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南城微缩图
楚立国八百年,其都城有几?清人王鸣盛日:“楚都有五:一丹阳,一几邹,三止都,四陈城,五寿春。”[1]今人周有恒先生则在五都之外另加铂阳,凡六都。[2]曲英杰先生去陈加那、成阳,为七都。[3]冯永轩先生则以为楚都有十:丹阳、漳沮、鄂、郢、喏、鄢、西阳、陈、钜阳、寿春。[4]陈城作为楚都史有明文(详下文),曲氏否定陈城不确。冯氏所加之漳沮或即丹阳,鄂则为别都,西阳无所据。近年来,在包山楚简中又出现了栽郢、蓝郢、戗郢、堋郢"等带郢字的地名。学者或以为楚之别都(或陪都)。[5]此外,另有学者曾罗列先后作为楚的别都的城邑包括:鄂、喏、西阳、陈、蔡、不羹(有二)、穰、城阳(即成阳)、项城、钜阳等12处。[6]很显然,有些别都,如鄢、喏、陈城,后来又被确定为正式的国都。上述诸都城中,比较明确的楚都有:丹阳、郢都、喏、鄢、成阳、陈和寿春。[7]若就建都时间长短和对楚国历史的彭响而言,这7都又可分为二个不同的等级,丹阳、郢为第一等级,陈、寿春为第二等级,喏、鄢、成阳为第三等级。其他别都、陪都亦可与第三等级的都城等而视之。在具体地望和考一占学城址的指认方面,成阳、陈、寿春较为明确,丹阳、郢则多歧见。我们认为,楚都丹阳在今河南浙川,今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即楚郊都,纪南城遗址是春秋中期以后楚国在南方的重要中心城市或陪都。[8]通过对这些考古学城址宫室布局的考察,发现其重心均位于东北方位。以下请述其详。
楚皇城遗址位于今宜城东南7.5公里处,东距汉水约6公里,南距蛮河约8公里,城址建在地势较高的岗地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方向约20度,其东垣长2000米,南垣长1500米,西垣长1840米,北垣长1080米,周长6440米,现存城墙高2^-4米,共有8个城门。城内东北部较高地区有小城基址,俗称“金城”或“紫金城”,该城东、南、西二面原有城墙,北城墙倚于外城北垣,南北长700、东西宽400余米。在大城的西南部,发现有制陶作坊遗址。[9]楚皇城遗址尚未全面勘探发掘,从以上简单介绍可以看出,楚皇城的布局是以东北部的“紫金城”为重心的。这种以东北为重心的都城布局,在楚国晚期都城寿春城中,可以看得更清楚些。寿春故城位于今安徽省寿县东南,城址平面略旱不规则长方形,外郭城南北方向与现代地理南北磁极偏离约3,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现存城墙西垣残长4850米,南垣残长约3000米,由城垣的残长结合具体走向,推测古城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4250米,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在东周列国都城中,仅次于河北易县燕下都。由于历史时期淮河泛滥,考古调查十分困难。根据航空照片和遥感勘测,发现29处夯土台基,绝大部分处于城内的东北部,其中最重要的是柏家台遗址的发现和试掘。柏家台遗址位于寿春城的东北部,南距著名的邱家花园(鄂君启节发现地)约1000米,北面正对八公山最高峰四顶山。整个遗址呈曲尺形,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30米,残高约1米。在台基的西南部发现一座建筑协,面阔约53.5米,进深约42米,总面积达3000多平米。为一开间11间,进深5间的大型建筑。遗址的西、南面各发现一处门道,推测东、北二面亦当有门道.在遗址的周围,发现有大量的圆瓦当和半瓦当,当面多饰凤鸟纹、四叶纹和云纹。遗址出土建筑材料较多而日用陶器较少,当为宫殿遗址的一部分。[10]此外,一些重要的器物,如大府铜牛、鄂君启节、郑爱等,大都出土于城内的北部和东北部。其中大府铜牛即出于城内东北部之邱家花园,牛腹有铭文“大府之器”四字。楚大府见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和鄂君启节,据《周礼.天官》的记载,大府为王室财政机关,“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绝非一般平民所能有。寿春城之宫门亦见于史载,《战国策.楚策四》“楚考烈王无子章”记楚考烈王死时,李园“置死士止于棘门之内”,谋杀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鲍彪注:“棘门,宫门以棘卫之.”棘即戟也。《小尔雅.广器》:“棘,戟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子都拔棘以逐之。”杜注:“棘,戟也。”《史记。春申君列传》亦引此文,张守节《正义》说棘门为“寿州城门。”或以为张氏之说有误。但今寿春县南门犹有“门里人”的传说,云春申君死时身在城内而头在城外。学者或以为棘门为宫城南门,[11]若然,则楚寿春城内之南宫门即唐寿州城门。从楚寿春城与唐寿州及今寿春的相对方位看,楚寿春城的宫城只能位于其北部或东北部,表明楚寿春城确是以东北部为其重心的。同时也说明《史记正义》之说也是可靠的。
