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逸周书》是否出自晋代古墓?
现在流传的《逸周书》原名《周书》,东汉以后,它又有两个名称,一是《逸周书》,因为它是《尚书》中“周书”的逸篇;一是《汲冢周书》,因为据说它出自晋代汲郡(郡治在今河南汲县西南)古墓。谁是谁非,值得讨论。
一种意见,认为《逸周书》从西汉以来,流传不绝,并非出于汲冢。《汉书·艺文志》就著录了《周书》71篇,颜师古注说:“今之存者,四十五篇”。东汉许慎著《说文》,五次引用《逸周书》,郑玄注《周礼》,曾引用《周书·王会》,蔡邕在《明堂月令论》中曾提到《周书》的《月令》第五十三,和今本的篇第完全相合。以上流传情况,表明《逸周书》并非在晋代以后才出现于世,所以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说:“《周书》,《隋》、《唐志》系之汲冢,而《束晳传》及《左传正义》引王隐《晋书》所载竹书之目无《周书》,然则系于汲冢误矣。”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说:“《晋书·束晳传》载竹书75篇,具有篇名,无所谓《周书》。”
另一种意见,认为汲郡魏墓所出,确有《周书》。《晋书·束皙传》载,汲冢所出的书,其中有杂书19篇,包括《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四种,分明有《周书》在内,有人把《周书论楚事》合二而一,是错误的。《晋书》所说的19篇,应当是十九卷,一卷包含若干篇。汲冢竹书的整理者之一,西晋秘书监荀朂撰《中经新簿》(著录西晋皇家藏书的目录),把汲冢书列于丁部之末,《隋书·经籍志》载有《汲冢周书》十卷,就是沿袭《中经新簿》而来,可见汲冢所出,经当时学者隶定(把战国古文考定后写成晋代文字)的,实有《周书》十卷,这是无可怀疑的。
以上两种说法,各自都只看到问题的一面。实际上,《周书》在晋代当是有两种传本,一是汉代传下来的今隶本(当时文字),一是汲冢所出的古文本(战国时东方六国文字)。晋五经博土孔晁为《周书》作注,就曾用汲冢本和旧本对校,校语中标明两本的文字异同。今本各篇篇名都有一个“解”字,就是孔晁作注解时加上的。《新唐书·艺文志》既载有《汲冢周书》十卷,又载有孔晁注本《周书》八卷,反映了两本同时流传的情况。汲冢十卷本是白文无注本。孔晁注本唐时已有残缺,前引颜师古注《汉书》说《周书》“今存者四十五篇”,就是指孔晁注本而言。
在颜师古以后,孔晁注又散失三篇。自宋代以来,有人把汲冢本和孔晁注本合并,去其重复,有孔晁注的42篇,无注的17篇和序1篇,合成今本60篇。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亡佚了11篇。今本《周书》无注的17篇和序1篇,赖汲冢本的补充而得以保存,真是艺林幸事。从《周书》的流传看,把它称为《逸周书》或《汲冢周书》均无不可。
二、《逸周书》的写作时代
关于《逸周书》的写作时代问题,首先提出的是刘向,他说书中所收是“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他把《逸周书》和《尚书》中的“周书”部分同等对待,认为是周代的档案文件。
东汉以后,学者对刘向的说法大多表示怀疑。唐刘知几指出其中“时有浅末恒说(肤浅的意见),滓濊相参(参杂着渣滓),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史通·六家》)。宋代的许多学者都认为此书出于战国。史学家李焘说此书是“战国处土私相缀续,托周为名,孔子亦未见”(《文献通考·经籍考》引)。此说一出,影响很大,陈振孙、黄震、王应麟诸家,都认为《逸周书》是战国以后人依仿之作。
另一种意见,认为各篇的写作时代有早晚,不可一概而论。清朱右曾说:“《克殷篇》所叙,非亲见者不能。《商誓》、《度邑》、《皇门》、《芮良夫》诸篇,大似今文《尚书》,非伪古文所能仿佛。”(《逸周书集训校释序》)郭沫若认为《逸周书》中确有周初之作,“《世俘解》即其一,最为可信。《克殷解》及《商誓解》次之。”……《世俘解》之可信,除文字体例当属于周初以外,其中所纪社会情形与习尚,多与卜辞及古金中所载者相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顾颉刚先生进一步指出,根据《世俘篇》文中有后世罕见的方国名,破国服国之多,田猎获禽及宗庙祭祀用牲之多,可知此篇的写成确在西周,他并认为《世俘篇》就是《尚书,武成篇》。(见《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载《文史》第四辑,中华书局版)
此书中的《太子晋篇》载有周灵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太子晋事,当写成于周灵王以后。书中杂有儒、道、名、法、阴阳、纵横、兵权谋诸家之说,当是战国时人的作品。(高明《尔雅之作者及撰作之时代》)《王会篇》所载国名,有的出现较晚,当作于秦汉之际。(黄沛荣《周书研究》)《周月》、《时训》两篇所载历象和时令节气的安排,是太初(汉武帝年号)历中的现象,当作于汉武帝以后。(焦竑《焦氏笔录》)
综合以上诸说,可知此书确有西周早期之作,可能春秋时已经成书,战国时陆续增附,也有少数西汉人的笔墨,书不成于一时,不全是周代旧文。
至于郑瑗说此书是东汉、魏、晋间诡士所作(《井观琐言》)。姚际恒说此书抄纂《吕氏春秋》、《史记》、《礼记》、《周礼》,乃是汉以后人所为(《古今伪书考》)。在考辨古书的问题上,他们怀疑过了头,不是实事求是。他们认为汲冢书都是后人依托,不是真正的战国魏墓殉葬物,而《逸用书》相传出自汲冢,所以是魏、晋时人的伪作。他们把群书引用《逸周书》,说成是《逸周书》抄袭群书,这种颠倒是非的推理,受到许多学者的的讥弹。
三、《逸周书》的主要内容
《逸周书》的涉及面很广,以下就几个重要方面略作介绍。
1.记载了西周一代重要史迹。
殷、周兴亡,武王克商,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大事,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变化。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观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论》)对这场关系到殷、周生死存亡的大战役,《逸周书·世俘篇》记载,武王灭掉了99国,割取敌军耳朵177700多,俘虏敌军30多万,服国652,真可谓:“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孟子》、《史记》诸书说武王兵不血刃,不免过于理想化了。
