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将中国史和世界史打通的全球史 
作者:[张君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01月30日] 2015-05-02

    近年来,全球史研究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如何将中国史和世界史打通,成为全球史研究者关注的话题。记者采访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对此话题进行探析。     

  中国社会科学网:首先请您谈一谈全球史和世界史的区别。从学科经验来看,似乎西方学术界在世界史研究方面更关注文明史,而中国以往的世界史研究则更多借鉴苏联时期的国别史研究经验? 

  李雪涛:按照我国目前的学科分类,历史门类下面有三个一级学科:考古学、中国史和世界史。这样看来,所谓世界史就是外国史。一般认为,外国史是国别史,那外国史和中国史的关联性在哪里呢?而西方所谓的世界史(world history)则包括本国史在内,从内容上来讲,相当于全球史的概念。从方法论上来看,全球史是跨国家、跨地区、跨学科、跨国别的研究。比如鸦片的研究、茶叶的研究,它虽然与民族国家有关,但却是在国家层面之上的物质的交流。全球史给我们一个看待世界的崭新视角。再比如传统的汉学研究,包括海外的中国语言研究、中国思想研究、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历史研究等,如果我们从全球史的范畴来看的话,就会从语言接触史、贸易史、疾病史、器物迁移史等方面进行考察。自古以来,知识之间的迁移都是双向进行的,也就是说全球史特别强调互动的观念。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晚年的诗歌在德国很难被理解,从顾彬教授不久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的一次发言中我们可以知道,实际歌德晚年的诗歌是在阅读唐诗译文之后后写出来的。 

  以往的世界史学科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模式,但目前所翻译的有关全球史的书籍来看,中国学术界更注重的是以美国、英国等英语世界为主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方的全球史/文明史,按照阿拉伯史、中国史、欧洲史这个样的大块来研究,我们的全球史与之有什么区别? 

  李雪涛:即便是将全球的历史划分为阿拉伯史、中国史、欧洲史这样的大块,实际上还是从局部来看待历史。实际上,全球史最重要的标志有两点:一是去中心化,二是强调互动的观念。中信出版社刚刚出版的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被普遍认为是全球史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麦克尼尔正是从全球视野和互动视角来考察历史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史学研究历来的原则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此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的成立仪式上,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科学史与学术史研究中心主任腊碧士(Alfons Labisch)在发言中认为,按照雅斯贝尔斯、布罗代尔等学者的理论,历史时期要分为“轴心历史”、“长期历史”和“事件历史”这三个时间层,全球史研究也应该将研究对象的历史追溯至轴心时代,并提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如此,史料方面如何得到保证? 

  李雪涛:我认为雅斯贝尔斯不愧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能透过表面繁复冗杂的现象寻求深层次结构,亦即轴心时代的源泉。腊碧士所提倡的研究方法,史料方面基本上在第一个层面,即“事件历史”的层面,而轴心时代的文献当然不会很多。 

  就历史哲学层面的目标而言,关键是如何通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历史研究并非仅仅进行现象描述就可以成为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要寻根溯源。历史观和历史哲学才是历史研究的根本。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史研究正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您担任院长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和原来复旦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全球史研究机构有什么区别? 

  李雪涛:我们也知道国内很多的大学都建立了全球史研究的机构,他们在全球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如果说北外成立的这个全球史研究院有什么特点的话,首先,其他大学成立的全球史研究机构,很多是虚体机构,会组织一些学术讨论,横向做一些项目,而我们是一个实体研究机构。第二,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个以各种语言见长的大学,我们希望译介一些英语国家以外的全球史的重要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评价全球史研究现状?全球史研究目前已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您认为目前中国的全球史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了吗? 

  李雪涛:我认为,尽管前辈学者和同仁们在全球史研究和译介方面做了相当的努力,但当前依然需要有一些突破。英语世界所取得的成就尽管很重要,但并不是全球史研究的所有成就。就此,德国学者、法国学者,乃至日本学者也都在努力着,这些学者在在英语世界的声音不一定很大,所以可能很少会受到关注。全球史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去中心化,当然也不希望在中国的学界重新建构英语世界的全球史研究。目前我们研究院已经设计了一套多语种的全球史译丛,这是第一步。其次我们会组织一系列的研讨会,让东亚的历史学家与欧洲的同行们进行对话,从亚洲的资源出发,回答欧洲学者的提问。从而真正推动国际间的全球史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补充一个问题,过去由于语言等原因而大量翻译英文历史学著作,而导致了一种重新建构英语中心的过程,当下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李雪涛:这的确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我国学者钱乘旦教授、刘北成教授也都曾指出,应当及时引进一些非英语国家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成就,我想这是去除英美中心论的最好的方式。  

 


相关文章:
·齐子通:亟需重点突出高等院校世界史课程思政建设
·弗兰克:走出欧洲中心论:真实的世界史与全球史的展开
·杨光斌:看世界史要避免浪漫主义
·王赓武:为何世界史研究绕不开欧亚大陆?
·张弛:龙山—二里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