在楚国都城遗址中,纪南城是目前考古工作做得较为充分的一个。该城址位于荆州城北约5公里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城垣四周现有28处缺口,其中7处为城门,己发掘了西垣北门和南垣水门。纪南城内暴露在地面的台地、高地可以确定为建筑台基的有84处,其中东北部的纪城区有15座,东南部松柏区61座,西北部徐岗区有2处,西南部新桥区有6处。[12]郭德维先生根据纪南城内的古今水道,将纪南城划分为东、西两大区,东区又进一步划分为三大片。整个纪南城的城市布局与《考工记.匠人》所述营国制度若合符节。他认为:中南区(即东南松柏区偏中南)属宫殿区,东北区是楚官府制瓦作坊区,“很可能住着一些贵族和有钱人”,在这两区片之间的龙桥河沿岸,则为市场所在。总之,“东区是王公贵族区,其间也有一些官府作坊;西区是平民生活区,其间也有官府作坊。显然,东区比西区更重要,就东区来看,南部比北部重要。城内中南部即宫殿区是其核心。”[13]但在东北区的15座台基遗址,规模较大,在这组台基的周围,覆盖着较厚的红烧土和红烧瓦砾层,可能是被火焚毁遗下的遗迹。[14]由于东北区的台基遗址未经科学发掘,其年代尚不清楚,也不排除城市重心原在东北部,后经火焚毁而转到东南部的可能性。
《史记》的《六国年表》、《楚世家》及《战国策》都称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郑后楚顷襄工迁都陈城。《秦始皇本纪》称陈为“郢陈”。《春中君列传》则称“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楚金币中有“陈爰(称)”,数量仅次于“郢爰(称)”。《古玺汇编》0281有“陈之新都”占玺,学者或以为楚迁都陈城后不久所制。[15]楚都陈城是毫无疑问的。有争议的只是楚都陈城的年限。一般以为楚在前278年失邓后即迁都陈城,公元前241年由陈迁寿春,前后定都37年。但也有人相信公元前253年(考烈工十年)曾徙都矩阳,或以为楚迁陈城之前在成阳定都达3年之久。这些都不影响对陈城作为楚都的判断。陈城故址通常被定在今河南淮阳县城。楚在迁都陈城之前,这里先是作为陈国都城宛丘所在,春秋中后期.陈城曾多次增修扩建,[16]迁都陈城后,又对陈城进行改造。[17]宛丘、楚陈县城、楚陈都城和汉晋淮阳城之间,彼此的位置可能不无出入。[18]据曲英杰先生研究,陈国都城有城有郭,其“宫城所在可能稍偏西南。”[19]但在楚顷襄下迁都陈城后,其重心似转到东北。《史记正义》(佚文):“今(指唐代)陈州城,在古陈城西北隅。”[20]宋下应麟《诗地理考》卷2“宛丘”条也有同样的记载。而唐宋陈州城,乃楚顷襄工所筑,《元和郡县图志》卷8陈州宛丘县“陈州州城”条说得清楚:“(唐陈)州理城,楚(顷)襄工所筑。”唐宋陈州城既为楚顷襄工所筑,而唐宋陈州城又位于占陈城的西北隅,充分说明顷襄工迁都陈城后,都城的中心乃在其东北部。考古资料亦表明,“在今淮阳县城内东北部的老衙门一带,迄今仍保留着高约五米的大型夯卜台基,大约是楚宫殿遗存。”[21]我们知道,商朝都城重心在东北部,周人都城重心则偏向西南(详下文)。陈城的内部格局的变化,或可说明,楚迁都后曾对原来的陈宛氏、楚陈县城进行改造,将城市的中心山西南部转移到了东北部。楚都以东北为重心的城市格局是十分清楚的。除上述楚都外,丹阳作为楚国的早期都城,其地望众说纷纭,在考古学遗址方面也迄无定论。学者或以当阳季家湖城址当之,其大型夯仁台基仍集中在城址的东北或北部。[22]可见仍是以东北为重心的。喏、鄢、成阳作为楚都的时间都不长,喏都遗址尚未发现,鄢或以为即楚皇城遗址。成阳应即河南信阳楚王城故址,其城由大小几城东西并列,大城尚长2768米:小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周长1879米。小城建筑年代稍早,大城系后来扩建。在小城内西半部有大型台基,可能是宫殿区。[23]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所见楚都中唯一的例外,这种以西南部为重心的布局,可能与楚顷襄下仓促出逃,临时驻弊,为时不超过一年,还来不及对成阳故城进行改造有关。
楚国都城以东北为重心的城市布局,与殷商都城相似而与周代都城不同。郑州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有缺口十一处,“在城内的东北部发现了面积较大的夯上台基和大型房基”,“推测这里可能是奴隶主大贵族居住的场所。”河南安阳殷墟是商朝晚期都城,最近亦有城垣发现。殷墟的宫殿区在今小屯村附近,解放前曾发现很多夯土台基,解放后对这种建筑的结构又有进一步了解。从整个殷墟的布局看,宫殿区亦位于城区的东北部。中原以外,湖北黄破盘龙城是商代早期一处重要城址,占城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方向北偏东20度。“城内东北部地势较高,有大型的建筑群.第1号宫殿基址就是在这里发现的。”西周的丰、镐虽有宫殿基址发现,但目前的布局还不清楚。然周公营建的成周洛邑,却清楚地显示,王城的宫殿区是在其西南部。在东周列国都城中,齐都临淄的布局与洛阳下城坛为接近,小城亦即宫城偏处西南,大城亦即郭城位于东北。[24]据扬宽先生研究,山东曲阜鲁故城亦与成周洛阳一样,宫殿区是在城内的西南部。新郑的郑韩故城分为西城和东郭两部分,只不过西城不是偏于西南而是西北。赵都邯郸东、西、北止城呈“品”字构成,其宫城亦位于西南部:郭城则在东北部。魏国都城安邑故城山大城、中城、小城和禹工庙四部分组成,位于大城西南部的中城,其性质与齐临淄、郑韩故城的“西城”类似,可能是安邑的宫城。秦都咸阳的宫城亦在城市的西南,整个城市坐西朝东,而以东门为核个都城的正门。在东周列国都城中,只有河北一易县燕下都是由东西并列、规模相当的两城组成,宫殿区位于东城的东北部。[25]
古代的方位选择往往具有文化背景,如古代以色列人的方位观念也是东方在前,西方在后,南方在右,北方在左。[26]这种特征与古突厥碑铭所记的日出东方在前,日落西方在后,日中南方为右,夜半北方为左的方位特征是一致的。[27]商人之重视东北方,学者以为与商人主大火,而大好啊宿位于东北方位有关。[28]周人重西南则可能与《周易》有关,《易.坤》:“西南得朋,东北一丧朋。’‘《赛》:“利西南,不利东北。”《解》:“利西南。”《周易》卦艾辞为商末周初记录,其时周人定居关中,西南为四川盆地,物产丰富,没有强敌,周人乐于前往经商。东北则为商人重镇,出关不易。所以他们要说“利西南不利东北”了。
