识以及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一种时髦和进步的象征。文学界的作品也注重于反映人本身,试图脱离宗教来反映人性。这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都带有反基督教色彩和强烈人文主义色彩。雨果、巴尔扎克及上世纪初活跃的茨威格等是其代表。

    与这种思想界与民众意识的世俗化相呼应的,是欧洲的世俗化政治运动的产生。在近代,欧洲的主要的社会运动都以世俗化和反基督教为特征。欧洲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以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俗化理性化和反宗教是其特点。

    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法西斯纳粹主义运动,是近代欧洲世俗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尼采的反基督思想、偶像崇拜式样的超人思想、达尔文主义的社会进化论、种族论等世俗化反基督的理论都在纳粹运动中受到追捧和喝彩,成为纳粹运动的思想基础。

    与欧洲世俗化进程同步进行并且互为因果的,是欧洲的基督教的衰落。经过近两百年的深刻的世俗化进程,现在,在欧洲,基督教已经徒有形骸,宗教在国民生活中已不再占主导地位,基督教徒为少数人群,民众的多数都已经在思想上及生活方式上彻底的世俗化。基督教的影响仅仅在文化习俗及传统上。欧洲国家在现在已经不能说是基督教国家了,只能说是基督教文明国家。

    据1981年盖洛普作的调查表明,在欧洲主要的大国,从属于某个教会的人口,法国为人口的4%,德国为人口的13%,英国为人口的22%,意大利为人口的7%,丹麦为人口的4%,都占人口的少数。这里还包含了其他宗教教会的成员,不仅仅是基督教会。

    现在,欧洲人仍然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反基督教的书籍,罗素的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等主流思想,都以否认上帝为基本逻辑。而且,因为世俗化,欧洲的色情也成为世界现代色情产业的先导。色情业方面的花样及法律界定,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都唯欧洲之马首是瞻。北欧的一些国家据说在大街上就可以看到男女群交的情景,法国的色情也被蒙上一层浪漫色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美国学者马斯登说,传统的明显的基督教特征在美国没有磨损多少,但在欧洲,赤裸裸的世俗的意识形态之风却在猛烈吹佛。

    我国学者也注意到了欧洲的世俗化现象。一篇论文说:“按照现代化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向称世纪中,大众的生活和思想会产生急剧的变化,有关宿命和超自然体验的传统价值观因教育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科学实证精神深入人心而受到贬抑,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将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说明欧洲社会的状况”。

作为世俗化的结果,欧洲国家的外交表现出一般世俗化国家的特色

    首先,我们看到,欧洲国家是近代帝国主义外交的始作俑者,作为基督教的承续和发展的国家,欧洲在世俗化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基督精神的道义,反而更多些强盗作风。

    欧洲在产业革命之后,社会基本上也完成了世俗化过程,这时的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向外扩张时代。对于相对落后的其他地区,此时的欧洲国家的对外政策,基本上是抢占领土和掠夺资源的政策。就如美国新保守主义者说,以征服和掠夺为目的。欧洲的近代发展可以说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国家的资源的掠夺的基础上的。

    对待中国这样有着一定国力和长期的文明积累的国家,欧洲列强因为难于一口吞下,于是采取了炮舰和瓜分政策。大英帝国对中国开始的鸦片战争,是近代基督文明国家的耻辱。尽管当时的英国基督徒反对华的鸦片贸易,但世俗化国家的民众力量最后还是压倒了宗教力量,国会通过了向清帝国开战,而开战的目的是为了向对方顺利地贩毒。以后,欧洲别的帝国也陆续与中国进行了战争,基本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性战争。

    帝国主义时代的欧洲的对外扩张,欧洲国家说是基督文明的向外扩张,这是给自己涂脂抹粉的说法,这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强大起来的国家在世俗化后进行的反基督精神的扩张,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已经世俗化,已经成为物质至上势力至上的世俗国家。

