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罗马教廷千年兴衰史(上) 
作者:[佚名] 来源:[世界历史解读2016-09-09] 2016-09-14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取缔所有异教,基督教成为了帝国的国教。基督教成为国教后,罗马教会就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部门或机构,受皇帝的管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会开始在在政治上脱离罗马帝国的控制,并逐渐走向他权利的顶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会依然和当时意大利的统治者日耳曼的东哥特人保持距离,仍臣服于远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但是,由于罗马处于日尔曼蛮族的政治军事影响之下,加之距离遥远,使君士坦丁堡要实现对罗马教皇的有效控制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在日尔曼人入侵期间,或在罗马行政机构撤退或失控的地区,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地区硕果仅存的罗马帝国的政治机构,当时它代表了罗马和基督教的古老传统,它屹立于日尔曼人入侵造成的废墟上,似乎是蛮族无法摧毁的永恒之城,因而在5-6世纪之交时,罗马教会将大批罗马遗民聚集在自己周围。这大大提高了教会的威信。罗马教会因而开始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
 
  53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攻灭东哥特王国,重新统治意大利,罗马教会重新回到了罗马皇帝的控制中,从此直到8世纪中叶,罗马教会一直在拜占庭皇帝的控制(或者说是名义上的控制之下),其间绝大多数教皇均系叙利亚人或希腊人,而当时的教皇也不得不屈从于拜占庭诸皇帝的武力统治,那时的教皇们若不顺从,即会被遭到皇帝的囚禁。但罗马教会最终还是彻底摆脱了拜占庭皇帝,并和君士坦丁堡教会正式分裂,这来自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至6世纪中叶起,日耳曼的伦巴第人开始持续进攻意大利,不断蚕食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地。拜占庭的势力在意大利日趋于衰颓,大约在公元751年,伦巴第人攻陷了拜占庭意大利的首府拉韦那。拜占庭势力被赶出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这事虽使罗马教皇遭到伦巴第人的极大威胁,但也使他们脱离了对拜占庭皇帝全面的隶属关系。
 
    二是,717年,拜占庭帝国小亚细亚军区总督立奥击退了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后,强迫狄奥多西三世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称立奥三世(717—741年)。开创了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717—797年),立奥为了保障新兴军事贵族的利益,安定军士生活,需要大量土地和财产,分封给各级军事长官,但是当时拜占庭的土地大部分掌握在教会和修道院之手,它们还享有免税和免徭役特权,从而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军队的巩固。
 
    为了打击教会,于是立奥从726年起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一个全社会破坏圣像运动。这就是拜占庭历史上著名的“破坏圣像运动”。730年1月立奥召集御前会议,要求僧俗高级贵族在他制定的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拒绝签字者立即免职。此时的罗马教会,坚决反对这项法令,和拜占庭帝国公开决裂。731年罗马教皇格利高里三世宣布开除立奥三世和全体圣像破坏者的教籍。
 
    立奥则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作为回击,在拜占庭的“破坏圣像运动”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843年,当时的拜占庭皇帝狄奥多拉宣布重新恢复圣像崇拜才告终止,这117年的“破坏圣像运动”,使罗马教廷和拜占庭皇帝彻底决裂,也造成了东西方教会的完全分裂,从此,欧洲的两大阵营壁垒分明。
 
休息闲谈:立奥三世当时击退阿拉伯人,依靠的是一种称为“希腊火”的先进武器,这种武器,是一种早期的火焰喷射器,它把硝石、沥青、硫磺和油等混合物,用手摇泵从通过一根喉管将之喷向敌战船,由于其液体燃烧剂配方特殊,遇空气便自燃,阿拉伯人的木质战舰舰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也告失败。而这种“希腊火”更早在7世纪中叶,就被拜占庭人用于对阿拉伯人的海战。那么喷火器的发明和实战运用,倒底是哪家更早呢?中国11世纪的敦煌壁画,怎么就被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认定是中国最早发明火焰发射器的证明呢?
  
