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马宏达:漫谈人性与教育(上) 
作者:[马宏达] 来源:[作者惠寄] 2015-12-08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根据2015年9月13日在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南怀瑾文教基金会、上海恒南书院联合公益活动中,与乡村教师们的谈话修订增补;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南师与“南门”

    坐在这里,面对诸位老师,好像回到学生时代,很亲切!又似乎被考试一样,有些紧张。我不懂教育,在诸位一线教育家们面前,我只有学习的份儿。我这是被逼无奈,在完成樊英老师交办的作业,我逃不掉。因为从桂馨基金会成立以来,我是亲眼看到樊英秘书长是如何工作的。她虽不谈佛,却有真的菩萨行。她也听过南师的经史合参课,却从来不宣传自己是南师的学生,只是默默地做着慈善。在她和她的团队面前,说实话,我自惭形秽。跟她们在一起时,我感到可以沾点圣洁的光。所以她提出让我做点什么时,尽管做不好,却无法推辞。我也借今天的机会,向她们鞠躬致敬!

    同时,这些话也是对诸位老师们说的。诸位老师在乡村教育第一线,虽然待遇不高,却长期坚守岗位,凭着良心与责任感,陪伴着引导着孩子们成长,耕耘着,奉献着,这是我深深敬佩而又做不到的,我也只有鞠躬致敬!

    这不是客气,都是真话。

    刚才琼垺副院长介绍我跟随南师做过事,我压力山大,生怕因我而辱没了老人家的名声。所以拜托诸位,千万把我跟南师分开,我自己负责,千万不要牵连老人家,这样也帮我解压了。

    跟南师做事、学习的人很多,各有因缘,南师很慈悲,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很包容谅解大家。但南师是南师,我们是我们,各人言行自己负责,不可以牵连南师。

    这个道理很简单。诸位都是一线教师,很有经验。一位老师教那么多学生,你再尽心尽责教,学生仍旧差异很大。教与学是相互的。“学者觉也”,学人求学,根本还是要靠自觉,靠自己动机想学要学,靠自己努力,也靠悟性。家长和教师,只是助缘,是影响和辅助的。“教者效也”,家长和教师,是被孩子们效法的榜样,所以说身教胜言传,需要以身作则,但也只能起到榜样的影响作用。可以诱导他产生想学的动机兴趣,乃至用尽各种办法。但不可能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照标准生产出来,因为人性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困境,各人程度也很不一样。

    再伟大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同普通师生关系,并无两样。千古以来,人们对教育、对宗教,寄托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有了伟大的老师或教主,就可以教育出伟大的学生们,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若真如此,世上早已人皆圣贤,天下太平。

    这里面的道理在哪里?我们后面会谈到。

    我们再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那些了不起的教育家或教主们,乃至各学派各领域的代表人物们,几乎无一例外,都被门徒、信徒或他人当做“广告牌”。也因此,而终于变成“挡箭牌”。其实,这与他们又有何相干呢?譬如释迦牟尼、老子、孔子、耶稣,被捧到天上,或者打翻在地,那都是别人的事,与他们无关。听说现在外面冒出一些南师的“关门弟子”、“心传弟子”、“接棒人”、“接班人”,还有“御用”营养师、这个那个的,还有拿合影来“证明”的。网络、微信、微博上,也有不少冒充南师名义或冒用南师照片的文章话语,很是热闹。这些都是在用南师做广告牌,自欺欺人,盗支南师的社会信用。不过,南师有先见之明,早就提醒过社会了,他早就强调,既没有“南门”,也没有“学生”,更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大师”,而且强调“南怀瑾”三个字,与他老人家无关。话已经说的很直白了,早就与种种现象与问题做了切割,可是大家没留意,留意了也没听懂。