灭商之后,如何统治新征服的东土,使武王寝食难安。《逸周书》的《度邑》、《作雒》两篇记周公东征和营建洛邑等重大战略措施,远比《史记》为详。《明堂篇》记载了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的事。
又如周厉王专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历来都说是专山泽之利。自周代铜器大量出土后,此说显然不能成立。从铜器铭文看,西周的山泽之利早为王室所专,不是厉王新创。本书《芮良夫篇》所载“厉王专利作威”的结果,使得“下民胥怨,财力单竭(财力耗尽),手足靡措,弗堪戴上”,看来是厉王加重了剥削,使国人无法忍受,只好起而暴动。
2.可考古代礼制。
古代君主或大臣死后,大臣或亲属往往用一两个字作他的谥号,评价他一生的行为。谥号的每个字都有其特定涵义。谥的起源,一般认为起于周代。制定谥法的目的,是要使“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本书《谥法篇》就对这些谥号用字作了说明。如“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又如“武”:“刚强理直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夸志多穷(好大喜功)曰武。”谥为“幽”的,有以下几种意义:“早孤陨位曰幽,雍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谥为“厉”的,则是:“暴慢无亲曰厉,杀戮无辜曰厉”。据孟轲说:“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莫能改。”(《孟子·离娄上》)影响如此之大。
此外,《周月》、《时训》两篇,记载了对时令节气的安排,可了解古代讲究历法、“敬授民时”的状况。《尝麦篇》谈到周代的《刑书》九篇,《器服篇》记载了周代丧葬所用的明器。凡此种种,都可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3.讲述了许多治国用兵之术。
《程典》、《柔武》、《宝典》、《周祝》等篇阐明治国之道,有许多精粹的格言。《铨法篇》讲人才资源的开发,提出用人有“三不远”,即对有谋略、有道德、关系密切(“敬谋、祗德、亲同”)的人,不能疏远。有“三不近”,即对进谗之人、吹捧之人和深怀成见的人不可亲近(“听谗自乱、听谀自欺、近憝自恶”)。有“三不畜”,即对打击倾轧、诈谋乱国以及泄露国家机密(“竭亲以为信”、“以谋易寇”、“虑泄事败”)的人,不可容纳。篇中所谈的亲贤才、远小人的去取标准,值得玩味。此外,还有大量篇章属于兵家之言。因此黄震说此书“多类兵书”(《黄氏日抄》);吕思勉也认为把本书归入子部兵家,最为妥当(见《经子解题》)。
四、《逸周书》的学术价值
《逸周书》是周史遗珍,是文化瑰宝,细加探索,可以开阔眼界,获得对古代文化的新认识。本书的价值,除前面谈到的以外,举其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
《职方篇》记画野分州,叙述了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等地的物产和男女比例,是研究古代区域经济的重要材料,可和《尚书·禹贡》及《周礼》职方氏所掌互相参证。《王会篇》所记各民族分布和贡献之物,可考见古代各族交往之迹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当时各族都把中央王朝看成合法的领导者,表现了各族之间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篇也是研究古代民族史的珍贵文献。
2.拓展研究古代兵法的新领域。
谈到中国古代兵法,一般都只想到《孙子》13篇,顶多加上《吴子》、《尉缭子》等,《逸周书》中的兵家言,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其实本书蕴藏着不少宝贵的军事经验。如《大武篇》说:“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陈,善陈不战,善战不斗,善斗不败”,强调在政治上的战前致胜。又提出“仁、智、勇、材、艺”等“五良”,突出了将帅指挥才能、指挥艺术的重要,可和《孙子》提出的“智、信、仁、勇、严”比较研究。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军事思想,是不能忽视它的存在的。
3.丰富对古代财政经济管理的认识。
随着开放、改革的不断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管理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逸周书》中包含着国家如何从宏观上管好财政经济的思想,值得研究。如《籴匡篇》提出对丰年、饥年和荒年,如何采用不同办法管好国家用度和人民生活,因时制宜,保持社会稳定,这是很有价值的。《大匡篇》提出度过荒年的各种措施,对开源节流,考虑得相当周到,是一篇很好的古代经济论文。
未了,想谈谈阅读本书的基本参考资料。
本书文字讹缺,比较难读。《四部备要》本《逸周书》收有晋孔晁注,太简单。清人朱右曾的《逸周书集训校释》是较好的整理本(有《国学基本丛书》本)。朱氏集录了清代卢文弨、王念孙、洪颐煊数家之说,附以本人意见,并考定正文,正其训诂,详其名物,对难读的字,还附以音释。初学者取朱氏书为读本,大体上是可以读通本文的。
荆棘既除,坦途己辟。凡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兴趣的人,请伏案细读这部饶有兴味的周史遗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