    最后,对罗马教会的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法兰克人。公元739年伦巴第人在国王留特普兰领导下企图征服罗马,教皇格利高里三世依靠求助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查理*马特,击退了伦巴第人对罗马的进攻。公元754年教皇斯蒂芬三世为了逃避伦巴第人,越过了阿尔卑斯山投靠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双方缔结了一个双赢的协定:丕平为教皇提供军事保护;而教皇则正式承认丕平取代墨洛温王朝的傀儡君主,获得国王的合法称号。
 
    754,756年,丕平两次出兵翻越阿尔卑斯山,打败了伦巴第人,并从他们那里夺取了意大利中部以罗马和拉维纳为中心的大片土地,丕平为了答谢教皇对他王位的认可,把这片土地包括拜占庭总督在意大利的全部辖区赠给了教皇,这就是著名的"丕平献土”,教皇国的成立,意味着罗马教会同东罗马帝国在政治上的正式分离。
 
    为了使教皇国的立国合法化,法兰克人(应该就是丕平及其部下)伪造了一些极其重要的文件,例如:"君士坦丁的赠予",把它说成是罗马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的一项教令,大意说,当他创建新罗马(指君士坦丁堡)时,他曾将旧罗马以及其所有的西方领土赠给了教皇。
 
    作为教皇世俗权力基础的这项馈赠竟被以后中世纪的人们一直深信不疑,直到文艺复兴,伟大的佛罗伦萨历史和语言学家洛伦佐*瓦拉(1406-1457年)才将这份文件辨伪,斥为赝品。奇怪的是,洛伦佐*瓦拉竟被当时的教皇尼古拉五世任命为教廷秘书,原因是教皇太热爱拉丁文了,因而对当时文艺复兴的拉丁文大师洛伦佐*瓦拉爱不释手,这是题外话。
 
  教皇国成立后,伦巴第人并不顺从丕平和教皇,但他们却在屡次战争中为法兰克人所战败。公元774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进驻意大利,彻底击败了伦巴第人,查理曼大帝自封为伦巴底国王,然后光荣地进入罗马,并再此确认了丕平的赠予。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即皇帝位。这是继西罗马帝国瓦解后,300多年来,欧洲最重要的事件,欧洲(指天主教欧洲)又诞生了一位皇帝。
 
  公元962年,教皇为德意志的奥托大帝加冕,神圣罗马帝国诞生。从此,罗马教会从形式上也摆脱了东方帝国。他与神圣罗马帝国互为保护和承认,成为欧洲最主要的政治势力。
 
  罗马教会在这一寻求政治独立的过程中,其影响力的提高,和天主教在日耳曼民族的广泛传播也是分不开的。在5世纪末以前,进入罗马帝国的日尔曼各部落一般都皈依了后来被判为异端的阿里乌斯派的基督教,直到496年,法兰克人才在日尔曼民族中最早接受了罗马公教(后来成为天主教),由于法兰克人是日尔曼民族中最有力量的一支,他们通过武力扩张兼并,到6世纪中叶,使高卢全境名义上都皈依了罗马公教。后来查理大帝又于772年至803年发动一系列战争,迫使萨克森人加入公教会,从而把基督教扩展到了易北河。
 
  在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3年)时代,西欧实现了宗教统一,这位教皇极有才干。由于他领导了抗击伦巴第人入侵和保卫罗马的斗争,使他成为意大利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他把主教团派到高卢和英格兰,与法兰克宫廷建立了友好关系,使英格兰皈依了罗马教会。他还使西班牙和伦巴底放弃了阿里乌斯主义而改奉罗马公教,他使西方各日尔曼王国归顺公教会,也把教皇的权力扩张到西欧大部分地区。他的权威得到了西方全体教士的公认,从而西方教会在教皇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
 
  中世纪教皇的权力,其依据是罗马教廷坚持的“教皇君主制理论”,这一理论的神学依据是《圣经》中耶稣对彼得的话:“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这就是所谓“捆绑和释放”的权力。而其历史依据是伪造的圣彼得转交继承权的文件。根据该文件,罗马教会的第一任主教圣彼得在罗马公众面前,把自己“捆绑和释放”的权力交给了继任的主教克莱门特。
 
    罗马历代教皇充分利用上述两条根据主张教皇具有君主般的权力。他们声称,基督对彼得讲的那段话,不仅建立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还建立了一个适应它的政府。这个政府的领袖即教皇。教皇是基督授予彼得的权力和职责的合法继承者,继续行使着与彼得同样的权力。
 
