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约见网友,并通过网络与网友对话。在谈到选拔任用干部问题时,苏荣坦言“:虽然尽可能按照德才兼备和“四化”标准,但也不可否认“潜规则”的作用,不承认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者。
一言激起千层浪,“潜规则”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潜规则”是指一种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公开明示却又在“圈内”约定俗成、为人们或自觉或被迫遵循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它具有神秘性、默认性、同化性等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集体默认,就是说有明文规定不能这样做,但大家又似乎都想或不得不这样做。“潜规则”犹如一个“社会黑洞”,身在其间的人们,任你有着再善良的愿望,都抵不住被其同化。
“潜规则”不仅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腐蚀剂,而且是干部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许多干部就是遭受“潜规则”的温柔一刀而葬送前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潜规则”对干部健康成长的影响问题。
干部升迁中的“潜规则”
考察干部的成长过程,不难发现“潜规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阻碍着干部的健康成长。从干部升迁来看,干部通过努力工作获得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得以提拔,这是干部晋升的基本规律。
但是,在一些场合,这条显规则被“潜规则”异化。干部要想得到“认可”和升迁,常常被一些“潜规则”所左右:一是亲缘准则。自古人们信奉“朝中有人好做官”。如果某一家族出了一个大官,自家子孙便多为官,相关亲属攀龙附凤,也官运亨通,遂形成一股地方势力。这也就是任人唯亲的根由。
二是关系准则。时下有人信奉“年龄是个宝,关系最重要”。在这种“潜规则”的诱导下,有些干部为了晋升千方百计找关系。认为,只要后台硬,不仅能当上官,也能保住官,更能升大官。
三是金钱准则。有流传的段子说“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就是这种“潜规则”在作怪。贪官马德有句名言:“谁给我送钱我记不清了,但谁没有送钱我全记着。”并且申明自己受贿也是为了往上送。如果这种“潜规则”发挥作用,买官卖官之风会大行其道!
“潜规则”侵蚀干部做人准则
从干部为人来看,干部成长的过程,不仅是职务的晋升,更是心灵的成长过程。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这是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潜规则”却使一些干部变得处事圆滑而大受裨益:一是好人主义。时下“多栽花少栽刺,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论在何种场合“,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在这种“潜规则”下,还有谁敢于说真话?
二是韬光养晦。信奉“难得糊涂”的警句,并不认同“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格言。在这种“潜规则”下,聪明人学会了藏巧守拙,抹去了棱角和锋芒,当他变成了一个世故圆滑的“玻璃球”时,竟被领导夸奖为成熟起来了!
三是维护领导。有人称这是所有“潜规则”中的元规则。在这种“潜规则”下,聪明人放弃了独立思考,整天研究领导在想什么,时刻注意与领导保持一致;有的为了迎合领导,不惜丧失人格尊严吹捧逢迎。
政绩中的“潜规则”
从干部做事来看,为党和人民做出满意的政绩,是干部成长的重要条件。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实干就能得到肯定的,其中有许多“潜规则”在作祟:一是,弄虚作假之风。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常常是“总结工作用加法,落实责任用减法,汇报成绩用乘法,出现问题用除法。”
二是官官相护。干工作就要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明白有些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一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会想方设法进行报复。所以,聪明人干事前总是先考虑“安全系数”,遇到麻烦事能避就避,能拖就拖。
三是形式主义。时下不少人信奉“做工作是给上级领导看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热衷于开会传达文件,层层进行部署,也时常进行“打招呼”式的检查,但就是没有实际效果。
群众将其戏称为“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让“显规则”驱走“潜规则”
“潜规则”的实质是权力的异化,其目的是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尽管以上我们介绍的“潜规则”并不是我们干部队伍中的普遍现象,但它的危害是巨大的,根除“潜规则”已经刻不容缓。为此,我们不仅要求干部加强自身的修养锻炼,更应该在组织方面多做一些实际工作:
首先是加强制度建设,让“显规则”取代“潜规则”。“潜规则”的存在,表明我们已有的制度存在漏洞和破绽,给了潜规则生长的空间。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犯两次相同的错误时,我们可以归结为他的素质有问题;那么,当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犯相同的错误时,我们就应该反思制度是否有问题。邓小平说得好:“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我们要破除“潜规则”,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目前,要尽快建立党务政务公开制度、领导干部收入财产公开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公开制度,特别要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用制度来选拔人、造就人,才能彻底破除任人唯亲、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等“潜规则”,约束和保障干部的健康成长。
其次是营造良好环境,让“正直者”战胜“奸猾者”。“潜规则”的社会温床是人情关系社会,要破除这些“潜规则”,就必须营造干部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干部在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起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才能使“潜规则”失去根基。那些被查处的贪官,有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贪婪的。河北巨贪李真年轻时也曾立志要做焦裕禄,但他看到个别高干子女生活极为豪奢,既羡慕又不平,不自觉地开始运用权力攫取金钱。他在狱中总结自己的犯罪原因时,认为除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动摇外,也和现在社会缺乏“廉政光荣”的环境有关。
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建立起团结合作、民主开放、平等竞争、清廉高效的和谐组织,才能使“潜规则”失去市场。
最后是建立监督机制,让“优秀者”成为“常青树”。“潜规则”的形成是不良动机和行为得到强化的结果。这些不良动机和行为一旦得到实现,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不仅刺激本人重复所为,而且会促使更多的人艳羡效仿,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潜规则”。第一个被查处的中国地级市纪委书记彭晋镛,1995年曾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他走上犯罪道路,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显示了对“一把手”和纪委书记监督制约机制的严重缺失。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高领导工作的透明度,防止按“潜规则”搞暗箱操作。同时,要落实党内监督,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才能保证我们的干部健康成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