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如何构建全球史观下的中国哲学史? 
作者:[强光中] 来源:[凤凰博报2016-7-15] 2016-07-20

 

    当代中国哲学“贫困” 到了几乎无路可走的地步,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造成这种困局的根源正在于历史上人类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我们知道,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文化都没有冲破神话、宗教、哲学与政治四位一体结构,根本没有抽象出独立自由的哲学思维,没有形成西方式标准形态的哲学体系。今天的中国人,如果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方式建立新的“中式”哲学体系,一定会让人感到这早已远离了时代发展的基本逻辑,根本没有可以存在下去的哲学语境。中国人总是喜欢用西方哲学的“刀”去解构中国哲学的“牛”,运用这种方法做一些具体性的分析研究是可以的,但却难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按照西方的方式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哲学体系,只能成为西方哲学的一部分,而不能成为中国哲学。
    人类越是回溯到远古时代,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越是呈现出惊人的同一性,文化的差异性是在人类从蒙昧、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不断发生的。不同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化同属于人类文化发生发展史这个大坐标系,他们所创造的不同文化其实只是在这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
    从历史角度看,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存在着一个从兴起、繁荣到衰亡的过程。古代的人类各民族天各一方,寄居天涯一隅。随着文明的进步,各民族不断在文化冲突、交流、融合中改变着自身。一个民族为了避免文化衰亡的命运,就必须对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性进行改造。改造的方式可以通过自我变革来进行文化改良,也可以通过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式进行变革。一个民族能否避免传统文化走向衰亡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民族文化传承中有无新的积极因素的介入。新的进步的文化战胜旧的落后的文化,是历史的必然。那些存在了几千年历史的大文化圈,不可能存在着谁吃掉谁的问题,但不同文化板块间的剧烈碰撞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其结果就是不同文化板块间在不断冲突下的交流、融合。在此过程中,能够在求新求变中重新找到自己位置的民族文化总是能够发展壮大,而那些弱小的不知求变的民族文化逐渐趋于衰亡。在人类文化大融合的历史大潮下,任何民族单一形态的传统文化力求自保、独善其身都是不可能的,不求变化的民族文化形态注定会走向消亡。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各民族各自打开了他们心灵的窗户,走到了全球化的大舞台上。人类在不同区域所创造的文化,仿佛都是为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做着他们各自的准备工作。
    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介入,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文化结构的自我调整,是十分困难的。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除了吸收古希腊文明的精华外,中国文明的精华也是促进西方文化走出“黑暗中世纪”的另一个积极因素。
    相比之下,中国大一统皇权专制主义产生之后,中国人如同戴上了枷锁,而这枷锁单靠中国人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打开的。宋以后礼教文化的兴盛使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沉闷,中国文化的自我调整反而更加不利于人的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注定是一个十分缓慢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但我们不能因此说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将中原“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点来看,是否可以把元朝、清朝在中国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看作是“汉文化”的没落呢?至少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局限性。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冲突。

    从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全球文化在剧烈的冲突下呈现出奇特的战场景观。人类各民族文化间的冲突虽然未必是“一个杀死另一个”那样惨烈,但民族文化取舍的过程却是异常痛苦的。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最大冲突显然来自于西方文化。自1840年中西文化间发生最直接的冲突以来,至今已有160多年了。如果把中西文化冲突理解为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中西文化冲突的前期,吸取了古希腊和中国文化精华的西方文化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预见的是,吸取(甚至是被迫吸取)西方文化精华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中国文化完全能够显现出与西方文化相比较的优势。
    面对中西文化冲突,我们最需要做的莫过于正本清源,重新建构被恶意扭曲并且残缺了的中国传统文化史,重建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们认为,所谓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汉唐时代的物质文化的复兴,而是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态中国文化的复兴——在那个相对自由的文化环境下,中国人究竟思考了哪些问题?什么才能真正代表中国人的思维特质?研究春秋战国时代文化史的重大意义即在于此。
只有当我们回到文化本身,回到历史的“过程”之中,回到“差异性”开始发生的地方,我们才能找到那些造成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源头,才能重新找到中国哲学在人类文化发生发展史坐标系中的真实位置。
    当下的我们,就是要从全球史观的高度,从文化发生发展史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重新为中国哲学定位。

如何为当下的中国哲学定位呢?

    首先,从概念内涵上,将哲学扩展到泛文化领域。中西哲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哲学形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从中国传统哲学来看,中国人由大陆文明、农业文明、宗法文明、无神崇拜、二元关系思维模式等主要文化基因作用下所形成的“国学”,不可能在现代人类社会产生新的“伟大”发现。加之中国哲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寓于宗教、哲学与政治三位一体结构之中,因而,只有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观点。
    从当代西方哲学来看,西方哲学已经被各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不可能产生出新的震撼人心的发现。关于“存在”的哲学研究已经走向没落,不可能再有什么新的发现。由于无法解释“存在之谜”,人类变得沮丧、迷茫。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弥漫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中。多少代哲人精心构建的象牙塔原来是空的,什么也没有。人们在精神上受到了煎熬,传统的一切都受到了挑战。有人甚至推论,二十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无关系。哲学历经无数次否定之否定,彻底地坠入众说纷纭之中。
    其次,从成长空间上,将民族文化扩展到全球文化。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我们常常带着太多的民族感情。在狭隘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主导下,常常对外部的积极因素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中西文化在冲突中并不存在谁超越谁的问题,所谓的超越不过是一个历史片断中的超越。宗教、哲学、政治等一切形式的人类文化都处在越来越快的变化之中,当今中国的崛起让很多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文化的“中心”只是相对的,在全球史观的语境下,人类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都需要重新定位——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文化的冲突与对抗都是不必要的。只有将民族文化扩展到全球文化的层次上,才能彰显中华民族的人类性,才能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转化为更具普遍性的人类意识,才能最终上升为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意识。
    再次,从思维广度上,将哲学史扩展到人类的大历史。哲学不是一门生产知识,甚至连一种像样的工具也算不上,不能产生具体的物质利益,此所谓“哲学烤不熟面包”之说。哲学就是哲学。没有独立哲学思维的民族是长不大的。只有摆脱宗教、政治魔影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哲学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不是可以“学”出来的。它来自人类心灵深处,并且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服务,代表着人类不灭的智慧火焰。哲学帮助我们思索心灵的状况及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寻找爱的真谛和存在的理由。将人类的心灵及其所面对的世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就具有了人类学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可以把这种哲学理解为哲学人类学。
    世界上并不存在先天性的不会思考的民族,把哲学弄得似是而非的,只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结构造成的。哲学史上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单纯通过对哲学思想的研究是无法理解的。当我们把哲学史扩展到人类的大历史,把哲学思想当成人类历史印迹中最为深刻的印痕,我们就能发现,究竟是什么因素在阻碍着我们去思考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强光中,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


相关文章:
·白彤东:中国是如何成为专制国家的?
·生源:研究形象辩证思维,把握全球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翟玉忠: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如何储粮以安天下?
·张舒,任锋 | 如何理解大一统:比较历史视野中的汉政典制化与罗马帝国困境
·翟玉忠:中国如何被妖魔化为人治社会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