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也将一个国家的总产出(或总生产能力)作为考查对象。
萨谬而森在其《经济学》当中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是:economic growth表示国民总产出的增长(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萧琛主译,P31)。以形式逻辑看,这里相当于定义了一个“经济”的概念,即经济就是国民总产出,或者通俗一点讲,经济就是生产。
且放下这个把经济看作是生产,把经济学当作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定义(萨谬而森对经济学的定义就是研究为谁生产、如何生产、怎么分配的学术)是否合理的争议,就着这个定义说下去,经济增长就变成了产出的增长。
那么,“产出”如何衡量或计量?产出等同于产量吗?显然不是。研究经济问题要时刻注意到,我们所说的经济是货币经济,经济的参与者是货币拜物教者。在这个前提下,“产出”的计量办法只能是“产值”而非“产量”。不难理解,由于中间交换过程可以无穷多次的进行,这个“产值”一定是转入消费阶段时的最终交换的货币价值,这就是所谓的GDP概念。
如果对“产出”就是“产值”还有疑问,只要想一想“谷贱伤农”“赔本赚吆喝”“为他人做嫁衣”“挥泪甩卖”等等现象也就不再疑虑了。
因此,对于一个处于货币经济体制之下的经济体来说,谋求economic growth也就转化成为了谋求社会总产品的总产值的增长了,也就是货币总存量的增长。但是我们要记住,理论上,经济体自身是没有货币内生能力的,它的货币存量完全来源于被看作是外生于经济体的货币当局。如果货币当局不向经济体内发放货币,则经济体内的货币存量就不可能有任何增长,这就是“总储蓄S=货币发行量M”,即“政府(在此指货币当局)增发货币是保持这一体系运转的条件,而增发的货币最后表现为以货币增量表示的社会净收入。政府的作用就表现为用增量货币表示社会新创造的价值增量”(《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273)。
经济学的主流共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量、就业率和生产效率等,通过以上简要分析现在我们就清楚了,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不可能导致以产值表达的产出有任何增长。投资是投资人谋求货币聚积的手段,最终只能改变货币存量的分布;就业增加要么导致平均工资的减少,要么导致物价更大幅度的增长;而生产效率提高意味着成本降低,最直接地就是导致单件产品的劳动成本下降从而价格下降。
结论:在拜物教者构成的货币经济社会当中,所谓的经济增长只有一个增长点:货币发行。
请注意,这里的“货币发行”是真正的“发行”,是无偿注入,而不是货币当局向经济体的放贷(因为经济体不可能自己制造出增量的货币用于归还利息)。那么既然是无偿注入,就应该公正公平,既不能偏向厂商也不能偏向居民,这就是“按人发钱”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