    他认为教皇继承的是彼得的职位而不是其个人品质和才能。它将教皇的职位与占有该职位的个人区分开来,无论教皇个人品质如何,他都合法地享有与彼得相同的权力,其权力来源于其教皇公职。因而教皇权力被解释为神的恩典和特许,因此它不受世俗权力的干涉和侵犯。
 
    教皇被赋予君主般的地位,其意义不仅在于确立教皇对教会事务和一般信徒的独断和至上的管辖权,也使罗马教会继承了罗马帝国统一和专制的传统并将其带给中世纪西欧。这种理论维持了在中世纪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欧洲内部,其宗教和价值观的统一。它还使教皇具有了抵制皇权侵犯的权利,这在一方面保证了中世纪教会的独立,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中世纪世俗国家的君主权利。
 
    因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普遍王权积弱,人民对君主没有太多的效忠意识。由于宗教带给中世纪欧洲人民统一的价值和信仰,所以中世纪的欧洲人也基本没有什么民族意识。这样世俗国家的统一,在欧洲便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但中世纪的欧洲绝非“教皇君主制理论”的一统天下,“皇帝理论”依然被很多欧洲君主坚信。皇帝理论把皇帝视为基督在人世间的代理人,他的法律、敕令、命令都是神的意旨。这一理论要求人民,要以听《圣经》同样的敬畏心情,以“神圣的静默”来听皇帝的法律的宣读。
 
    皇帝理论不承认帝国与教会二元化的观点。它坚持同一个实体既是帝国又是教会。对皇帝来说,对于一个单纯的基督教罗马帝国,他对其世俗事务和精神事务具有全权。而对教皇来说,这个国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属于教会这个社会共同体。对同一个实体,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把它视为“基督教的罗马帝国”,而教皇则将其视为“罗马的基督教会”的一部分。
 
    这也造就了在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史上,教皇和皇帝的不断冲突。这是“教皇君主制理论”和“皇帝理论”的冲突,同时也反映了中世纪“神权”和“世俗权利”对欧洲支配权的激烈争夺。
 
    841年,查理曼大帝死后,伴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开始衰颓,这一变化,为罗马教廷带来了利益。教皇尼古拉一世(858-867年在位)时,教皇的权利达到了它的首个高峰:他和东西两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和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和洛林的中法兰克洛泰尔二世;以及几乎全体基督教国家的主教们发生过争执;然而所有的争执几乎都以它的胜利而告终。
 
    其中最著名的是两件事,一是他干预了洛泰尔二世的离婚,他宣布皇帝的离婚和新的婚姻无效,洛泰尔二世不得不屈服。二是,他认定东罗马帝国罢免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行为为非法,拜占庭皇帝也不得不屈服(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在名义上仍然是罗马教廷的一个主教区,受罗马教廷管辖,直到1054年,两大教会,才正式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两个教会。)
 
  尤其是第一件争端,由于尼古拉一世宣布洛泰尔二世的离婚无效,并撤掉了为洛泰尔二世办理离婚手续的主教,洛泰尔二世的兄弟,意大利国王以及当时名义上的西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皇帝路易二世为此曾进军罗马试图恫吓教皇,但在进军途中,其将军和士兵对教皇的恐惧占了上风,教皇不用出手,皇帝就不得不撤退了。教皇的意志大获全胜。(题外话,欧洲君主不管私底下如何,婚姻对他们是神圣的,一夫一妻制无论是对于君主、贵族还是平民都是传统,离个婚比现在麻烦多了。)
 
  尼古拉一世把教皇的权力扩张到当时可及的最大限度;但在他后继者的统治下,这种权力重新陷入了一个低潮。以至到了公元10世纪罗马教廷已经完全被置于地方性罗马贵族的统治下了。而欧洲的紊乱和衰颓在此时已达到了中世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几乎到了濒于毁灭的程度。
 
  当时的匈牙利人肆虐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诺曼底人入侵法国西北海岸。野蛮的撒拉森人征服了那不勒斯、西西里和普罗旺斯,他们破坏了大批修道院,劫掠了意大利和阿尔卑斯山谷地带,遮断了罗马与北方的交通。此时的欧洲一片乌云,从600-1000年的400年间是欧洲最黑暗的时期,而相对于欧洲的这一时期,适值中国唐朝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而从印度到西班牙,也盛行着伊斯兰教光辉的文明。那个时候的欧洲人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西欧有一天可以在军事和文化方面跃居到世界的支配地位。
 
