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人物
鲁力:商鞅是我国经邦治国的圣人 
作者:[新法家] 来源:[荆楚网2009年02月19日] 2010-05-30


  商鞅者,法之大家也。2008年,80万字的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中国第一位改革家--商鞅变法全传》出版,填补了这一题材小说创作的空白。小说描写了战国时六国的一批变法之士和100多位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士,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可读性强。作者鲁力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资深记者,此前出版有长篇小说《官场一杆旗》、《上辈人的花季》、《天堂传》。19日,荆楚网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现年79岁的鲁力谈起《商鞅变法》,依然精神抖擞、兴致勃勃

  荆楚网记者:你怎么想到在今天推出《商鞅变法》一书?它对今天的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鲁力:我要写《商鞅变法》,不是在今天,而是50多年以前,就有这个想法。我在《商》书的序言里说,那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刚结束,我被调到县里工作,上级按规定发了我《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八本马列的书,说是"必读书"。还要求读中国历史。毛泽东说,只知希腊,不知中国,是学不好马列的。我结合读《中国通史》、读《战国史》、读《商君书》,就感到商鞅这个人,是一位了不起的经邦治国的圣人。他的变法精神和变法思想,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那时我们正在进行"三大改造"(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商鞅变法的许多思想和做法,和我们正在做的工作,非常相似和相近,如他说的"善为国者,令民归心于农。"我们当时是全党办农业,干部也是"归心于农"的。他说的和我们做的完全一致。又商鞅的《垦令》讲到粮食问题,"农不得粜,商不得籴。"和我们正在进行的对粮食要"统购统销"如出一辄。这些都使我们感到格外亲切。

  后来又读章太炎的书,他说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非羸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即商鞅变法,为秦打下了治国、强国的基础。秦行商鞅法,坚持"法治不变","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到秦始皇,秦巳有"坚甲"60万众,一举完成了商鞅的"一天下,王诸侯"的遗愿。国家统一了,消灭了封建割据,战乱不息,民不堪其苦的局面。所以那时我就想到要把商鞅这个人物变成艺术形象,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学习他。

  现在我们改革开放面临的许多问题,也有如商鞅变法那会儿碰到的问题相似,

  如"为谁改革的问题?"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尖锐问题。某些政府官员不负责任,某些企业家没有良心(如三鹿奶粉),某些媒体不讲公正,有人是打着改革的旗号,损人利己,捞自己的好处。如所谓"国企改革",肥了少数人,大批工人下岗。"工资改革,"保证公务员按部就班涨工资,工人农民没份。还有什么"邮电改革"、"公车改革"、"价格改革",等等。都是围绕着实现某些个人和部门的利益"最大化",对他们的利益"改"的更完善,更有保证。有话语权而没有良心的某些被"收买"了的"精英"们大放厥词,把国企骂得十恶不赦,"不卖国必亡国",转眼,自己出价自己收购,一夜暴富。有人发明了一个词,叫"国资流失"。是流失。流出的是两股水:祸水和肥水。祸水流到了民间,肥水没有流到太平洋,流到私人腰包了。

  商鞅变法,非常明确为什么要变法,为谁变法。他本人是奴隶主贵族,他父亲是卫的执国(相当丞相),他已经继承了他父亲的相位。他看到广大奴隶的苦难,卫国受邻国欺压,被迫为别人打仗,战乱不息,民不聊生,不变法图治,国将不保,民不得安。他要变法,反变法的卫成侯、将军瑞木林害怕了,把他抓起来用刑,要"车裂"他。他被魏丞相公叔坐相救,到了魏国,就一心一意研习变法。他把自己的庄园一火焚之,奴隶全放了,要为国为民,"一天下,王诸侯",救民于水火。在秦国,秦孝公赠了他代表王权的雌雄剑,官在万人之上,权大同于君,巳是高官厚禄之极了。但因有不少人反对,秦孝公一度动摇,要缓行《垦令》和《释奴令》,孝公呆在深宫,不见任何人。商鞅数次上书如沉大海。"变法不行,权如粪土。"商鞅不贪权位,毅然挂印出走。后因秦孝公难以收拾局势,又请商鞅回来。

