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刘希彦:一位好中医就是一所全科医院 
作者:[新法家] 来源:[大海旅游人2015-12-14 ] 2015-12-23

    参照西法的中医分科,分成中医、中药、针灸;分成妇、幼、内、外、皮肤等科,这是对中医活生生的割裂和肢解。真正的好中医,一定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从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一位好中医,一定是位全科大夫。

    有一位病人牙疼,去口腔科拔牙,因为医生手抖了一下,拔出的牙没夹稳,掉進喉咙。医生嘱咐病人赶紧去耳鼻喉科。病人跑得有点急,到了喉科,一检查,牙齿已经下滑到胃了。病人又跑到肠胃科,一番胃镜检查,掉落的牙已经没在胃里了……最后,病人扒了裤子在肛肠科翘起了屁股,肛肠科医生扳开一检查,惊呼:天啊,您怎么在肛门长了一颗牙?请赶紧去口腔科拔牙!

    这当然只是一则笑话。

    但是或多或少能折射一点医疗分科的一些现实弊端。很多病人去医院就诊,常常都不知道该挂什么科。而对于中医而言,现在从院校教育开始,就分成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其中,中医临床又细分为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等,甚至分得更细。在中医医院、国医堂的专家栏上,往往这样注明:某某教授擅长肝病,某某专家专攻妇科,某某是温病学专家擅长热病……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民间”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民间中医也不过是“一招治天下”。比如靠一两个秘方,就打出专治皮肤顽疾,专治头痛,专治妇科肌瘤……这样的路子,是否是真正的中医?

中医分科的弊端

    我有时会被问到主治什么?我猜对方大概是在问我主攻哪一科?我一直认为,分科是对中医活生生的割裂和肢解。原本一体的医、药以及针灸被不合理地强行分开好理解。而中医临床按西医那种内、外、妇、幼、皮肤等各科是否合适? 

设皮肤科吗?

    疮疡的根源很多属内科。比如鹅口疮,有时病因竟是肠痈,也就是肠子长疮。光在皮肤表面抹膏药,抹一辈子也不会好。胡希恕先生就有医案:附子薏仁败酱散,内治去肠痈,肌表的鹅口疮自然好了。

设精神科吗?

    对于精神病,西药反正就着眼于大脑,一律用安定、氯氮平等等中枢神经抑制药。经方中医可不是这么干。所谓的“精神病”,根源常在大脑之外。比如抵当汤(丸)证,治因小腹瘀血导致的“精神病”。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还有的“精神病”甚至只是因为大便被堵到了,比如阳明大承气汤的发狂谵语等大脑症状,得从消化内科入手通大便。

设肿瘤科吗?

    中医治疗癌症,并不是只是用用半边莲、蛇舌草等所谓的抗癌药物那么简单。当然,也不该复制到谈癌色变无从下手。对于学通《伤寒杂病论》的大夫来说,治癌症与治感冒,在方法论上无本质区别。比如我们不止一次用大柴胡汤治直肠癌,用柴胡剂、用茵陈五苓散合建中方剂治肝硬化。

设中医美容科吗?

    不精研内科及湿水瘀等杂症,祛斑、美颜、减肥能有效?有效也是暂时的。设不孕专科?整个人体运行不恢复,宫寒不温暖,瘀血不逐除,淋漓不尽不解决,肌瘤不消除,肝郁痞塞不打通,气血不回复,如何得孕……就不一一举例了。

中医分科的由来

    中医分科,其实也就还是几十年来的事。历代名医,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都不是只治疗某一类疾病的专科大夫。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方》几乎无所不治。自古以来,中医也通常是医药不分家的,自己开方,自己备药,名医通常都是精通药学的,典型的如写出中药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也有医书《奇经八脉考》和《频湖脉学》传世。清代名医汪昂,也写有经典药书《本草备要》。同时,古时候大夫诊治时,针灸和方剂常常相互为用。

    就在民国时期,中医也没分科的。民国的中医师大多是以私人诊所的形式行医的。我们熟知的中医大家胡希恕、祝味菊、郓铁樵、曹颖甫等等,当年都是开过私人诊所的。传统的中医培养基本上是通过师徒相授。

那么,中医的整体性为什么反倒被打破了呢?

