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热议“国进民退”的文章与热门人物
今年上半年以来,围绕中国政府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投入4万亿拉动内需资金绝大部分给了国有企业的话题,国内外经济学界热议“国进民退”。
其中,国外以美国的陈志武文章《我心中的“纸老虎”》和新加坡郑永年文章《中国国有企业的边界在哪里?》影响较大。陈志武先生忧心忡忡:“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总体上带来的冲击不是很大,但是在结构上打击非常大,最大的打击是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得出错误结论的机会,即以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体系,加上严格的政府管制,反而有利于中国规避金融风险的冲击。我担心这个结论可能会使中国的法治和市场化改革产生倒退”。郑永年先生直言不讳:“目前的发展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纠正,拯救危机者反而最终会演变成为其它各种危机的根源。毫无边界的国有企业(扩张)因此既是(对)中国的经济挑战,也是(对)中国的政治挑战”。
国内学者,以30年前在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高瑞金先生影响较大,他在《切割与“特殊利益集团”的联系》文章中大声疾呼:警惕特殊利益集团“改变社会演化的方向”;经济学家吴晓波先生在《希望历史不再如此反复》的访谈文章中一针见血指出:“中国一百多年了,往往是进步的曙光已经看到了,然后就会出现一次反复,过了两年,吃了苦头,才知道做错了事情,以后不应该这样;但过三、五年又会出现反复。”; 新闻媒体以南方周末记者何忠洲先生的《十年央企大变身:从哪里来?向何处去?》长篇述评文章影响颇大,记者提出了人们普遍的疑惑:“国退民进为什么短时间内就成了国进民退?一切仍然扑朔迷离”,同时直言:“有学者拿出证据说,占有社会资源60%以上的国有单位,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吸纳的劳动力不到20%。而占有资源不到40%的非国有经济,其创造的GDP增长近70%,吸纳的劳动力更是在80%以上”。
(二)不可忘记始作俑者郎咸平先生的赫赫功勋
纵观这些重量级的文章和报道,通通忽略了“国进民退”始作俑者的赫赫功臣,即那位在五年前突然祭起“国退民进”盛宴,杀入大陆经济界江湖,一时间令中国经济学界“集体失语”的香港的郎咸平先生!我在旧文《如何识别形形色色的经济学家》已经高度评价过郎先生对中国民营经济寒流的杰出贡献。今天当“国进民退”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我愿意再次提醒善良的中国人,千万不可忘记郎咸平先生的赫赫功勋!
(三)面对旷日持久的“国进民退”的理论争拗,民企怎么办?
“国退民进”或者是“国进民退”,实质上是30年改革开放以来姓“资”姓“社”大辩论的无穷无尽的延续。恐怕只要改革开放一天不停步,这种争拗就没有终止的那一天。不折腾那是不可能的。珠三角实干的民营企业家没有奉陪理论争拗的传统,怎么办?认清自己的历史路径,至少《非公经济36条》尚存,至少民企也可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继续走“一国两制”的路吧。
(1)过去30年,珠三角民营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转型期,国有制造业处于疲弱状态需要转制的前夜,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甚至是自由市场经济)条件自发集聚形成的非主流经济体,目前已发展到“资本溢出效应”阶段。
(2)2001年在国务院第一次制造业振兴计划指引下,2003年开始,国有制造业复苏并且在八大产业领域迅猛崛起(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私人资本曾经达到57%;到了2008年国有资本已占据61%)。
(3)《珠三角发展纲要》凸显国家将有10个新兴产业平台在珠三角落地。
(4)下一步国家可能将出台“制造业二次振兴规划”,历时半年的全国范围“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调研”工作不久前刚刚结束(全国调研三个地区,包括了顺德制造业),16个重点产业范围已经提前划定。
(5)理论问题让经济学界去争拗吧,民营企业家还是面对现实吧。
(四)珠三角制造业民营企业家的现实问题
(1)今后30年广东民营经济以《珠三角发展纲要》为新起点,在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波的余波中,将向何处去?
(2)珠三角制造业与国家重点产业对接是否现实?
