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虚无者,老释①同传之物也。虚者何?虚心也。心虚故神清,神清故性慧。大超脱大解悟从此生也。无者何?无我也。无我故无人,无人故无欲。大清静大欢喜从此得也。今汝两门人②,不明虚无,只探实有。“实有”二字,其名亦佳。究竟③,入迷者如谷之数④,日求实而谈金石,无一得也;日求有而参禅偈,生六尘⑤也。无量恒河沙⑥,谁是第一波罗密⑦哉?吾悯尔等愚,吾开尔等智。观心虚而至性慧,知虚之能取实也;观无我而至无欲,知无之能包有也。孔子“毋我”,颜子“斋心”,虽儒家尚如是也,况尔等乎!
[注释]
①老释:老,即老子;释,即释迦牟尼。这里虽专指此两位大圣人、大觉者,同时亦代指道佛两家。
②今汝两门人:言即“今天你们道佛两个门派的人”。从此一语也使我们看到,张三丰先生是不落宗教、不执宗派的道家人物。
③究竟:这里为实用词,义即追根到底。
④入迷者如谷之数:句中“谷”指粟谷。句义为“不明白道理的道佛二家修道者就像仓里的粟谷那么多,数也数不清”。
⑤六尘:本为佛教术语,谓“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认为此六境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紧密相连,污染清静之心,故谓之垢尘。
⑥无量恒河沙:佛教用语。恒河,本指南亚一条有名的大河。句义为:“当今世上修道的人数之多,简直就像恒河的沙粒那样多得无法计算”。
⑦波罗蜜:梵文“波罗蜜多”之简称,义为“度”,即“到达彼岸”。按道家修炼的说法就是“修成正果”的意思。
[文译]
“虚无”,这一修道的内涵与要领,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家,都一直强调和传承的修道根本原则。“虚”,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虚心。心能空虚,才能造就神清;神能清纯,就可达到性的明慧。所以说,一切的大超脱行为、大解悟证境,都是从“虚心”起步,从“虚心”而得。“无”,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无我。没有了私我的执著,也就没有了对他人他事的执著。没有了对他人他事的执著,也就没有了私欲杂念。一切的大清净证境、大欢喜果报,也都是从“无我”起步,从“无我”而得。那么今天再来看看你们道佛二家修道的人,可以讲,大都是不明白“虚无”是怎么一回事,做功夫时只在意肉体上实实在在有反应的所谓感受和功效的那种“实有”。其实说到“实有”这两个字,古人取名也深富妙意的。然而我们今天来寻究到底的实况时,却发现道佛二门修道者不明白修道内涵,就像那粮仓里的粟谷,多得没法计算。从道门的情况看,每天执著于“实”者,都在务弄金丹烧炼之事,最终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从佛门的情况看,每天执著于“有”者,都在执著敬佛念经之事,到头来他们眼仍观于色,耳仍闻于声,鼻仍嗅于香,舌仍品于味,身仍感于触,意仍生于法,欲念仍旧不得清除。
当今世上修道人多得如同恒河之沙不可胜数,谁能够成为最早悟道得道修成正果的人啊!我实在可怜你们这些执迷不悟的人,所以我的文章也就是为了开启你们的智慧,而让你们摆脱愚迷。由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心境的空虚才能达到性体的明慧。因而,心虚是因,性慧是果;只有先虚,才能取实。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不执著于私我,才能达到无思无欲。因而可知,看似我们选取的是无,却能于其中包含着生命所具备的有。孔子的修养实践强调与体现是“毋我”,亦即忘我无我;颜子修养实践强调与体现的是“斋心”,亦即清心静坐。他们追求的也都是“虚无”。可以看到,直接跟现实生活打交道的儒家尚且如此重视“虚无”的修养,何况你们所谓超脱凡世的道佛门中之人岂能例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