注释: [1]土鸣盛《蛾术编.说地》。 [2]周有恒《千年遗址,南国完璧— 楚郢都漫话》,《文史知识》1989年1期。 [3]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377 40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冯永轩《说楚都》。《江汉考古》1980年2期。 [5]刘彬徽、何浩《论包山楚简中的几处楚地名》,《包山楚墓.附录_四》564-568页。文物山版社.1991年。 [6]马世之《楚别都初探》,《江汉考古》1985年1期。 [7] 《史记.六国年表》说楚考烈工十年(前253年)“徙于钜阳’。恐不确。详见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157-158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徐少华《周代南上历史地理与文化》362-36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8]详参石泉先生《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9]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宜城楚都城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8期;楚皇城考古发掘队《湖北宜城楚皇城勘查简报》,《考古》1980年2期,2001年,第4期。 [10]涂书田《楚郢都寿春考》,《楚文化研究论集》第1集262^267页。荆楚书社,1997年;《楚都寿春城考古调查综述》,《东南文化》1987年1期;丁邦钧、李德文《寿春城遗址遥感调查的新收获》.《楚文化研究论集》第2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刘和惠《楚文化的东渐》114-132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402页。 [12]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劫查与发掘》,《考古学报》1982年3-4期;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考古资料汇编》,1980年。 [13]郭德维《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86-87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14]郭德维《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57 页。 [15]刘钊《楚玺考释(六篇)》.《江汉考古》1991年1期;妥昌贵《说陈之新都》.《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专辑。 [16]参考《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襄公三十年》,《昭公十二年》.《昭公十八年》等。 [17]曹桂岑《楚都陈城考》,《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 [18]参看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23^27页。 [19]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330页. [20]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10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21]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230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22]湖北省博物馆《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文物》1980年10期。 [23]黄盛璋《楚王城》,《历史研究》1960年1、2合期;欧潭生《信阳楚王城是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 [24]参见《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220, 225, 241~242, 271,27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25]杨宽《中国古代郁城制度研究》61-1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6][德]赫特纳《地理学— 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8页。王兰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27]转引自李零《古代地图的方向》.《九州》第2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 [28][日]井上聪《先秦阴阳五行》121~122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