    即便真的从师于南师者,或后世研究南师及其学术者,大家讲的南师及其学问,严格说,只代表各自的认知,都不等于南师。至于每个人的任何言行,当然只能自负其责,更不要扯上南师。包括摘录推广南师著述的,若出现断章取义或曲解误解的问题,也仅代表个人观点。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任何研究古圣先贤或研究历史与现实的。

    刚才还有人问我有没有南师的传记。南师对传记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所有的传记乃至历史,当故事看可以,不要太当真。他老人家并未真的要写传记。因为真话不好说,说了很多人很难堪。假话不愿说。再者,记忆也会有差错。而且所有的自传,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主观角度,也免不了自己贴金。别人写的,又是别人主观的角度,加上很多臆想,还有资料的差错,更不靠谱。传记如此,日记、历史,也是同样道理,当故事看可以,不要太当真。至于传闻,就更不要谈了。今天来不及详细讲这个事。我借用南师的老朋友梦参老和尚的故事,来答复这个问题。因为老和尚对传记的态度,与南师有异曲同工之妙。最近听说有人带着为老和尚写的传记,想请老和尚看看。老和尚说:“我不看,那是你的事,与我无关。”真是振聋发聩!

    我下面要讲的,也是自负其责,不代表南师观点。

                性相近而习相远

    今天这个题目很大,我只是作为一个从小学读过来的学生,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体会和思考,不成体统,请诸位老师批评指教。内容涉及一部分少年儿童教育,更多的,则是涉及每个人本身,跟孩子有关,跟成年人更有关。

    有个词叫“春风化雨”,常用来形容教育。教育也的确像下雨一样。下雨是普遍平等地滋润,但地上的种子千差万别,瓜果梨桃、粮食蔬菜,乃至杂草毒草,长出来的各不相同。一个老师教,平等下雨一样,很多学生受教,可是差别就大了。每个孩子的身心禀赋、个性格局、家境遭遇、努力程度,各不相同,如同地上的种子一样,千差万别。即便双胞胎,个性也不同。同卵双胞胎个性差异大的,比比皆是。最近还有个案例,双胞胎共用一个大脑,躯体是两个,也存活了,个性还是不同。那么问题来了,思想情绪是大脑的产物吗?父母遗传决定孩子的个性吗?精神是肉体的产物吗?这些都还不能定论。

    今天为什么要谈“人性”这个问题呢?因为如果不了解人性,不仅教育,乃至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学等等,所有涉及人的事,包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都不会有深刻认知的。

    所谓人性,是所有人普遍具备的稳定特点。人类社会一切现象,是人性内在种子遇到各种条件而滋长出来的现象。这些种子,不是一种两种,而是很多种,都在心田中存在。也不是简单的“善恶”所能概括的。

    有人问了,各民族、各文化、各种族,乃至各人,是否真的有共通的人性特点呢?答案是“有”!虽然每人在某些方面表达出来的不同,表现的个性、格局有差异,但人性却有共通的特点,这是东方古代文化早就有的研究成果。现代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对人性的认知,还没有东方古典文化研究得透彻。我下面就介绍一些东方古代文化对人性的研究,涉及儒、释、道文化,只代表我个人目前的认知,不一定代表他们的本意,谨供参考指正。

    所有社会现象都是人性的外化表达,由于不同的因缘、环境、际遇,以及个人主观萌动和修养的不同,所激发出来的现象不同。就像一条河流在流经不同地段时,根据不同的气象、地理、环境表达出来的现象不同,有时是瀑布,有时是浅流,有时是暗流,有时是险流。人性里面各种种子都存在。《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东西方有性善论、性恶论,实际并非那么简单,它是有善有恶,也有非善非恶,特点很多,非常复杂。

    “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引用《论语》的话。什么是“性”?什么是“习”?

