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印光大师:“念佛三昧”的修法 
作者:[印光大师] 来源:[] 2010-10-31

   (一)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

    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

    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

    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

    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参考白话文:

    要想摄住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常都好象是在佛前一样,不敢起别的妄想。

    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的清清楚楚,口里念的清清楚楚。这样,妄想自然渐渐消灭了。

    即使是默念,也要听。因为心一起念头,就有声相。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心里的声相,仍然能明明了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就是意根。口就是舌根,听就是耳根。心念、口念、耳朵听,这三根一摄住,眼睛也不会东张西望,鼻子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体也不敢放逸懈怠,所以叫做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念佛,自然没有污杂的妄念,所以叫净念。

    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所以叫净念相继。

    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就会得到念佛三昧。

    这个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得到“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

    所以说,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是三昧的别名。

    这样念下去,一定会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的一天。


(二)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

    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

    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

    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

    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参考白话文: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念到相应的时候,虽然常念佛,却完全没有起心动念(没相应之前,不起心动念就不念了)。

    虽然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的称念或者忆念。所以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无念不要当成是“不念”。无念而念是没有起心动念的念相,但照样念念没有间断。

    这种境界,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不要领会错了。

(三)

    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

    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

    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

    到此,则

    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
    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
    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
    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
    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

    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

    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

    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

    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参考白话文:

    要说方法,必须在念佛的时候,既念反观,专注一境,不能外弛。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反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必要使全部的念就是观,念外无观;全部的观就是念,观外无念。观和念虽然水乳交融,但还没契入到根源。必须要向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地体究,切切地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到了力极功纯的时候,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只要离妄念,便是如如佛。说的就是这个境界。

    功夫到了这个地步,念佛就得法了。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好比浮云从长空中散去,青天彻底显露出来。亲自见到本来面目,本来也无所见。无所见即是真见,有所见就是随尘。

    到这里,则山色溪声,都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说其用,好比旭日东升,圆明朗照。

    说其体,犹如皓月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既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

    就好象是雪吞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

    论其利益,现在虽然没离开娑婆世界,却常预莲池海会。临终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只有家里人才知道家里的事。告诉门外汉,毫无疑问,肯定会造毁谤。


(四)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

    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

    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

    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

    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

    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

    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

    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参考白话文:

    现在修念佛法门,应当依照大势至菩萨讲的,用如子忆母的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实行。果真能死尽偷心,就会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许马上就可以证得。

    然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千万别以为很容易。纵使不能马上证得,应该也会相差不远了。

    都摄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个办法。

    念的时候,无论是出声还是不出声,常常都要摄耳谛听。这样才是契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这两种义理兼修。反闻只属于自己的力量,返念兼有佛力,这样好处就大了。

    心念属于意,口念属于舌,耳听属于耳,眼皮下垂,就看到了鼻尖,这样眼根和鼻根也摄受了。五根既然同归于一句佛号,身根哪里还有不恭敬严肃的道理呢!所以知道,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就会心识凝静而不浮散,这就叫做“净念”。

    以六根既然被摄住,杂念妄念潜消,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没有间断。这样,念佛三昧,可以马上得到。

    所以下面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是大势至菩萨,用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实在是三根普被,有利无弊啊。果真能依照着去修行,必定会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以得到。

 


相关文章:
·印光大师: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印光大师:君子处世立身,守经达权
·印光大师:韩、欧辟佛原委及其转变
·印光大师:今之学堂,直是一个陷人坑
·印光大师:人字发隐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