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技艺
汪成民:海城地震的预报成功及青龙县的防震经验 
作者:[汪成民] 来源:[网友推荐] 2012-06-02


                一、人类历史上首次取得地震预测、预防成功

    1975年2月4日在渤海地震引起的熊岳异常区附近发生了海城7.3级地震,由于1969年渤海地震后熊岳的异常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根据地方要求经国家地震局批准於1971年建立沈阳地震地质大队,该队由当时派往熊岳进行科学考察的队伍为基础抽调部分地质部物探队等力量组成。这支队伍大力贯彻中央地震工作 “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路探索、综合分析” 方针。尤其借贯彻国务院69号文的东风地震工作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已建立台站13个,群测点2000余个,采用电影、幻灯等形式宣传地震知识1000余次,发出宣传材料十几万册。

    在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捕捉到大量地震信息,根据这些资料,1974年11月提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1974年12月至1975年2月初,辽南地区台站与群测点发现大量异常,如:冬眠的蛇出洞、水井起伏、土地电突跳,尤其石硼峪地震台自2月1日起记录到数以百计的小地震,地震部门于2月3日深夜写出可能要发生一次较大地震的紧急报告。2月4日上午8时,省政府立即召开有海城、营口等县负责人参加的防震紧急会议。上午10时30分省政府又向有关部门发出通知,采取具体的防震措施。在辽南地区各界人民有一定准备的情况下,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由于事先采取了措施,大大减轻了伤亡与损失。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有实效的地震预报,受到国内外高度赞扬,国务院对有功单位作出了通报表扬与奖励。这次胜利不仅是地震专业人员的胜利,也是当地广大群众、省、地、县各级领导敢于负责果断决策的胜利。

    1. 为海城地震预报成功奠基的两位杰出领导海城地震取得世界瞩目的胜利,国内外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质疑与咨问。

    为什么地震工作起步较晚的中国,尤其在刚建队仅三年的辽宁,竟然取得世界性的突破?当时正处“宣传工作要为政治服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更增加了对海城地震成功的不信任态度。其实海城地震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掌舵,两位中国地震局历史上最优秀的领导人共同操作的结果。

    董铁城,1970年2月至1973年12月任地震局军代表,他坚毅刚强、雷厉风行、身先士卒、好学下问。第一天上任就说:“我是带兵打仗的,现在周总理委托我带领你们去攻克科学难关。”第二天就在办公室支了个行军床,借了一大摞有关地震的书籍,天天通宵达旦地苦读,有一天他找我说:“你干脆搬过来住,我可以随时讨教。”他严厉治军,更严于律己,把深受山头主义、分散主义之害的地震科技队伍迅速建成了一支坚强的战斗集体。

    董铁城调离后,1974年初胡克实接任地震局一把手,他是原团中央刘邓干将“三胡一王”主要成员,素有小诸葛之称。他运筹帷幄、敏锐干练、心明眼亮、平易近人,上任后在一次会上说:“董代表已在组织上、思想上打好基础,我将带你们实现周总理‘地震工作要放异彩、放原子弹’的任务” 。

    两届领导一个打基础,一个攀高峰,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地震局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期,在三十年后的今天,许多老地震工作者常说:“假若周总理亲自掌舵,董铁城、胡克实带领我们干,不要说一个海城,就是十个海城我们早就拿下了。”可见他们的威望与作用。

    2.海城地震成功的三大基石通过董、胡两位领导的几年有效工作,为海城地震的预测、预防打下了三个重要的基石。

    第一, 成立沈阳地震大队: 1970年夏董代表通知我参加党委扩大会议,要我汇报1969年渤海地震后在辽南的调研情况,因为当时其它地区成立地震队伍的方案已获通过,唯独东北由于不少人根据历史上无大震的理由,反对成立地震队伍。董代表最后拍板,“周总理号召我们‘保卫四大’,东北是四大最集中的地区,当地革委会又强烈要求,渤海地震反映强烈,还是建队为好”。这一决定为海城成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第二, 出台了69号文: 胡克实接任董铁城工作后,在一次局办公会议上听取王勇传达董还未办完的十几件大事,克实同志当听到1972年底临汾会议上有人担心京、津、唐与渤海周围地区可能发生大震时,克实同志敏锐地指出:“其它问题先放一放,这个问题要专门研究一下,若情况属实,不能只在业务部门中讨论,要对上报中央,对下发动群众。”在克实同志操作下,国务院批转了69号文。这是董、胡两人接力完成的一件重要工作,对海城地震的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三,出色地组织了1975年全国会商会: 由于胡克实同志亲自坐镇,1975年全国会商会是历届会商会中最出色的一次,热烈争论、深入探讨、尊重事实、相信科学,会议上朱凤鸣同志汇报了辽南的震情,异常内容虽十分多样,但由于台站异常的时间较短,群测异常分布较散,再加上辽南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震的记录,因此,没有引起与会者的应有重视。在写会议简报时,胡克实同志明确指示,要重视朱凤鸣同志的发言,在简报中对此意见要给予一定的分量。这又为两个月后发生的海城地震打下了成功预报坚实基石。