    与之相对比,我们在前面也叙述到,由于美国的自身的历史形成的基督教特色,美国是近代世界中唯一没有世俗化的国家,所以美国的意识形态中还有要成为世上的盐和光的精神,美国在对外交往中,无论是对华还是对他国家,都提出了反帝国主义的政策,这一点集中地表现在一战后威尔逊原则中,而且在美国的势力成为西方独大的时候,美国对西方国家的整合与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一同结束了帝国主义时代。如果翻阅中国外交史,就会发现,基本上都是美国率先要求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结束对华的不平等条约的。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国家因为世俗化的缘故,其外交政策注重实利,不注重意识形态,利益至上,灵活务实。

    欧洲在还是基督国家的时候,欧洲的战争多是宗教战争,或带有很强烈的宗教因素,宗教往往是决定敌我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成为世俗化国家之后,欧洲的近代战争就基本上是完全的争夺利益的战争,争夺霸权的战争,这种持续争夺利益和霸权的结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场战争就像在前面所说的一样,是新帝国主义国家要求老牌帝国主义多分一杯羹而引起的战争。

    大英帝国的务实外交是近代外交的范本,近代英国完成产业革命后的世俗化务实的外交政策,成功地帮助英国建立起世界范围的日不落帝国,并维持了将近两百年。英国的务实的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维持了英国的近两百年不打败仗的业绩。

    梅特涅的外交理论建立在完全的世俗的利害考虑上,其基于地缘利害原理建立的地缘政治学说,至今还是外交学中不可动摇的指导性理论,关键在于它揭示了世俗化国家之间的外交本质。

    美国强大并因此改变了帝国主义的游戏规则之后,欧洲的务实外交风格仍然没有改变,虽然她们仍然是一个基督教文明国家,与美国信奉同一个意识形态,即民主与自由,在政治上也与美国处于同盟关系,但欧洲国家的外交,仍保持了追求实利的作风,没有像美国那样热衷于意识形态目标,对美国没有亦步亦趋,显示出不同的风格和主张。

    我们知道,二战结束后,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出于意识形态理由,对中国执行坚决的封杀政策,长期不与中国接触,拒绝承认中国政府的合法性。但法国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不顾美国的反对,率先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以后,欧洲国家包括英国也都陆续与中国建交了外交关系。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因为战场上的压力和为了打击社会主义中国的锐气,曾考虑向中国扔原子弹,在征求盟国意见时候,遭到了英国法国等盟国的反对。英国法国没有美国那样的意识形态激情,在处理对立事件的时候,更保守和稳重和务实。我们看到,美国在实施动用原子弹和考虑动用原子弹的时候,目标国都是意识形态的敌对国,并且是非基督教文明国家,在这背后,宗教意识和情绪都起了作用,这个在后详述。

    改革开放后,美国因为人权问题屡次制裁中国,而制裁又以经济手段为主。欧洲国家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般,每当美国制裁中国的时候,首先是日本出来充当和事佬,因为日本与中国经济相对密切,制裁中国,日本会受相应的损失。其次就是欧洲国家率先打破制裁。中国也看到了这一点,作为反击美国制裁的武器,中国经常将大规模采购订单送给欧洲国家。1996年中国将原预定给波音的飞机订单转给法国的时候,美国波音公司遭受巨大损失,法国公司则赚了个金银满盆。当时的总理李鹏说:“欧洲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不加政治条件,我们欢迎,不像美国,动辄就搞制裁”。

    其实制裁是一个双刃剑,既损害中国利益也有损美国利益,美国一些财团和政治家也反对中国这样大的贸易伙伴进行制裁,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是反对制裁的著名人士,基辛格博士主导着一个对华贸易咨询机构,一直为中国的权益呼吁,反对制裁中国,尤其是反对利用贸易武器制裁中国,为此遭受到美国保守派的不少批评。一般指责基辛格和在国会中主张制裁中国的人士,往往也是基督教的热心人士,如国会中的汤姆·迪勒(Tom Delay)、杰希·赫尔姆斯、迪克·阿米等等。而基辛格则是个犹太人,不信基督教。

