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位素餐,出自《汉书·朱云传》。朱云是西汉时期鲁国人,后迁居平陵(今陕西咸阳)。他身高八尺,容貌壮伟,年轻时喜欢结交侠客,沾染了很多侠客的风气。到四十岁的时候,朱云一改节操,开始学习《周易》与《论语》,汉代是经学繁盛的时期,朱云成绩优秀,很快成为这方面的名家。汉元帝的时候,华阴县丞向朝廷推荐朱云,说朱云文武兼备,能够担当御史大夫的重任,这可是个总理级别的官职。一个小小的县丞推荐一个平民做国家总理级别的官职,这当然引起了汉元帝的高度重视。于是召集公卿大臣商议此事。当时的太子少傅匡衡提出了反对意见。
匡衡在历史上也很知名,凿壁偷光的那个历史典故,说的就是他。 匡衡反对说:“御史大夫是多么关键的一个职位,是国家的肱股,是陛下的左膀右臂,是万民敬仰的对象,陛下选人应当慎之又慎,一旦遴选心怀不轨的人,就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如今一个地方的小小县丞竟然如此操心三公的位子,想让一个平民超升在九卿之上,这不是重视国家、尊崇江山社稷的做法。从尧选拔舜,到周文王重用姜太公,尚且试用之后才委以高官厚爵,又何况朱云之类的人呢?朱云虽任侠仗义,但一向喜欢勇武,多次犯法逃命,中年以后学习《周易》虽然很有水平,但他的德行仁义并没有什么为人称道的特异之处,也没有什么突出贡献,何况还是一介平民,怎么能委以要职呢?何况现在的御史大夫贡禹廉洁纯正,通晓经术,有伯夷、史鱼的风范,天下无人不知,区区县丞妄加称颂朱云,想让他担任御史大夫,恐怕是心怀奸邪的想法,这种欺诈行为不能助长,应交给有关官员审讯查验,弄明白他的用心。”说实话,匡衡这番话讲得确有道理,最终,县丞因此获罪。
西汉时期经学发达,光研究《周易》的就有好几家。汉元帝的宠臣有一个叫五鹿充宗的学习《梁丘易》,经常与汉元帝一起讨论。汉元帝喜欢《梁丘易》,但也很想知道这家易学与其他几家有什么区别,就让五鹿充宗与其他几家辩论。因为五鹿充宗地位尊崇,又能言善辩,儒生纷纷借口有病,避免与之交锋。此时,有人推荐了朱云,元帝召朱云入宫辩论。朱云本来长得一表人才,上堂以后,从容不迫,声音洪亮,让五鹿充宗张口结舌,狼狈不堪。众儒评价这次辩论说:“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岳,本义是指高大的山。岳岳,语带双关,既指鹿角高耸,又指五鹿充宗为人位尊气盛。五鹿充宗那高高的鹿角,让朱云给折断了。朱云因此成为博士,后来又被任命为地方县令。
朱云做官以后,耿直的性格依旧,他对朝中那些身居高位而又昏庸无能、无所作为的人甚为不满,因此得罪权臣,被废黜官职。汉成帝即位以后,对自己从前的老师张禹很尊崇,位居三公。朱云因此上书求见成帝,皇帝召见他时,当时公卿大臣都在。朱云慷慨陈词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孔子说过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因为他们担心失去利禄,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的。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宝剑,我要斩一个佞臣,杀一儆百,以此来告诫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勃然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公然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拖朱云下殿,朱云死死攀住殿前栏杆不走,结果把栏杆都拉断了。朱云大喊道:“我能到地下和关龙逄、比干交游,已经心满意足了!只是不知道国家前途会怎么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汉成帝也意识到朱云虽狂言无礼,但直言相谏,说出了一些实情,怒气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
这就是成语“尸位素餐”的具体语境。有些辞典中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比较笼统,大多这样解释: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这样的解释意思上是没有错的,其实还是没有解释清楚尸位、素餐到底是什么意思。更有甚者,望文生义,说“尸位”就是像死尸一样占着官位不干事,理解中有“占着官位不干事”,这没有错,说是“像死尸”一样,这就大错特错了。
