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明最发达的时代,商丘的应天书院则是当时最牛的高等学府,堪称世界一流,培养了包括北宋第一人范仲淹在内的一大批牛人。商丘人办学主张“天下同文”,无论是平民子弟还是外省人,只要好学一概欢迎。
公元1011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23岁的范仲淹辞别母亲,身佩琴剑,来到商丘,走进了大宋朝最辉煌的学府应天书院,开始了五年的刻苦求学生涯。
北宋最牛的书院有四所: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以及应天书院。大宋朝的高考生以及海外留学生,无不渴望考入其中一所,比今人向往哈佛、剑桥有过之无不及。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山东的一户姓朱的人家,他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年后,继父去世,朱家子弟奚落他不姓朱,范仲淹知道身世后,负气出走,决心树立门户。
聪明好学、胸怀大志的范仲淹选择了商丘的应天书院,有眼光!
商丘商时为商都,春秋为宋都,汉代为梁都,唐时称睢阳,五代名宋州。赵匡胤在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期间,培植势力,后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确立国号为“宋”即源于商丘。宋人视商丘为“祖宗之都,仪刑万邦。道德之所兴,礼乐之所出”。1006年,宋真宗改宋州为应天府,取“顺应天人”之意,1014年,又升为南京,成为陪都,与东京汴梁、西京洛阳遥相辉映。
大多数书院都会选址于风景秀丽的山川之中,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背靠俊极峰,面对双溪河;岳麓书院位于南岳衡山的岳麓山脚;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应天书院则建于繁华都市之中,北宋商丘人口约90万,交通发达,物阜民丰,人才辈出,是世界上最繁华城市之一。
墨子、庄子的故里以及孔子的祖籍地都在商丘,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距离商丘不过百公里。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学派儒、道、墨均与商丘渊源甚深。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宋州南都学舍,创办于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创办人为商丘虞城邑人杨愨(893—960)。五代天下大乱,官学衰微,杨愨无意于仕途,一心从事民间办学,培养了众多学生,其中便有继承其衣钵的戚同文(904—976)。
戚同文从小失去双亲无依无靠,幸有杨愨收养,并指导他读书。戚常年苦读,博通经史,成年后杨愨以妹相许。杨愨曾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他说,老师不仕,我也不仕。
戚深知贫寒子弟求学艰辛,盼望“天下同文”,故取名同文。他继承杨愨遗志执掌书院,力行“天下同文”的梦想,成为北宋初期一代教育大家,读书人不远千里而来。
唐代科举受门阀控制,五代科举受武人操弄,北宋则重建科举,一来如宋太祖赵匡胤所言“取士不问家世”,寒门学子亦能由科举改变命运,二来考试采用“糊名”,极难作弊。北宋开创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公平竞争。
应天书院称霸科举考场多年,太祖年间一年一次科举,每次录取进士十人,应天书院的学生“七榜五十六人”,另说五六十人。961年状元张去华,967年状元刘蒙叟,968年状元柴成务,都是应天书院出身。另外,还有李昌图(国子监博士)、李昌龄(太宗朝宰相)、李昌言(太子中舍)三兄弟为同榜进士,后来李昌言还成了范仲淹岳父。就在范仲淹来到应天书院的那年,他的书院学长睢县人张师德考中状元。
公元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商丘富豪曹诚出资三百万金,在书院旧舍造屋150间,聚书1500卷,于次年邀请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持。曹诚还奏报朝廷,“愿以学舍入官”,宋真宗大喜,赐名“应天府书院”,从此应天书院取得官学地位。
范仲淹辞别母亲时,撂下一句话:“期十年,登第来迎亲。”没用上十年,五年后,他便考中了进士。这五年中,范仲淹读书之刻苦简直到了自虐的程度。《宋史》记载他不分昼夜苦读,困了就用冷水扑面,每天以稀粥为食。《范文正公年谱》则说他“五年未尝解衣就诊”。范并不以为苦,安然自处,自得其乐,人称其“颜回转世”。
五年间,范仲淹学有所成,大通六经之旨,而且立志追慕圣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进士及第数年之后,娶应天府名门望族李昌言家的长女为妻,成为故参政李昌龄的侄婿。元末明初,其直系后裔定居虞城,子孙繁衍,已传承二十七代,人口有四万多。
1026年,范仲淹回应天府为母守丧,受留守晏殊聘请,和戚舜宾一同主持应天书院。第二年,他的学生王尧臣就中了状元。
范仲淹气魄宏大,“九河我吞、百谷我尊;良玉我切、浮云我决”,把戚同文“天下同文”的校训发展为“以天下为己任”。用现在的话说,应天书院培养的乃是时代的领导者。如今哈佛大学以出美国总统而自豪,宋人相信“天下治乱系宰相”,范仲淹曾任过宰相,他的宰相弟子就可以列出一串:富弼、张方平、文彦博、王尧臣、王安石……
商丘人张方平天资聪颖,凡书一阅终身,下笔千言,时人称其为“天下奇才”。他应天书院受教于范仲淹,接受其改革思想,后来成为范变法的左膀右臂。张方平的学生苏轼很尊敬老师,更以一生未见老师的老师范仲淹为憾事,“恨子不识范文正公”,他的最大心愿就是挂名于范仲淹门下。
孙复早年家贫,上不起学。范仲淹不仅送他钱,还授其《春秋》,后来在书院给他安排学职,每月三千文钱补贴家用。范仲淹被调京城后,他也离开应天书院,到泰山脚下聚徒招生,讲授《春秋》。庆历二年,范仲淹又举荐孙复为国子监直讲。孙复终成一代理学大师和教育家,与石介、胡瑗被誉为“宋初三先生”。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学,与东京汴梁、西京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上承儒道墨法,下启程朱理学,引领了北宋的文化复兴。他在书院所写的洋洋万言的《上执政书》,极论天下事,高瞻远瞩力陈改革意见,《宋史》将此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提并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