  国家为什么要改革,为谁改革?看一看我国第一位改革家商鞅,是怎么想、怎么说和怎么做的,不难找到答案。他的要变法,绝不是为自己得好处,而是为人民得实惠。商鞅变法碰到"世卿世禄"这个"拦路虎",这是政治体制问题怎么办?他就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把它废除了。现在我们的政府改革,涉及到政府利益,能不能放弃政府利益,下决心改"管理政府"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是个试金石。垄断企业改不动,背后也是政府不放弃自身利益。只要政府如商鞅那样,是真正"为人民改革",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古代变法和现代改革,历史背景不同,而有相似的规律性,"为谁改革"是相同的。

  历史文学作品,没有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不会有生命力。商鞅变法的许多思想和故事,表现的是人的品德和智慧,他和反法派的斗智斗勇,什么时候都值得回味。

   荆楚网记者:你说商鞅是经邦治国的圣人,能和孔子相提并论吗?鲁力:我们普通人敬畏圣人,把圣人看得是高不可攀的神圣,认为于事"无所不通"者谓之圣。其实这样的圣人,人间没有,天上也没有。因为科学的认识论不是这样。世界科学界的泰斗爱因斯坦就说过,有两个"无限",决定人世间没有"无所不通"的人。一个宇宙是无限的,一个人的愚昧是无限的。前一个"无限",是说天下的知识是无限的。"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谁想穷尽天下的知识,成为"无所不通"的圣人,正是愚昧的表现。

  

  人的知识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名题。它只能从实践中来。人们只能在相对的时间和空间,经过实践才能认识某些事物,永远不可能穷尽知识而"无所不通。"

  对什么是圣人的另一种观点,倒是接近实际而值得注意,那就是对人们从事专长的造诣,公认为"顶极"者,称之为圣人。如孔子留下了《四书》、《五经》,创造了"仁",他对如何"做人"的论述,可谓到了"顶极",没有人超过他,他是读书人认为的圣人,是当之无愧的。杜甫的诗写的好,似乎没有人超过他,所以他被称为"诗圣"。文章写得好的,达到"顶极"者,叫"一代文豪"。鲁迅称得是文豪,等同于圣人。有人字写得好,达到"顶极"者,被称为"书圣"。经邦治国有独到见解,并有"顶极"成就者。自然就是经邦治国的圣人。我这样理解圣人,就认为商鞅够经邦治国的圣人。

  隔行如隔山。"文豪"不一定会种田,"诗圣"不一定会打仗。孔子和商鞅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他们不是"同行"。而这里的所谓"顶极",严格说也不很科学。知识没有"顶"。"顶极"说是相对而言。商鞅变法治国的精神可圈可点,"百代可鉴",这就够了。

  荆楚网记者:请你具体谈谈,商鞅哪些变法治国的精神,"百代可鉴"?鲁力:啊,我们知道,海内外华人社会,对商鞅变法是家喻户晓,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成千上万,能与商鞅齐名而"家喻户晓"的有几人?可谓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商鞅以"反潮流"的精神锐意变法治国取得的成功,创下了八个第一。他是历史上八个"第一人"。 

  1,商鞅是把历史明确地分为"上古"、"中古"、"下古"的第一人。他说"上古(母权时代)亲亲而爱私","中古尊贤而说仁,"而到了下古,即当今,人众而无治必乱,怎么办?必须"立官,立君,立禁,"实行变法治国。他这样对历史的分析,不是简单地表达他的史学观,他是把史学用于他的要变法。他的"三古"说,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找到了一个国家要经营好,就必须变法以治的历史根据,历史的发展决定变法是必然的。这种基于历史进化论的变法思想,它适于古代,也适于今天和今后。他不愧是经邦治国的圣人,对于怎样与时俱进变法治国,看的非常深透。