    最近,在对中国的武器销售问题上,美国与欧洲也产生了冲突。欧洲看到了向中国军售的巨大好处和现实意义,主张予以尖端武器解禁,美国出于对共产国家的戒备也就是意识形态的理由对此坚决反对,并且向欧洲国家施加压力,使得中国至今买不到欧盟国家的武器,欧盟国家也因此进入不了中国这块巨大市场。此外,大家知道,以色列向中国的尖端武器的出口也因为美国的反对而泡了汤。

    对待伊斯兰世界,英法德的政策与美国也有所区别,小布什在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时,遭到了来自法国和德国的坚决反对。德国和法国为此付出了战后不许进入伊拉克中间市场的代价,全世界也看到了欧洲与美国的差别。

    美国与欧洲国家在外交政策上的差异,现在还在持续,注重国际新闻的人都会发现很多这方面的实例。伊斯兰世界的领导人也认识到了这种差异,新当选的伊朗总统就核利用问题向外宣布,“不与美国对话,但与欧盟对话”。现在,伊朗在核问题上都通过欧盟与美国斗法。

    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意识形态是否偏重。美国往往基于意识形态动机采取外交行动,欧洲国家则更注重国家利益,追求利益目标。对中国,对伊斯兰世界都是如此。

    欧洲国家近些年有个例外,引人注目,就是英国的外交。英国自布莱尔当政以来,外交风格一反传统,表现出偏重意识形态的特点,对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亦步亦趋,步步紧跟。其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在英国主政的首相布莱尔也是一个坚固的基督教保守派信徒,与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好一致。

    布莱尔是在现代欧洲史上少有的坚固的基督教信徒政治家,是福音派信徒。布莱尔在克林顿时代对美国干涉主义的外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布什时代则毫无保留地支持布什的外交行动。布莱尔的外交政策,实际上起源于他坚固的基督教保守派的信仰。布莱尔将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不在于他的执政业绩,而在于他使英国外交带上的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且因为他的意识形态而给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

    布莱尔执政开始,就打出了“人权大于主权”的旗帜,与国际上迄今流行的主权理论截然对立,将人权提高到神圣的高度。如果这一理论成为国际社会的准则,那么,国际社会也就开始了统一在基督教文明下的进程。布莱尔也就是这一理论的首创者,而且因为其当政时的行为,也成了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受布莱尔的影响,克林顿与布莱尔联手打了一场人权战争,也就是针对南联盟战争。在对伊拉克问题上,布莱尔与美国组成英美联军长期轰炸伊拉克,最后,英美主导西方一些国家占领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府。也就是说,布莱尔主义意味着,政府如果践踏人权,就丧失了合法性。

    这与美国的人权外交实践一脉相承。布莱尔因其作风,被送给一个绰号,叫“战争传教士”。小布什现在也有一个绰号,叫“从军牧师”,两者很相似,同样,两个人的信仰与外交政策也如出一辙。如果在英国当政的不是布莱尔,那么,英国在近一阶段的外交政策将会有所不同,将秉承其大英帝国传统的世俗化风格,灵活务实,注重实利,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与美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步调一致。

    德国最近在向中国出售武器的问题上发生了变化,前总理施耐德曾经是为中国获得欧洲武器在欧洲游说,但新总理上台后,得德国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成为坚决的反对者。其原因,在于那位新上任的保守派总理,这位女总理是位有名的基督徒,是前东德牧师的女儿,虔诚的基督教保守派信徒。


相关文章:
·余云辉:中国是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受害者
·李巍:“新华盛顿共识”重塑美国经济战略
·余云辉:应调整核威慑政策,给美国划出“新的北纬17°线”
·余云辉:锁定美国霸权主义“七寸”,增强中国战略定力与自信
·翟玉忠: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