    这是因为1949年以后,国内缺医少药严重,政府大力发展中医,更准确的说是大力发展中西结合。可传统的中医培养方式周期太长,显然不能解燃眉之急。于是,先后成立多所中医学院,并参照西医教育模式,分设学科。这样,就将本为一体的中医、中药分开,并将中医临床按各科進行细分。现在的执业医师考试,更是从法律意义上,将方剂、针灸、中药完全分开。执业针灸师是没有处方权的,执业中医师也不能使用针灸。执业中药师,不能从事治疗。这样,在大家的观念里,中医和西医一样,也是严格分科的。甚至去中医院就诊时,也自觉地挂皮肤科、外科、内科……

各种“标”,常常是同一个“本”。

    大家都知道中医强调治病治本。可是,当医生习惯了分科的模式,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疾病也分科。这无疑造成了一种局限性思维。容易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思路。而很多时候,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状,其实原因只有一个。

    比如说体内的水湿,往头走可以晕眩,如苓桂术甘证的“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又如真武汤证的“振振欲僻地”;

水湿(水饮)渗滞上焦可能咳嗽,如小青龙汤证;

湿阻心下,可能呕逆,可能不欲食;

水走肠间,可能会溏泄,可能小便不利;

水滞下焦,可能会脚肿,可能引发西医说的泌尿系疾病,如五苓散证、猪苓汤证;

水湿入了经络骨节可以导致关节冷痛,也就是常说的风湿;

水湿充斥肌肉,会身重;

水湿走皮间会肿胀,也可能长湿疹等皮病;

水湿还可以引发失眠……

    也就是说,同一个本——水湿,可以引发不同的标,同一个原因导致不同疾病,引发各种症状,牵涉到各科。

中医无绝症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确实是这样。比方说肝硬化腹水,这是比较重的病,药如果用对了,快的十来天腹水就能消下去,有时候我们治一个普通的胃病失眠之类,可能所需的时间更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理是什么?这就要从中医的哲学基础说起。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根本没有可以治病的药。打个比方,我们创造了一台电脑,造了一台洗衣机,我们今天就可以修电脑,今天就可以修洗衣机。而我们人呢?人是天地孕育的最精密的仪器,本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修自己,除非我们有和天地同等的智慧,就好像一台洗衣机永远也不可能修它自己一样。既然我们做不到修自己,那医学又是什么?

    先从西医说起。西医领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治病的药,那西医领域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呢?先说感冒,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在国外门诊,大夫是没有权利随便开抗生素的,若开了,他可能会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那感冒的特效药又在哪里呢?西医界的答案是没有。如果感冒都没有特效药,那别的病呢?自然更没有特效药了。比方说糖尿病、高血压,我们都知道需要终身服药。这些药是在控制血糖,控制血压,但不能治愈。不但治不好,还伤肝肾,因为服用这些药物引起肝肾衰竭的病人现在有很多。如果病严重了呢,就是手术,把坏掉的器官切割或者置换。然后就是排异反应,因为不是你的器官人体不接受。这种治疗追求的是五年存活期,如果能存活五年就算治愈。


中医领域有没有能治病的药呢?


    一样没有,能够对抗疾病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基因链足够对付已知的一切疾病。比方说艾滋病,人体免疫力一般的,能抵抗艾滋病病毒十几二十年不发病。个别免疫力极强的,终生不发病。癌症、非典之类的自愈的就更多了。


    真正的传统中医是反对用药去治病的,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的秩序,打开让免疫力受到抑制的这把锁,然后让免疫力自己去治病。真正能“覆杯而愈”的只能是人体自己,而不是药物。只有明确这个观念,用这个理念去治病,中医才真正是中医,中医才能摆脱现在治病慢不治病的怪圈,成为真正的治病快治大病的中医。后世的中医之所以衰落,也是因为越来越偏向于以药治“病”。我说的这个病就是病症的病,这是局部思维,背离中医精神的。对于人体免疫力而言没有大病小病。“关注微信“大海旅游人”

    西医所谓的大病很多情况指的是患病的位置,比方一个炎症,在皮肤你可以不去管它,在肾上呢,肾炎那就是大病了。但对于人体免疫力而言,它是一样的。又比如黄斑病,号称眼部癌症,这在西医中是最难治疗的病之一。我治过一例黄斑病,只用了一个月便彻底根治了,也没有再复发,而我当时辩证的时候,只是用了一个祛湿的方子。那为什么一个祛湿的方子便就根治了黄斑病,而西医却束手无策呢。很简单,因为,黄斑区的病变可以理解为有一块积液在眼球后部,湿气去除,自然也就好了,之所以西医称之为绝症,是因为积液在眼球的后部,对于西医而言那个区域的病变很棘手,做手术非常的困难,所以称之为绝症。而对于中医而言,身体哪里都是一样的区域。免疫力正常了,人体秩序恢复了,大病亦能速去,反之一个感冒也有可能迁延一两个月不好。

    所以,真正的好中医,一定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从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不能分科,也分不了科。否则,与盲人摸象何异?而能整体上把握人体运行大秩序的,自然也是一位全科大夫了。 

(根据刘希彦文章及谈话记录整理)


相关文章: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 周炽成:另一位亚圣——荀子的历史影响
·听闻日本准备进攻大明,一位旅居日本的华人做了这件事!
·美国第一位被提名的女性总统候选人
·刘希彦:中国人如此会享受,为什么不发明沙发?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