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晚的教五多功能报告厅又迎来了顾肃教授的一场精彩讲座。前晚的“思想启蒙与道德重建”讲座大受欢迎,不少同学慕名前来听第二场,报告厅内一时人满为患。顾肃教授看着后面站着的同学说,“今天我陪站着的同学一站到底”,这极具人文关怀的细节引来了全场热烈的掌声,顾肃教授在掌声中开始了这场题为“大学人文精神与学术自由”的讲座。
今日中国能有武大这样的大学校园已是奢侈品
顾肃教授白天游走于武大校园,感慨颇多。同为百年名校,南大的人文氛围却远远不如武大。南大的学生没有武大学生幸福,因为他们处于一个“兵营式”的校园之中,处偏僻之地,与外界交流非常不便。现在国内不少大学都同南大一样,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在郊区读书,没有人文氛围的熏陶,眼界甚为狭隘。等到大四才能回到本部,可是又到了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无法领会到大学的人文精神。而武大不存在这种情况,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有利。“今日中国能有武大这样的大学校园已是奢侈品”,顾肃教授说道。
顾肃教授首先讲到了大学起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存在的历史不过8、900年,之前孔夫子成立的学校和雅典学院都没有分科,只能称其为“单科培训班”。大学起源于基督教修道院为培养神职人员而建立的神学院和意大利为培养法学人才建立的法学院,后来科目逐渐多元化,渐渐形成了大学。至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地更晚。
英德美中,各国大学面面观
英联邦国家:英国最负盛名的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历史悠久,教育模式自成一统。顾肃教授将牛津-剑桥模式下的大学教育称为“博雅教育”,也称“绅士教育”。顾肃教授讲到了自己在墨尔本大学的切身经历。墨尔本大学沿袭牛津-剑桥模式,学生每周必须有两次同导师一起用餐,席间要穿着正式的学士服,举止彬彬有礼,言谈大方得体,还要学习老师的言行举止,以培养君子之风。很多中国教授不习惯这种教育方式,纷纷逃避,而顾肃教授饶有兴趣地坚持了三年,获益匪浅。这些过多的要求并不是繁文缛节,而是在培养一个人的人文素养。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了“大学的独立和自由精神”理念。大学是一座象牙塔,不与政治和商业纠缠。德国的大学理念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也涌现过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在二战中,德国大学遭受重创,至今没能恢复元气。二战中希特勒赶走了大量犹太人,使得德国的人才严重缺失;而“大学为政治服务”的理念使得德国的大学遭遇了精神的沦丧,大学不再是精神的圣殿,而成了政治洗脑的地方。海德格尔为纳粹政府执政期间做过大学校长,这成为这个著名人物毕生的污点。现在的德国大学正在努力恢复,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美国:美国的大学1860-1920年期间逐步形成规模,并且超过了英国和德国。美国的大学分成三个类型——研究型大学,教育型大学和社区型大学。美国大学的崛起得益于美国的经济支撑和大量的移民。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为教育提供了保障,又吸引了各国的精英人才。“这就是所谓的杂交优势。”顾肃教授说。美国大学活跃的师生交流深刻影响了顾肃教授的教育思想,顾肃教授也在自己的教学中引进了这种理念,但是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学教育还是“满堂灌”的模式,一时难以颠覆。
中国:中国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传教士建立的教堂,教堂是不少中国大学的前身。民国期间孙中山提出了“认真办教育”的伟大决策,中国大学教育学习美国,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大学教育全盘学习苏联,导致了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苏联的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生硬地把学生分为了毫无联系的几个学科,“学钢铁的只学钢铁,这一辈子就只做钢铁,别的什么都不管,我就只做钢铁”,顾肃教授生动诙谐地举例说。1978年邓小平又做出了“回到美国教育模式”的决策,中国大学才逐步回到正道,但是前进的道路崎岖坎坷,中国大学仍有艰难的路要摸索。
我有一个梦想
大学的灵魂是什么?是蔡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作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北京大学推进国际一流大学的行列,这伟大的功绩永垂不朽。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大学是与世无争的象牙塔,是真理自由生长的地方。谈到此处,顾肃教授再次声明,“我坚决反对中国的兵营式大学!”
讲座最后,顾肃教授慷慨说道:“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中国的大学能够拥有这种精神,师生可以自由地交流,没有任何政治、经济、年龄、种族阻碍,这就是伟大的自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