  2,商鞅是在战国中期,彻底把一个礼治国家变为法治国家的第一人。这里说的礼治,不是礼节、礼貌之礼,是指的社会制度,礼治即奴隶制。中国的奴隶主义,大约始于夏朝,到了战国时期,巳开始"礼崩乐坏",但儒家等还抱着"先王"不放,动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要开历史倒车。我在我的《中国古代德治法治和人治》一书里,研究过一味的德治为什么行不通,因为上古竞于道德,可也。中古逐于智谋,也可也。而当今必须争于气力。你不变法图强,强兵强国,就会被别人"吃掉"。商鞅的前辈,就有人变法要推翻礼治,但都没有完成,商鞅在秦变法,彻底实现了废礼治,行法治。"秦行商鞅法,行之十年,乡邑大治。""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显商鞅经邦治国有非凡之能。

  3,商鞅是古代把辩证法用于经邦治国的第一人。他把法令视为经邦治国重中之重。他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和毛泽东说的"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是一致的。他认为治国,不能回避德与刑,但他对德与刑的看法是辩证的。他在《商君书·开塞》篇云:"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又说:"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尝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他的要严刑不是目的,去刑才是目的。他的"以刑去刑"说,给后人树立了以法治国的榜样。

  4,商鞅是历史上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第一人。他要求"普法教育"要深入到户,户户皆知,人人明白。如果都明白法律,按照法律在家里就能断的案子就在家断,国家就大有希望。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他在《商君书·说民》篇说:"断家王,断官强,断君弱。……治国,贵下断,乱则君断。"他认为的大好形势,是"治不听君,民不从官。"人人都知法、信法、遵法,各家各户都能断案。听法律是怎样说的,不听官吏怎么说,即"民不听官"。他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企图以"法"为教育内容训练民众懂法、守法。"以吏为师",是要求官吏的人格品德为民楷模;学法带头、遒法不阿、执法公正的师表。

  5,商鞅是历史上国家制定农业法的第一人。在商鞅以前,各个王朝和各诸侯国政府,没有一个就农业问题颁发过法令。商鞅在秦国变法的第一道令就是《垦令》,上台的"一号文件"。《垦令》共20条,条条都是讲的如何保护农民,发展农业,奖励垦草的政策。《垦令》第一条是"无宿治",就是要求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要快,当天事当天了,不能隔夜,即"无宿治"。因为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一道法令"三月难出宫门",就会耽误生产。他的"重农"思想,是经济思想,又是政治思想。他一直是把"农"放在经邦治国的首位,强调"以农富民"。"善为国者,仓廪虽实,不偷于农。"他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弱农弱国",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基础。他说"日治王,夜治强,宿治削。""国无宿治,则草必垦矣。"他的这一思想,今天更显得宝贵。

  6,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在礼治社会,人是有严格等级的,《左传·昭公七年》云,人有10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他们的关系是"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台。马有圉,牛有牧。"同样的事情,什么人可以做而不犯法,什么人不可以做,做了就是犯法。《左传·桓公二年》又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差。"诸侯国也有法,但法是对百姓的,就是孔子说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大夫们犯了法也不能用"刑",对庶人就不客气了。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大夫百根欺压奴隶犯了法,他按照法律,当众"重杖50棍"。他的"法无等级"是照耀千秋的可贵思想。今天我们的某些人,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住房、坐车、排座次,都得按等级。小百姓退休了就退休了,死了就死了。某些高官可以退休不离位,死了,还要在讣告上写一笔"享受什么级待遇",可悲也。不知哪一年能回到商鞅时代,人都是平等的,不讲等级了。

  7,商鞅是提出经邦治国"三一"说的第一人。他在《商君书·尝刑》篇云:"圣人之为国也,一尝一刑一教。一尝则兵无敌,一刑则令行,一教则下听上。……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治国一定要有法,而法必须"一"。不能因其爱而尝,因其恶而刑。"一教",就是统一"以法为教"。当时社会上的"五蠹"(五种捣乱社会的"奸人"),是反对变法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专和变法图治的新法对着干,不"一教"不行。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焚书坑儒",不是始于秦始皇,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商鞅就曾"焚书坑儒",扫除那些"非法出版物",使儒者不敢"乱法"。强悍奸民不敢"犯禁",人民才能安定生活。最初的"国",就是口字旁一个戈,即以干戈保卫人口,后来又加了个大口,表示还要保卫版土。法不能保国安民,对"乱法""犯禁"之徒无能为力,要法何用?

