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翟玉忠:不能将儒家视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25-05-15

经学先于孔子之学,孔子之学大于儒学。

近世学者言中华文化,习惯于将儒家视为中华文化的主体。要知道,这是一种常识性错误,因为在中国传统学术分类中,儒家只是诸子之一,属于孔门四科之一的文学,研习经学之士。如果说中国文化的主体或根源,也只能说是源于西周王官学的六经(即汉儒说的“六艺”,包括《书》《诗》《礼》《乐》《易》《春秋》),而不能说儒家。

最早对中国学术进行系统整理的当属西汉刘向《别录》,后来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本于此。从中我们看到,《汉书·艺文志》中排第一位的仍为汉人六艺,其次才为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依次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诸家。

儒家同其他诸子百家一样,皆源于王官学。《汉书·艺文志》有“百家殊途同归”之说,并认为如果能一方面修学六艺,一方面折中百家,则能通乎大道。上面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清朝四库馆臣对儒家与六艺的关系表达得更为清楚。《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分类,尊经,列为第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云:“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下分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一·子部总叙》则云:“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列之,名品乃定。其初亦相轧,自董仲舒别而白之,醇驳乃分。其中或佚不传,或传而后莫为继,或古无其目而今增,古各为类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可以自为部分者,儒家以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录,有杂家,有类书,有小说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叙而次之,凡十四类。”

客观地说,“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家对于传承西周王官学居功甚伟,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中国学术经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至战国末期又集大成于黄老之学。汉儒罢黜百家,株守六经,抱残守缺,造成中国文化主体停滞于“西周版本”——儒家在宋代取得真正独尊地位之后,连黄老之学整合的墨家、名家、法家,及至黄老之学本身都几成绝学。

近代历史学家张尔田说:“六艺者,先王经世之迹也;百家者,先王经世之术也。” 【1】不能沟通经子,儒家治经遂成“无用之学”,儒门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孔子第九世孙孔鲋(字子鱼,约前264—前208年)有一位著名弟子叔孙通,后来协助汉高祖刘邦制订了汉朝宫廷礼仪。战国末年,孔鲋问他何以不去当官,叔孙通回答说自己所学于孔鲋者不能用于当世,孔鲋也承认这一点,最后叔孙通还是以法治之学入仕的。《孔丛子·独治第十七》记此事说:“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

当然,孔鲋眼里儒学也非一无是处,而是认为它可以在世道安定的情况下推行先王之道,用以守成。《孔丛子·独治第十七》一则故事说:“尹曾谓子鱼曰:‘子之读先王之书。将奚以为。’答曰:‘为治也。世治则助之行道,世乱则独治其身,治之至也。’”

秦统一天下后,为了教化上实现统一,秦始皇帝接受丞相李斯建议,下令销毁除秦记以外的六国史书和民间私藏的《诗》《书》。当时与孔鲋相善的名士陈馀担心这会连累孔鲋,孔鲋则认为,自己“不为有用之学”,不会有祸害,重要的是先将这此书藏起来。《孔丛子·独治第十七》载:“陈馀谓子鱼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矣。’子鱼曰:‘吾不为有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希哉?然顾有可惧者,必或求天下之书焚之,书不出则有祸。吾将先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显而易见,先秦学者对儒家有着更清醒的认识,这与后世学人对儒家的迷信迥然不同。经战国百家争鸣,中国学术在西周王官学之后再度集成于一家——黄老之学。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纵论天下学术,称黄老之学(即文中的“道家”):“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赡足,犹言充足——笔者注)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值得指出的是,《淮南子》等一部分黄老书被列入杂家。然而杂家在思想上绝非杂乱无章,而是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一以贯之。《汉书·艺文志》云:“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黄老道家西汉成为治世基本理念后,很快淡出了历史舞台,以至后世无从知晓黄老之学究竟为何物。直至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黄帝四经》,学者们才意识到战国这一伟大的学术整合运动——它以老子的“无为王道”整合各家学术思想而成。

台湾大学哲学系王晓波教授在《兼儒墨合名法——〈尸子〉哲学思想及其论辩》一文中写道:“由于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各家思想由交流、交锋,进而整合,而有‘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道家,也有‘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文心雕龙·诸子》,清黄叔琳注引,扫叶山房本)的名家《尹文子》,还有‘初本黄老,而末流迪于刑名’(陆佃,《鹖冠子》序)的道家《鹖冠子》,更有儒家荀子的学生而‘归本黄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法家韩非。”【2】

 如果我们将以六艺为代表的西周王官学比作中国文化的1.0版,诸子是中国文化的2.0版,那么整合百家的黄老之学是中国文化的3.0版。今天,我们要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贯通西学,建立起中国文化的4.0版!

(选自《中国名学:中国古典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该书可在京东、当当上买到;支持我们,欲购作者签名版请加微信:zhai20050718)

注释:

【1】张尔田:《史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2】王晓波:《兼儒墨合名法——〈尸子〉哲学思想及其论辩》,载中国台湾网。网址: http://www.chinataiwan.org/zt/wj/xdh/p/200801/t20080102_561829.htm


相关文章:
·翟玉忠:黄老道家极大发展了名教礼义之学
·翟玉忠:不能将儒家视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翟玉忠:一个民族废除经学无异于自毁长城
·翟玉忠:名教——中华道德体系的普世性
·翟玉忠:中华文化内圣外王浑然一体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