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何新:上古五行十月历考论 
作者:[何新] 来源:[] 2011-05-21

[提要]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上古的天文历法学。20世纪初叶主流史家如顾颉刚等认为,“五行”学说是起源于战国未及汉代的神秘理论,现在看来,这种传统说法实乃不明其源流之论。

  自汉代以后,五行学说的本来意义即淹晦失传。[注一]现代哲学家多以为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为宇宙本原的物质本体论,完全误解了五行说的真正来源及意义。[注二]

  五行,初义来源于五运五气五风。所谓“五行之气”,实际就是以中原为本土,而感受到的来自中国大陆四边的四方季风。一般来说,东风来时,春季降临。西风来时,秋季降临。南风来时,夏季降临。北风来时,冬季降临。无风(中央风)之时,酷署之季也。上古人认为,太阳与季风都是形成五季变化的原因,由此形成以太阳(阳气)及五风(阴气)相辅相成的阴、阳五行历即黄帝历。


  1

  五行观念起源于上古天文历法之学。所谓五行,行,指五气之行运,而用以标记五季、五时、五节。行者,巡也,即旬。孙星衍《尚书·洪范》疏中引郑康成说:“行者顺天行气。”《管子·五行篇》云:“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五行在《黄帝内经》中称“五运”,原来的意义是天地阴阳五气的运行,用以说明一年之中五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吕氏春秋》把五行直称为“五气”,五行即一年中的五个节气,或五个时节。

  《礼运》云:“播五行于四时,和四气而后(日)月生。” 《尚书·皋陶谟》:“抚于五辰,庶绩其凝”,孙星衍疏引《诗毛传》云:“辰者,时也。”上古夏商时代,“季节”不称“季节”,商代称“旬”,夏代称“时”。据《管子》中的记述,一年分为五旬,一旬即一个时季,七十二日。五旬各以五材为象征,即金水木火土。用土之季在春,用火之季在夏,用金之季在长夏,用水之季在秋。用木之季在冬。

  《礼记·郊特牲》孔疏:“以郊对五时之迎气。”引皇侃疏:“天岁八祭。冬至,一也。夏正,二也。五时迎气,三也。”所言五时迎(五)气,也指五季、五行也。

  《春秋繁露·五刑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2

  上古之五行历法,两汉以后即失传。五行变成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但究其本义,五行之金木水火土,非指五物,而为五物之气。五气即金气、木气、土气、水气及火气之名,五气行运而成五风。五风运行导致五种季节的发生,此乃五行、五运之本义。

  《管子·五行》曰:

  “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

  《史记·天官书》曰: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左传》昭公元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知道,上古有两种分季历法,一种是四时之历,即一年分春夏秋冬的四季,流行至今。另一种是五行之历,即一年以金木水火土五气之行划为五季,这种分季法于两汉后失传。

  《史记·五帝本纪》及《大戴礼·五帝德》记黄帝发明五行,“治五气”,王聘珍注:“五气,谓五行之气”。黄帝治五气,即据五气而制五行之历法也。

  《春秋繁露·五行大义》释五行周天而产生五季节云: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生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

  班固《白虎通德论》“五行”说:“行有五,时有四,何?四时为时,五行为节。”这些论述说明至两汉时,人们仍然知道五行即五节气。故《后汉书·东平王苍传》中有“五时衣各一袭”,即依五时之变而冷暖更衣的习俗。

  3

  五行体系最早是从五方五土的划分开始。殷商人在甲骨文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称中土商,并多次提到“四土”、“四方”即东土、南土、西土、北土。中商加上四方,是为五土、五方。

  五土生五气,五气运行为五风。五风运环,形成气候上划分之五季节,这是华夏上古原始的气象理论。

  甲骨卜辞中记五土、五方:

  “戊寅卜,王贞受中商年。十月”(《前编》8,10,1)

  “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

  西北受年

  北土受年”(《粹编》907)

  五方、五土有五大神风:

  “东方曰析,风曰夷。

  南方曰夹,风曰凯。

  西方曰韦,风曰彝。

  北方曰勹,风曰殳。”(《京》520)[注三]

  五方之土有“五臣”:

  “庚午贞,……于帝五丰臣,……”(《粹编》12)

  (丰,借为方。即五方臣。臣者,长也。)

  “王又岁于帝五臣正。”(《粹编》13)

  这里的帝,应该便是中央之帝,即殷人祖宗在其左右的那位上帝。这位上帝加上前面有名字的四帝,便是统领五方、代表五方的五帝。配以辅佐的“五丰臣”,就构成五帝十神的天神体系。

  在《山海经》里,五方各有五神,五方之神均为人兽合体的怪物: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东经》)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海外东经》)”

  后来这些方神,或被附会于某些人物,如《吕氏春秋·孟秋》 “其神蓐收”高诱注:“少皋氏裔子曰该,实有金德,死托祀为金神”。

  诸帝神又“各以方色称号”(《太平御览》卷十九引),即:青帝、赤帝、白帝、黑帝。中央之帝,则是亦人亦神的黄帝。上古又有所谓黄帝胜四帝的神话和传说(见《孙子·行军》及《孙子佚篇·黄帝伐赤帝》),又演化为上帝以某日杀某色龙于某方,行事应有所规避的禁忌(见《墨子·贵义》)。

  《左传·隐公六年》有九宗五正之说。九宗者,九州之宗正也。五正者,五行之官也。《左传》昭29年记:“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

