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
裴钰:中国戏曲荒唐的洋务运动 
作者:[裴钰] 来源:[价值中国网2009年8月16日] 2009-09-01

     在多样化和国际化的视野中,我们不用牺牲汉语的特性,不用牺牲母语艺术的特性,不用牺牲民族戏曲的特性!

     现代人文主义,基于国际化的人文视野,她的人文目标就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持多样性的文化并存。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之中,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我们并不是如上帝一样比较两大文明谁优谁劣,也不是像巫师一样预言两大文明谁生谁灭,而是要清醒地明白,我们的国际化视野的人文根柢,在于保护我们民族的母语文化。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民族戏曲是我们的母语艺术,应该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来切实地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母语文化。

   戏曲洋务运动,破坏了文化多样性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民族戏曲冒出了一场“洋务运动”,比如,依据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改编的京剧《岐王梦》,依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京剧《悲惨世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越剧《简?爱》。这场洋务运动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在戏剧创作的核心层面上,全面嫁接西方文明的戏剧和小说。这并非发生中国的话剧、歌剧等领域,而是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戏曲领域;

  第二,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种“全面嫁接”并不仅仅是配乐和布景等方面的西化借鉴,而是直接在戏剧最根本的环节——创作层面,全面嫁接西方文明。用西方文明的,用当代思想的,来全面“改造”民族戏曲,我认为这场文化运动是荒唐的做法,是违背了保护母语艺术的原则。

  第三,这场洋务运动,据某些人来说,还要多拍莎翁版的戏曲,还要多用当代人的意识来嫁接民族戏曲。我们说,这些做法破坏了现代文化的“多样化”原则,因为,多样化原则的归宿是保护母语文艺的个性和特性,以及保护母语艺术的“根柢”——民族传统的价值体系。用西方的和当代的价值观,用大杂烩的做法来“嫁接”民族戏剧,这就让民族戏剧“失柢”!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会有朋友说:这不就是国际化改编传统戏曲吗?不是一直在讲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吗?我要讲,这并不是人文意义的“国际化”,而是杂烩化,是咖啡泡馒头的吃法,更不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尝试。

     民族戏曲,要扎根于传统文化
  
    目前,我国的昆曲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孤立地认为,只有昆曲才是世界遗产,才用文化遗产制度保护,其他民族戏曲就不是,就不用文化遗产制度保护了。而是,我们各个民族戏曲,都应该用现代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制度来加以保护。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有这么一条明确的规定:“扎根于有关社区的文化传统或者文化史中”。从世界遗产的角度来看,民族戏曲真正需要保护,真正需要传承的核心部分,不是布景、化妆、道具等等形式要素,而是她说承载的“文化传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民族戏曲就是我们的母语艺术,民族戏曲所承载的是我们母语文化的价值观体系,这种“看不见”的母语文化价值观,才是最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才是教科文组织所讲的“扎根”的涵义。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民族戏剧就是简单的几个脸谱、几个大腕、几个唱腔、几台戏,我们保证这些“几个”,并不能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戏剧,而是要保护和传承戏剧所传承的“根柢”!我们对民族戏曲的传承,在今天这么艰难,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在今天这么沦落,效果之差有目共睹,这个时候,还要多拍莎翁戏曲,情何以堪!

  文化多样化:你是你,我是我,各自并存
  
    把民族戏剧莎翁化,英美化,是对母语艺术的扭曲,是两大文明非常荒唐和蹩脚的拼凑,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很低。很多朋友习惯讲“文明的融合”,那我们把“融合”这个问题点透了,说破了——文明的融合和文明的多样性,如何理解?彼此是不是矛盾的?我认为并不是矛盾的,文明的融合只是粗率的一种描述,融合绝对不是“求同”、“趋同”,绝不是你像我,我像你的杂交体,而是——你是你,我是我,我们各自并存,这才是多样化。
  民族传统戏剧如今严重衰落,我不用多加描述,现在,我们真的应该真正地去做些母语戏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我们的核心要务。现在这个“核心要务”做得很不理想,不去全力做好这个核心要务,宣扬“多拍”莎翁戏曲,这不是很荒唐的吗?现在的这场“洋务运动”值得我们深思,并且密切关注这个荒唐现象的“多拍”走向。

    我近期关注明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我以为,当前民族戏曲的拯救和传承,应该扩展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借鉴当代世界的有益的文化经验,做到真正的“国际化视野”,而不是洋务运动这样的荒唐和粗糙的“国际化”——
 
 
 1. 启动规划“民俗文化保护法”
  1976年1月2日,美国第九十四届国会通过了《民俗保护法案》(Folklore Protection  Act,1976)这个法案用国家立法的形式,保护了包括戏剧、文化在内的美国各个族群的民俗文化。该法认为“美国民俗所固有的多样性,对丰富国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培育了美国人民的个性和特性……美国的历史有力地表明:建设一个强国不需要牺牲文化间的差异”。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这个做法,加快用国家立法的形式,来有力地保障汉语母语文化和艺术,正是包括民族戏曲在内的母语文艺,培养了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个性和特性,我们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今后对母语文艺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不仅要承认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性,还要尊重、捍卫她的个性和特性,大国的和平崛起,不需要牺牲掉我们的民族戏曲的个性和特性。

  2. 在各地戏曲学校设立“国家助学金”
    韩国在《文化财保护法实施规则》中,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后继有人,特别设立国家助学金,以资助那些有志于学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用“国家助学金”的形式培养传统文化的学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做法。我们应该借鉴这个做法,在民族戏曲学校,不分剧种,设立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鼓励年轻人积极投身民族戏曲工作。

   3. 全面完善各地方言的拼音方案
   我曾经系统阐述过民族戏剧和方言文化的血脉关系,方言文化死亡,民族戏剧也必然死亡,因为没有了语言土壤和环境,戏曲也就失去了听众和观众了,我国现在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一称“官话方言”)、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湘语、赣语,还有平话等主要方言区。每个方言区都有自己的民族戏曲形式,比如粤语地区的粤语,上海话地区的沪剧……

   方言的文化保护,离不开方言拼音方案的制定,我国政府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比如,内地在1960年公布了“广州话拼音方案”,这个方案用于拼写广州话的语音,我们发现,拥有了完善的方言拼音方案,也就能较好地保护方言文化,该地区的民族戏曲也就保护得好,传承得好,粤语的保护和粤剧的保护,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各个方言区的拼音方案在陆续制定之中,我举一个例子,以孟浩然的《春晓》拼写为例。
     
    在互联网时代,各个方言区也要加强自己的“方言母语拼音输入法”的制定。不要轻视这些文化细节的建设,这就是蝴蝶效应,多解决些问题,才是最需要的。
   
     看到某台的节目访谈,白发苍苍的被采访者,这么说:我是看不起地方戏曲的,我以为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才是高雅的,没想到这些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却对越剧这么感兴趣……这个人是在笑着说的,我听着,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只要保持好母语文化的个性和特性,那就能保证多样化,否则,民族文化只会在西化和苏联化的侵蚀下走向灭亡。

    最后,我想说,李鸿章的时代,“国际化视野”是中学和西学的比较,而现在呢?21世纪的人文世界,就不要继续局限在中学和西学,也不要错误地用“融合”去反对“差异”。这些方法已经彻底落后了,有的朋友醒一醒吧!我们发国家走向复兴的时代,在多样化和国际化的视野中,我们不用牺牲汉语的特性,不用牺牲母语艺术的特性,不用牺牲民族戏曲的特性! 


相关文章:
·解滨:美国的“政治正确”是如此荒唐
·裴钰:中国戏曲荒唐的洋务运动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