    人性分为两类:

    一是先天本性。它是所有人共通的本性,平等的,相当于一张白纸。

    二是后天习性,即后来才有的习气、习惯。所有人,既有共通的后天习性,也有不同的习性表达表现。后天习性像各种种子,藏在心田深处,由于因缘不同,表达表现出来的也不同。比如双胞胎,往往个性差异很大。“个性”就是个体习性的表达表现。每个人出生后,“天然的”就带着个性,那是自己过去的习惯积累,不是身体或父母决定的。我们碰到事,也会以个性习惯的方式来应对。遵循习惯,是因为信任熟悉的处理方式,省力而安全,也因此变成了“路径依赖”。比如小孩子不如意了会哭闹,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习惯往往被继承,乃至延续到老,遇到不如意,马上会闹情绪,不快、发怒、焦虑、痛苦、抑郁……但是否仍然会“有奶吃”?不一定,但肯定会烦恼,困扰自己,乃至损害健康。

           本性才是生命的本质

    这个要多谈谈,因为太重要了。现在大家听我讲话,我在说,诸位在听,我的声音在空间里变化着。我说过的,就过去了,接下来再说的,又是一个新声音在传播。但你当下听我讲话的这个听觉能力,并没有随着我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刚才你能听我讲话,也能听到其他的声音,因为你的注意力在我的声音上,好像只能听到我的讲话,其实只要稍一留神,周围的声音都听得见。这个听觉本来就在那里,无非注意力有所选择而已。一会儿我讲完了,那个听觉还在不在呢?还在那里,没有随着声音的消失而消失。能够听到声音的本领,我们先天就具备,不需要经过学习、培训才有,除非聋儿。但聋儿也能听到声音,不过与我们不同而已。他们损坏的是听觉器官,但能听的先天听觉还在,因为所借助的听觉器官不健全,听到的声音不同于常人而已。即使听觉器官正常的人,到老了,身体器官老化了,听到的声音质量不同于年青时,但能听的先天听觉还在,并未随着器官而老化。先天听觉,我们姑且称它为听觉的觉性,是听觉的根本因素。其他是配合的因素,简单说,首先是听觉器官,包括听觉神经、耳膜、耳鼓、耳道等等。第二个是声音,第三个是空间。几个因素共同形成听声音这个现象。至于听到的是什么,那是意识的分析判断了。动物如狗、猫,它们听到的与我们不同,能听到很微细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器官不同,但它们能听的觉性与我们相同,平等的。这是从听觉来讲。

    其他如嗅觉、视觉、味觉、身体感觉,也同样道理,先天觉性并无不同,因器官差异而功能不同。盲人也能看到东西,他们的视觉觉性并未消失,还在那里。他们看到的是黑暗,是因为器官问题。每个健康人的器官功能也各有差异,因而感知能力各有差异,但觉性是平等的。

    意识也同样道理。意识的器官是脑吗?现代研究的主流观点,还停留在脑的阶段,认为意识是脑的产物。目前已有研究认为,心脏也参与了意识活动。这都还不是定论,将来都会变的。其实意识活动时,全身都有变化,不只脑和心脏。如果意识在脑内,是脑的产物,怎么会知道脑外或身外的事物呢?同理,如果每个人真是独立的,就不会知道身外的东西存在,更不会有物质和精神的交流往来。有往来交流就不是绝对独立的。事实上,身体从未独立于环境而存在,一刹那都离不开环境支持。“独立”不过是基于对现象的比较而假设的区分界限,并非真的隔绝。

    如果真的能够宁静下来观察,我们会发现,意识在起心动念后,各种念头,千差万别。与此同时,有个作用,清晰地觉察照见这些念头的起起灭灭。而且这个作用,在起心动念前就存在,一直如明灯一样照着我们,没有随着念头的起灭而变化,念头停下时,它仍旧在那里。我们姑且称它为意识的“觉性”。

    意识的觉性,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身体感觉的觉性,本来相通,是同一个先天觉性,应用在不同方面。不过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而已,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庸》)。