(3)民营企业有没有条件进入国家核心竞争力序列?
(4)民品制造业的民营企业家如何在国家16个重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5)这一场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至少让多数企业家明白,单纯的国际市场风险太大,国内超级庞大的市场最可靠,新一轮拉动内需蕴藏着长线市场的巨大商机,为什么珠三角本土企业要置之度外?
在此,把我2004年提出的“本土经济”的定义赘述如下:
“依托本国内需市场的纵深空间,以民族产业为主体,兼容外资,整体具备国际化扩张实力、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产业经济体系。” (广东科技出版社 《本土经济与顺德商道》 2007版)
(五)民营经济不要孤芳自赏 思维方式要转变
强大的民营经济不要孤芳自赏,要设法进入国家战略产业领域。……珠三角民营企业家,不要满足现状,在思考今后3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候,一定要凭借雄厚的资本优势,敢于跻身国家竞争力序列,敢于和国家产业资源实现链接,不要光是盯着国际市场而忽略了巨大的内需市场。
(六)民企“进重”的涵义
我根据珠三角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路径,将“民营企业进入国家重点产业序列”的内涵归纳为:
“长期从事民品制造业的民营企业,以产品延伸、规模效应、资本运作等方式,进入国家装备制造业16个重点产业的产业链,进而获取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与可持续发展的长线市场资源。”
(七)民企“进重”对佛山、顺德制造业的意义
对于佛山、顺德企业家来讲,进重并不是新话题,90年代初的广东科龙、顺德特变都曾经是在国家重点企业的背景下迅猛做大做强的。但由于过去数量少,是一个潜在的问题;今天,当国家又一次提出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计划并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扶持(例如从7月12日开始凡进入国家光普产业开发项目,国家财政一律给予80%的补贴)的时候,进重问题或许可能凸显。
过去三十年在民用制造业范围内获得大发展的顺德十大支柱产业、佛山十二大支柱产业,有没有可能一部份进入国家重点产业序列,去扩大佛山、顺德制造业的产业边界,去享受国家重点优惠政策。这个选择权在于佛山、顺德政府的引领,在于佛山、顺德企业家的新思维。
进重不进重,将是佛山、顺德人自已的自主思考与选择。
(八)推动“民企进重” 需要政府主官+媒体的合力
(1)对于“民企进重”,佛山市委林元和书记2009年7月7日在佛山市委小礼堂的首次“网络问政座谈会”上,已经当面听取策划人的陈述建议,当场拍板:“采纳!采纳!”,认为是在金融海啸冲击形势下,佛山市在珠三角率先突围的一个“有水平的建议”;又于7月24日举行的佛山市委全委会上再次提及“民企进重”的建议,并写入该次全委会决议。上述动态,均由南方报业集团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现场直播、率先披露,广为宣传。
(2)2009年9月17日上午佛山市市委宣传部、下午顺德科技局分别举办“民企进重高峰论坛”,由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承办,网络视频现场直播,邀请原机械工业部陆燕荪副部长和国家机械总院屈贤明副院长以及四位专家与佛山、顺德地区的企业家共同商讨民营经济与国家重点装备制造业对接的新课题,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国进民退”和“民企进重”是一国两制条件下,进入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同时出现的双面问题,也是一个崭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于民企,则是在“拉动内需”的“盛宴”中,能不能找到一席之地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既关乎长远利益,又关乎眼前利益。在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省,推动“民企进重” 需要政府主官+媒体的合力。珠三角地区,佛山、顺德似乎正在创造条件,下一步看正在“腾笼换鸟”的东莞了。
【附件】 《民企“进重”整体策划大纲》(目录)
【0】 可行性路径与框架设计
【1】 民企进重的五条历史途径
【2】 民企进重的三个现实合力
【3】 民企进重九项操作步骤
【4】 民企进重三年实施目标
【5】 民企进重的两个关键点
【6】 民企进重的安全区与禁区(三个成功案例与一个失败案例的剖析)
【7】 民企进重设计解决方案之一
【8】 民企进重设计解决方案之二
【9】 民企进重设计解决方案之三
【10】民企进重设计解决方案之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