  五行各有材官,称“五官”,五官有族,封受氏姓。死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进行尊奉。

  五方、五风、五臣、五帝之外,还有五火之说,亦见于甲骨文字:

  “丁丑卜,又于五火,隹。二月,卜。”(《邺中》三,下,40,10)

  “……卜,又于五火,在齐。”(《粹编》72)

  “又”即“侑”,是祭祀的名称,一种感恩之祭也。

  4

  1984年我在《诸神的起源》一书中,曾推测上古流传的羿射十日之神话,可能反映上古曾通行一种十月纪时而以十干命名的古老历法。[注四]此说后来在陈久金等所著之《彝族十月历》中得到证实。

  陈久金指出:“中国上古最古老的十月历的月名,当是依《洪范》五行所排列的顺序来命名的:从夏至新年开始,经水火木金土5个月,到冬至新年;再经水火木金土5个月,又回到夏至新年。一年10个月分别配以公母,便成一水公,二火母,三木公,四金母,五土公,六水母,七火公,八木母,九金公,十土母。如以冬至为一年之始,情况也相类似。”

  这种历法,即五行十月历,或曰五气十月历法,来源甚为古老。我窃以为,此即上古所传说之“黄帝(或颛顼?)历”也。据《大戴礼·五帝德》及《史记·五帝本纪》,历法始创于黄帝。《史记》称黄帝“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注引《汉书律历志》:“黄帝起五蔀”,孟康云:“五蔀谓五行也。”

  《史记·历书》曰:

  “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

  《管子·五行》曰:
  “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

  五行,以及所谓五行之气,实际就是以中原为本土,而感受到的来自中国大陆四边的四方季风。一般来说,东风来时,春季降临。西风来时,秋季降临。南风来时,夏季降临。北风来时,冬季降临。无风(中央风)之时,酷署之季也。上古人认为,太阳与季风用是形成五季变化的原因,由此形成以太阳(阳气)及五风(阴气)相辅相成的阴、阳五行历即黄帝历。[注五]

  5

  今传世之《夏小正》,本来面目就是上古的十月历法,后来经过晚周人的改纂,但遣迹仍存见在经文中。[注六]

  上古这种五行十月历法,将一年分为五季,每季72天,其中每一行季又分为阴阳两部分。每部各分为36天,一年十蔀即360天。十蔀,即十个节气,或曰“季”,或曰“节”,或曰“月”。

  《管子·五行》说:
  “作立五行,以正六时,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也就是说:从冬至甲子至乙亥72日为木行,继之丙子至丁亥72日为火行,继之戊子至己亥72日为土行,继之庚子至辛亥72日,最后是壬子至癸亥72日而毕,恰为六个干支周期的结尾,共360日整。

  《管子·四时》篇中,于春夏秋冬各占三月、各据一方、各应一行外,特于叙述季夏时,中间横插一段“中央曰土,土德关辅四时入出……”云云,从而形成五季。而《五行》篇中,以五季分配一年之三百六十日,各得“七十二日”。其法从冬至开始,第一个七十二日配木,第二个七十二日配火,如此类推,五个七十二日配完五行,正好一年完毕,以五行统配一年之三百六十日。

  这种历法,是晚周人所传述的上古五行十月历法。东汉未流行的《太平经》中有一则“三合相通诀”:

  “十号数之终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天正以八月为十月,故物毕成。地正以九月为十月,故物毕老。人正以亥为十月,故物毕死。

  三正(天、地、人)竟也,物当复生,故乾在西北。凡物始核于亥,天法从八月而分别之。九月而究竟之,十月实核之。故天地人之三统俱终,实核于亥。”

  这一记述清楚地表明,以“亥”月为终的历法,原型也是五行十月的历法。

  《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在季夏之月末尾,皆有“中央土”。《淮南子》的《时则训》,火德主管孟夏、仲夏,五月、六月季夏则为土德,一年亦分纪为五时(春、夏、季夏、秋、冬)。这其实也都是上古五季、十月历法观念的反映。


  (原文收入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书、夏小正新考》一书,网上重发时作者有订正。)

  -----------------------------------------------------

  ①上世纪初“古史辩”派以为五行说起自我国邹衍“五运说”,并疑《洪苑》所言“五行”为晚出之说。又谓阴阳五行说乃汉代随讖纬出而大行。其说皆出臆测,不足为训。
  ②我本人过去对五行论的真义也有误解。
  ③参《乙编》2452,3094;《通》398。
  ④“尧时,十日并出。”羿乃射之:
  1.十个太阳在同一天一起出。
  2.十个太阳交替(连着)出,没有夜晚。
  十日,十只太阳。十个不同的太阳,分别有名号,即十干,将一年分为十个节气。前者是神话,后者是历史,指历法混乱。
  羿射日,神话,羿造反,历史。羿即有易、有狄、有虞之首领。
  ⑤秦国所用之颛顼历,似即为十月历。出士秦简《编年记》云:“昭王五十六年,后九月昭死。”所谓后九月,即以十月为终月,闰月置于九月后,称后九月。
  ⑥详说见陈久金《论夏小正》《十月太阳历》,《陈久金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相关文章: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六——人类文化的阴阳五行(6)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五——“阴阳五行”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模式(5)
·翟玉忠:帛书《五行》所见名学类推法发微
·何新博客:扒一扒所谓“乡贤”的皮
·何新:炒家折断了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修订稿)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