  随着915年拜占庭帝国消灭了撒拉森海盗,955年,德意志奥托大帝将匈牙利人赶回了东欧平原。欧洲终于稳定了下来。
 
  直到11世纪上半叶,教皇的任免都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来决定,意大利人对于教皇的选举权力几乎从未得到过使用。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亨利四世时代(1056-1106年),罗马人终于开始行使他们选举教皇的权利,教皇尼古拉二世(1058-1061),确立了六位红衣主教推举教皇的教皇选举制,并成为了一项制度,在整个选举过程中皇帝是没有份的。这项教令经历了一场斗争之后才获得皇帝的承认,它是使教皇制脱离俗界控制的一个必要的步骤。
 
  格利高里七世(1073-1085年)是历代教皇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格利高里改革了教会,为维护教会日渐衰退的名誉,他严禁出售圣职,并强制僧侣独身。这一强制僧侣独身的政策,遭到德意志教士们的反抗,这些教士联合亨利四世反对格利高里的命令,但格利高里却煽起俗众暴乱用以抵制结婚的祭司和他们的妻子,这时僧侣夫妻经常遭到令人发指的虐待。这样格利高里利用民众的支持,强制推行了他的命令,并赢得了对皇帝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随后,在格利高里和皇帝之间开始了有关"授职礼"的大纷争。所谓"授职礼",就是当一个主教被授予圣职的时候,即被授予一个指环和一支手杖作为其职权的标帜。这些东西向来是由皇帝或国王(按其地区而定),以该主教的封君的身分,而授予主教的。格利高里则坚持这些东西应由教皇授予。这场争执是使教阶制度脱离封建体系的工作之一。这场争执持续了很久,但最后亨利四世在革除教籍的威胁下,不得不让步,教廷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从此,地方教会已经摆脱了西欧领主的封君封臣关系,欧洲的教阶制度完全赢得了独立地位。成为了欧洲封建关系以外的强大政治力量。
 
  以后的200多年间,欧洲政治成为教皇和皇帝(或国王)争夺世俗权力的大舞台,而这场争斗的结果,最终宣告了教皇政治制度的衰亡,而其衰亡为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扫平了障碍。
 
    从教皇格利高里七世起到公元十三世纪中叶为止,欧洲历史集中于教会与世俗君主间的——主要是和皇帝间的但也有时是和法兰西国王、或英格兰国王间的——权力斗争。而这一时期,是历史上教皇权力的最高峰。公元十三世纪里,教皇对皇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胜利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是有非常积极的历史意义的。
 
    由于教皇的胜利,意大利伦巴底及周边地区地区诸城,彻底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获得了稳定的独立。这一独立对于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迅速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而在这个时期,也是欧洲各种政治因素,政治制度最为活跃,最具有多元化特点的时期,欧洲正在慢慢走出最黑暗的时代,复兴的曙光已经不远了。当时的皇帝在德意志引据查理曼时代的封建原则,因而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封君封臣关系错综复杂,帝国内部政治上四分五裂,军事上则互为一体;在意大利的君主国则引据罗马法(查士丁尼法典)和古代皇帝们的权柄。
 
    伦巴底诸城则更远溯到共和时代的罗马制度;教皇国则部分以伪造的君士坦丁的赠与,部分以耶稣的权力“捆绑和释放”作为其权力的根据。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在一个大陆上同时并行过如此多元的政治结构。
 
    格利高里七世后,继任的教皇,就是十字军行动的发起者,著名的乌尔班二世(公元1088-1099)。公元1093年亨利四世的儿子康拉德背叛了自己的父亲,逃往意大利,并与教皇结成联盟,征服了意大利北部,那里的伦巴底联盟(以米兰为首的诸城市的联盟)拥戴了教皇,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1094年乌尔班举行了一次横贯意大利北部以及法兰西的胜利游行。(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南怀瑾:中国数千年文化精神,足可补救物质文明缺陷
·张舒,任锋 | 如何理解大一统:比较历史视野中的汉政典制化与罗马帝国困境
·郭进绍 :《诗经》为什么不押韵?陈第破解千年古音之谜
·毛主席时期发现打破了儒家“焚书坑儒”谎言和千年疑古虚无风!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