尸位、素餐原本是分居的,所以先分开来解释。“尸”,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陈也,像卧之形。”意思是说,尸就是陈列摆放,像人僵卧的样子。为什么“尸”有这样的意义呢?这与古代的祭祀有关。原来“尸”是古代祭祀时代表被祭祀的鬼神、祖先等,古人尊祖敬神,祭祀活动有一系列的仪式。鬼神以及逝去的先祖魂灵是虚无缥缈的,怎样祭祀才能实现人间与这些鬼神的沟通呢?这就需要“尸”,“尸”是由活人装扮的,代表鬼神或者先祖,在仪式中接受祭拜,祭拜这个“尸”,就是祭拜先祖鬼神,给“尸”献酒肉食物,直到“尸”吃饱喝足。至于哪一些人可以充当“尸”的角色,古代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周礼中规定,天子死后,祭奠时要以一位诸侯为“尸”,卿以下死,由其子孙充当“尸”。 类似的仪式在《仪礼》中记载得很仔细,过程烦琐复杂,有兴趣者可以翻阅。总之,“尸位”具备“神主”的性质,受人尊崇、敬拜,又不用劳心费力,可以坐享其成,这应该是它的本义,并没有贬义的意味,后来再逐渐聚焦在“在其位不干其事”的意义,这就具备贬义的色彩了。如《古文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说:“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太康,是启的儿子,启死以后,太康继位,沉湎声色,政事不修,民有二心。所以《尚书》中才这样讲:太康处在尊位而不理政事,喜好安乐,丧失君德,民众都怀有二心。这里的“尸位”已经具备批评的意味了。
“素餐”,出自《诗经·魏风·伐檀》,这首诗共三章,首章说: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是一首砍伐树木的民众演唱的歌曲。歌词大意是说:砍伐檀树声音坎坎啊,棵棵放倒堆在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流转哟。不播种来也不收割,为什么三百捆柴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也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素,意为“空”“白”,素餐就是不劳而食、无功受禄(出自《伐檀序》)的意思。尸位素餐,在《汉书·朱云传》中正式合并在一起,这是一个并列结构,所以也可说“素餐尸位”,有时也说“尸禄素餐”,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饱食终日,出自《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的意思是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都不想不干,要想有所成就,岂不是太难了啊。
唐朝有一个名声远播的饱食终日、 尸位素餐的高级官员。这个人叫卢怀慎。
卢怀慎是唐玄宗时期的人。唐玄宗即位后,任命卢怀慎为宰相,开元三年(715)升黄门监,并兼任吏部尚书。黄门监是黄门省的最高长官,宰相级别。卢怀慎与紫微令(中书令)姚崇共同处理军机大事。但是卢怀慎这个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遇到大事小事都不敢自己做主,于是把一切事务全部都推给姚崇处理。很多人都对卢怀慎的这种光吃饭不做事的行为甚是不满,私下就送给他一个“伴食宰相”的外号(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旧唐书》卷九十八《卢怀慎传》)。卢怀慎在宰相的位子上也算是尸位素餐了,不过他的“不作为”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后人就用“伴食宰相”这个成语比喻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无所事事的官员,因为宰相执掌中书,所以有时又称“伴食中书”。
无独有偶,与唐代“伴食宰相”比肩的,宋代还出现了一个“三旨相公”,这个人叫王珪。王珪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时期的名人。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宏大恣肆,文辞华美,自成一家,宋神宗非常喜欢他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为学士承旨,专门为朝廷起草重大典章文件,熙宁年间加封参知政事(宰辅职位),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珪从熙宁初年开始,为宋代皇室起草重要文件十八年,并身居宰辅十六年,这么长的在职时间,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然而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史书中却说他“无所建明,率道谀将顺”,意思是说他根本就提不出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来,只不过是阿谀顺从而已,也由此获得了“三旨相公”的“荣誉称号”。三旨相公概括了作为宰相的王珪的全部工作:一是上殿进呈奏章,这叫“取圣旨”;二是等皇帝批示同意与否,然后领走,这叫“领圣旨”;三是把皇帝的批示传达给具体干事的人,这叫“已得圣旨”。后人就用“三旨相公”来比喻庸庸碌碌低能的官员,说白了还是尸位素餐。
作为政府的官员,不管是出于什么意图,不去履行本职工作,只是做做陪着吃吃饭、领领公文这些相当没有含金量的工作,与国家社会赋予他的公权力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这是典型的不作为,是在占用公权力,浪费公权力,是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不过,像这样无所事事的日子恐怕已经到头了。因为尸位素餐也是一种腐败,是腐败就必须剔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