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张家港5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海内外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等争论由来已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21日提出,大量考古发掘发现的研究表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南京博物院等共同主办的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当天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幕,王巍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总体研究进展情况时作上述表示。他说,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长江、黄河及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在距今5000-4000年期间,中国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王巍称,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是国家的产生,在缺少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判断文明的标准可从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遗存中寻得。综合中华大地上各种资料情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以下要素是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
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部分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冶金、琢玉等);盐、铜等重要的经济资源以及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权贵阶层所掌控;社会阶层分化显著,形成金字塔式社会结构,出现掌握军权与祭祀权力贵族阶层及其最高统治者——王;形成维护社会等级制度规范的礼制,出现随葬高等级物品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原始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口显著增加并集中,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反映王权的高等级大型建筑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出现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
依据上述标准,夏王朝建立之前,在一些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初期文明社会。山西陶寺遗址和浙江良渚遗址发现面积达280万-3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以及大型宫殿基址、高等级墓葬、表明等级身份的一系列精美玉器或仪仗器具的随葬等考古发现,可以认定,当时已进入初期文明社会,几个主要文化区已具备文明的基本特征。
距今5500年前后,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几个主要区域步入文明化轨道,是探索中华文明形成确切时间的重要线索。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可能已进入古国时代,这一时期,牛河梁和凌家滩两处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分化相当明显,出现随葬品丰富的大型墓葬,表明业已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有可能已进入初期文明阶段。“但由于还缺少都邑遗址的发现,因此,目前还不能确定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在各地方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凭借天下居中的人文地理优势,在与周围社会充分互动、交流和吸纳先进因素基础上,成为当时文化和社会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为日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王巍表示,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中华大地各个区域文化和文明的交流、碰撞、融合是推动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接受一些外来先进的文化因素,如小麦种植,黄牛、绵羊和家马畜养,冶金术传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