                     二、青龙县事件的经过和经验

    在唐山地震前十天(7月17日至7月20日)恰好在唐山召开了一次地震工作群测群防会议,与会者来自华北、东北各市、区、县地震办公室代表共140人左右。

    会议休会期间,我以京津组长的身份利用晚上召开过两次座谈会,介绍了我自己的研究结果、通报了北京市地震队等单位的几个重要预报意见及收集到的部分异常资料提出对最近唐、滦一带震情的担心。参加会议的有一个20岁左右的、瘦高个小伙,穿一身旧军装,默默地坐在前排,认真做记录,详尽了解对当前震情的各种不同意见与它们的依据,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青龙县地震办公室主任王春青同志。实际上青龙县地震工作属县科委管辖,地震工作就他一人在负责,内称“地震人”。

    7月21日散会后,王春青当日回到青龙县,行装没放下就直奔科委通报了地震震情,要求尽快向县领导汇报。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小王等了两天,见没有动静,就火急火燎的直接找到县革委会办公室,强烈要求县领导立即安排时间听取汇报。在再三争取下,有关我们对近期唐、滦一带震情分析意见终于在7月24日反馈到县委书记冉广岐手里。

    1. 勇挑重担的冉广岐

    7月24日正在抓革命促生产召开800人农业学大寨干部会议的冉广岐书记了解到我们对当前地震震情的意见后时,当机立断决定当晚立即召开紧急常委会研究,会上提出三点意见,部署了六点措施。  三点意见是:(1)加强领导,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健全地震测报点;(2)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了解研究各观测点的地震前兆;(3)在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布置增加防震宣传内容,落实防震措施;

    六点措施是:(1)编写地震知识,立即交广播站广播;(2)加强地震测报点的观测;昼夜值班,有变化随时汇报;(3)地震办公室组织人员向各区、社、队广泛收集宏观异常情况;(4)通知重点单位(厂、矿、学校、邮局、水库、广播站、电影院)加强预防地震的措施;(5)与邻近县取得联系,发现问题即使汇报;(6)科委与地震办昼夜值班,制定落实抗震防震方案。

    7月25日通知参加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区、社、队各级领导立即回去一人布置落实防震抗震措施,安排基干民兵值班,动员群众远离危房,对暂未搬离房屋的群众必须夜不关门,有震迅速离屋。

    7月26日该县有的学校已在户外上课,商店在临建窝棚售货。当有人对青龙县采取的这些措施提出疑义时,冉书记坚定地说:“中央有69号文,当前又有震情。为了以防万一,我们采取点措施。反正天气热,群众在外面住几天,有意见由我来负责”。

    7月28日发生7.8级、7.1级地震,青龙县离震中分别为110公里、80公里,造成该县倒塌房屋7300间与严重损坏18万间,创造了除一人因心脏病发作外,地震时无人死亡的奇迹。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2.为什么只有一个青龙?

    1996年我应邀参加联合国成立50周年大会的科技会议介绍中国唐山地震预测、预防情况,联合国宣布将青龙成功预测、预防经验评为世界典范,写入20世纪重大事件档案,引起各国几十个媒体热烈关注。在几次会上,记者们问得最多的是:既然唐山地震前有异常,也有人作了预报,在地震前10天已将这消息通过非正式途径透露给震区的各区、县的地震办公室,但为什么只有青龙一个县采取了措施取得了实效?我详尽向他们介绍了当时情况。

    (1)由于主持唐山地震群测群防会的领导不同意我在会上正式发言,只安排在会后小型座谈会上作为自由发言。当时唐山地区气候异常炎热,座谈会安排在大会结束后的晚上进行,许多代表参加几天大会后十分疲劳,当时正逢周末,很多代表洗澡、乘凉,家住唐山的代表们大部分回家休息,参加座谈会的约40?50人,仅占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一。

    (2)当时地震局内部,对华北地震震情的分析分歧很大,与会前领导再三叮嘱我不要只相信自己,要考虑大部分专家的意见,不要把京津地区搞乱了。因此在座谈会上我用词十分谨慎,口吻比较缓和,只有有心人才能听得出我的倾向性意见。无心者对我的发言并没有予以特殊的重视,据事后了解真正认识到震情严重并作了笔记的仅王春青、曹显清等十几人,占参加座谈会的三分之一。

    (3)会议结束在21日,多数代表23-24日才回到家,24日是周六,实际上代表们绝大多数26日(星期一)才上班,能赶在唐山地震(7月28日)前向领导汇报的仅3-4人,占记了笔记的三分之一。

    (4)领导及时听取汇报并能果断采取措施的仅青龙县一处,只占领导听取汇报总数的三分之一。

    以上四个三分之一已生动地说明了青龙县事件的产生是在及时获得信息的条件下,恰好遇着一个十分认真负责的好干部,又恰好遇着一位敢挑重担的好领导,这三种优势的组合在一起,才出现了惊动世界的青龙县事件。这一事实再次验证了海城经验一次成功的预报必须是科技人员、广大群众与当地领导三结合的产物。


相关文章:
·科学家耿庆国、黄相宁谈地震预报与自救(视频)
·汪成民:海城地震的预报成功及青龙县的防震经验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