  8,商鞅又是历史上执法敢"碰硬"的第一人。历史上曾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说,但那是骗民的溢美之词,没有一个王朝做到。这是"家天下"的必然。就是现在做到没有?也是一个问号。商鞅做到了。当时秦国王妃荀后是个野心家,她先是想拉拢商鞅,以银花公主相许。商鞅不吃那一套,转而她就想除掉商鞅。她和太师公子虔密谋,唆使太子驷故意犯法,叫商鞅难堪。朝野都等着看热闹,看商鞅怎么办?商鞅经过调查,弄清太子犯法,是太师教唆的事实后,依法对公子虔施以鼻刑,除太师职。太师,太子的的老师呀!位在"三公",他就敢碰。所以历史学家公认他是"战国铁相"。这种敢碰硬的精神,永远是后辈执法者的榜样。他为什么敢动太师?西汉人刘向在他的《新序》里,讲到商鞅变法敢于碰硬的精神时说:"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唯公则生平,唯廉则生威。无虑而刚,无私无畏。执法不敢碰硬,等于没有法,甚或比没有法还要坏。

  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名言,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改革经典。

   荆楚网记者:《商》书的插页,有一面毛泽东评商鞅变法,其他人的评论见到的不多,你能就这个问题谈一谈吧?鲁力:商鞅是个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是无法一致的。不同的人,不同阶级的人,对同一事物或人物,总是看法不同的。比如有人说纣王是个昏君,有人说纣王是个英雄。有人说秦始皇灭人之国,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曹操是乱国奸臣,有人说曹操是治国能臣。这就要有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看是什么阶级的人评什么阶级的人。同时,评论历史人物,必须把人物放在历史范围才能把问题说清楚。

  

  几天前我看到有人写文章说,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发达,是和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强调"耕战"有关系。这也许有点关系,但我认为,这不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范围内说事,而是拿今天的观点苛求古人。商鞅生于战国中期,讲他的功过,必须把他放在战国中期才是合适的。那时中国是个怎样的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支柱经济是农业,治国不重视农业,是白痴治国。

  历史上大凡以国家人民为重,锐意变法图治的有志之士,都是肯定商鞅之伟大正确。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商君列传》云:"令行于民期年,秦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将法太子。刑其傅公子虔。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同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太史公的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语)王安石变法,遇到文彦博等人的发难,把华山崩说成是王安石变法"邪说"所致。王安石想到商鞅变法,也发生过"华山崩",荀后们也说是"天狼"(指商鞅)作祟。可谣言很快就不攻自破了。王安石看透了反变法之徒的险恶用心,慷慨呈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还有人借攻击商鞅攻击王安石,王安石又挺身而出称赞商鞅,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万金轻;

  今人不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击退了反变法的恶浪。

  毛泽东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可以说达到"盖帽"了。他在学生时期,就称赞商鞅是"伟大的政治家",到了晚年,他批中国《二十四史》,仍是对商鞅赞不绝口。他说:"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利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时,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一统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人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洞察中国历史人物的史学造诣,无人可比,"四千余年",该有多少经邦治国的仁人志士?但首屈一指的是谁?是商鞅。

  真正忧国忧民而要革命的有志之士,无不崇拜商鞅。


相关文章:
·叶自成:强调国内政治与国家间政治的一体化——商鞅治国思维的灵魂
·赵丹阳:读少年毛泽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有感
·不其山人:商鞅重刑与“秦民大悦”
·不其山人:商鞅是秦政的掘墓人?
·王林敏:为什么要为商鞅正名(2):基于华夏立场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