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城南废人:浅谈势治 
作者:[城南废人] 来源:[] 2006-01-22

    中国自黄帝开始有了势治思想,而势治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政治上、军事上、家族上把所有的力量都纳入势治范畴,使力量没有摩擦、碰撞、对消,令势治机器达到层层节制,如臂使指般的运转自如。先秦诸子百家,几乎对势治都有所讨论。势治是法家治国方法的三大支柱之一,而且势治与法治、术治密不可分,互相之间有许多盘根错节的联系。儒家的礼治也是势治方法之一。

势是什么?一般而言,势就是力量。群体中个体或集团之间有势的差别,就会产生势力。在先秦诸子百家著述中所谓势,是指力量或权力而言。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现象,莫不与势有关。其实这毫不奇怪,因为势就是社会运作的动力。如果把国家所有的法律、制度、政令......等等比喻为一部车上的种种零件的话,势就是这部车的引擎。

那么势究竟包括那些部分呢?势有自然之势,人为之势、聪明之势和借势。

自然之势是什么?<慎子>云:"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由此观之,自然之势就是君主固有的威势。这在古代是自然之势,在现代而言,自然之势指国家政权,而领袖只不过是政权下的一个官员而已。所谓势治,主要就是指人为之势而言。人为之势的目的,就是要增、聚我(君、国家)之势,削、分敌(臣、地方)之势,如此,才能达到国家机器有序有效而又稳定地运作;军事机器才能指挥自如、战无不胜。势治则国治,势乱则国乱。无论古今中外的任何国家,在其体制的设计上,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势治的原理。

势治就是建立在分合的基础上的。所谓分合,就是君(我)合、臣(敌)分。<韩非子>云:"黄帝有言:上下一日百战。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宝也。党与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以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这里度量就是势。君合臣分,就是分割官员的权力。臣势分则弱,君势合则强。官员结成党羽,其势就会坐大,就会威胁君主的政权。

君合就是指君把社会各方力量统合起来,向主要方向集中发挥。君权或政权必须执一,不能有两个权力完整的权力中心。一则治,两则乱。势只能由君王主控。<韩非子>云:"夫驯鸟者,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焉得不服"。故君主必须秉要执柄,控制所有利源,必须利出一孔。<韩非子>云:"利出一空(孔)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其兵半用。利出十空者,民不守"。

臣分主要是设官分职,一官一职,避免兼官,以免臣子权力过大。避免权力过大并不是不给足够履行职务的权力,而是不给完整的权力。不给足够的权力官员无法履行职務。在秦朝就是实行的县、道、都官并行,互不隶属的制度。县管普通行政,道管道路邮传,都官管资源统制。这避免了形成国中有国,地方上一手遮天的情形,而且还有防止分裂的作用。现代的三权分立也是这个道理。一官一职也利于责任的归属,不会出现互相推诿、争夺的情形。避免臣子或官员权力过大,可以说是势治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官一职还有分工合作的作用。一个有组织的集团显然远胜于一群乌合之众。要完成一人无法完成的工程,分工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古人的生产力低下,对此自然深有体会。而且由于分工之后,工作相对简单了,职司易守,效率更高。

臣分其次是封建。封建主要是在上三代采用,中国统一之后汉初和明朝也大行封建。封建的目的主要就是要以大制小,以亲间疏。封建所给予诸侯的权力是完整的,有可能成为分裂动乱之源。<孟子>曰:"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在上三代,天子将兄弟、儿子或亲信封为诸侯,以防范方国的侵袭,而达到以亲间疏,以大制小的目的。汉以后行封建,目的就是对壅蔽之患的防范。若行封建,天子大权旁落时还有诸侯可以倚靠;中央集权如果出现壅蔽之患,大权旁落时则无从补救。但从汉朝和明朝的经验看,封建不但没有补救壅蔽之患作用,而且还要出乱子。汉初有诸王之乱,后来行推恩令才把诸王权力削掉;明朝更出现朱棣篡位。可见封建只适用于上三代,其原因是因为那时交通极其不便,更兼人烟稀少,根本无法在大范围内实行中央集权。

人为之势另一个方面就是止争。任何利益名份未定必起争夺,要止争就必须定分。慎子百人逐免的故事能充分说明此问题:"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巳定矣。分巳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巳矣"。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利益欲望各异。要想社会有秩序,必须规范人的行为。


定分首先是立公,立公就是要立一个客观的标准,以摒弃主观的判断。公立则私废。<慎子>云:"夫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非钩策为钧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愿望......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巳。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非以钩策为过于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立公要达到止争的目的,就必须作到在"公"的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公平。注意公平不是绝对平等。倘若出现以私害公,则公的威信就会扫地,争执、怨恨必随之而来。虽然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公,但任何社会都必须立公。定分与法治之间有许多灰色地带。

定分其次是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就是要达到以尊制卑,以贵制贱,以强制弱,以长制庶,以嫡制孽的目的。等级间的分别是森严而不可僭越的。儒家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荀子曰:"执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社会上的等级制度实际上来源于家族中的等级制度。周人宗族礼制重要的一条就是"立子以嫡以长"。儒家礼治的实质就是等级制度。古今中外,即使是"尚法"的国家,也可能存在某种等级制度。若不是"尚法"的国家,存在等级制度是必然的。

聪明之势就是指君主或将领必须明察明见,君主不能被臣下蒙蔽。君主被蒙蔽就会出现壅蔽之患。聪明之势主要是用术----即君主如何对臣下识其奸、辨其伪。在今天而言就是对官员如何监督。聪明之势除了用术之外,还必须兼视兼听,不能一臣专君。一臣专君,不但君主被蒙蔽,门户一起,君权也被架空。申子<大体篇>云:"夫一妻擅夫,众妇皆乱;一臣专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难破家也,乱臣不难破国也。以是明君使其臣并进辐凑,莫得专君焉"。贾谊认为秦朝的灭亡正是因为"壅蔽伤国"。而邹忌为齐威王扫除壅蔽之患,则令燕赵韩魏来朝。可见聪明之势足以令一国兴亡。

借势就是因势而发。慎子曰:"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顺水推舟,事半功倍。逆势而行则不能达到目标。慎子认为要达强国富国,必须充分利用"自为"(自私自制)之心。君王只要令民利与国利一致,民害与国害一致,就无往而不利。

以上只是浅谈。势治的目的和原理是不变的,方法却诸子百家各有不同,也各有其利弊,不在此详列了。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实在太大,在这里是无法详论的。如有错漏,望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李建宏:浅谈认识西方的几个视角缺陷
·鹿野:“我们的战争” ——浅谈关于抗美援朝的几个问题兼评沈志华的“研究”
·纪璐:浅谈《反经》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半罐:浅谈汉武帝尊儒
·张丽云 郭睿:浅谈山西票号的内部控制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