    这个共通的觉性,先天带来的,不会随着知识的增加、学历的增高,乃至身份、地位、财富的变化而变化,也没有因性别、年龄、种族而有差别。这个是我们的天性、本性。

    知识再多,对这个天然觉性没有任何增加。知识再少,天然觉性也不会减少。

    知识是思维的产品。思维依托天然觉性而起用。

    没有这个天然觉性,我们不可能产生知觉、感觉、思维、感情,不可能起心动念。

    我们还可以做个实验,(“啪!”拍了一下桌子)我趁诸位不留神,拍桌子的一刹那,诸位的念头都被打断了,刚才的思想、情绪等等都被截断了,对吧?愣住了的刹那,念头截断了,下一个念头没有起来之前,心是非常清净的,白纸一样,这就是天然觉性,很干净,没有污染,没有思想感情,也没有“自我”观念、身体观念。一切观念、思想感情都是起心动念后的事。一切知识,是基于这个天然觉性,起心动念思维以后,分析判断的结论,是思维的产品。没有天然觉性,一切认知都不存在。我们生下来没受教育、没学说话之前,觉性就在。我们感知周围进而学习经验,无不依托觉性而来。每人的经历、认知、知识、命运都不同,但天然觉性没有不同,永远陪着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使老了,身体衰弱了,这个天然觉性也在。

    现在大家喜欢讲“平等”,什么是平等?每个人生下来是不平等的。禀赋、环境、努力、遭遇、命运等等,都不同。所谓平等,常常是哲学、法律、政治上的理念,是在不平等里寻找平等的标准。最根本的平等,就是每个生命天然都有的觉性,人人不缺,无论健康与否,也不管什么年龄、种族、文化,这个先天本性相通的。你看太阳,不断地在放射光明,地球上的不同物种,各自吸收它的能量来用。觉性也是一样,我们能听、能看、能说、能思考、能感知世界的能力也来自于它。

    认清本性后,在起心动念时,要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在起心动念里,在本性觉照中,从烦恼、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的自由与自在。本性随时都是崭新的,从来也不曾老旧过,它是心灵真正的“家”,也是不断提供再出发能力的“永动机”。

    自觉本性,自然会逐渐解脱起心动念后的迷惑,自然会“致中和”。“致中和”是《中庸》的话。儒释道是相通的,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共通的东西。

    本性才是生命的本质。身体只是借来用的,身体从受精卵到各种营养,哪一样是我们的?都是暂时借用的。而且随时新陈代谢,变化无常的,非我所有,只是生命所借用。“自我”“身体即生命”都是后天观念,习以为常而已。

    不明天然觉性,困在起心动念里,是一切困惑烦恼的根源。这个觉性,是包罗宇宙万有之大道的作用。物理作用是大道的另一方面作用。一切精神和物理作用及现象,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大道的作用,从未独立于大道而存在。这些作用和现象彼此之间,也并未真正独立隔绝,否则彼此不会发生关系。生命“回归”大道的关键,是从自觉本性入手,若能经常安住于天然觉性,不被起心动念迷惑,即便起心动念做事也提醒自己不要迷掉,就已经踏上“回家”的列车了。但是不要被沿途风景(现象)迷惑,半路下车,耽搁了回家。“回归”是个比方,其实本来我们就在大道中,从未离开,“可离非道也”,本来自他不二。只因尚未自觉,困在起心动念后自他“独立”分隔的妄想中而已,困在了“二”的假设世界观中。这个道理如果参究清楚了,念念坚信不疑,则“一滴水”就已回到“大海”中,已开始证入大道了,种种烦恼习气自然会渐渐解脱。关键就在参究清楚之后,念念坚信不疑。

                     


相关文章:
·马宏达:道不远人——南怀瑾老师的故事
·马宏达:超越生死的虹彩——怀念刘雨虹老师
·马宏达:入世出世不二
·李建宏:性恶论者人性之恶大暴露——某些西方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恶劣表现
·马宏达:以智慧引导善行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