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代时期的盐业管理概况
中国盐资源分布广阔,蕴藏丰富,从分布地域来说,山西有池盐、四川有井盐、沿海地区有海盐、西北地区还有岩盐。远古部落时期,有些生活在海边的部落就学会了晒海取盐。传说炎帝时其宿少氏便已"初作海盐"〔1〕。有些部落拥有产盐的湖泊可获取天然池盐, 还有些部落由于没有产盐的便利条件,只能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产盐部落交换食盐。这些部落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取盐便利上的差异,随着私有制的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兴盛,盐便成为我国部落先民经常用来交换的商品之一〔2〕。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知, 虞舜时期盐已是部落间经常交换的项目,"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3〕,舜用自己部落的农渔产品和手工业制品, 如陶器等,到顿丘出售,同时到传虚去购买自己部落所需的产品。"债于传虚"指传虚的某种产品量多价贱,可以赊购。传虚在山西解虞,"传虚买贱"的物品主要是指食盐,史载河东解虞的盐地"袤五十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4〕。《左传》成公六年也讲到河东产盐是"国之宝"。 后来,舜将其部落中心迁到今山西靠近盐池地区的蒲州之地。素稔食盐交换之利的舜,对池盐的生产与交换备加关注,王肃《孔子家语·辩乐解》记有舜作五弦琴,歌南风之诗,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古人认为:"河东盐池无待人工,当夫夏令甫届,熏风时来,附岸池面,缀珠凝脂,盐颗自结。"〔5〕虞舜时代,交换仅限于部落之间,只有交换活动并无专业商人,交换尚未从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交换的目的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不以赢利为目的。这时国家还没有产生,因此三代以前对盐业的生产、运输、流通销售,还谈不上什么国家管理,这种自由放任、不贡不税的现象是由原始部落社会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揭开了奴隶社会的帷幕,国家的建立和私有制的确立,商品交换已是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作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重要部门──盐业,已出现新的管理形式且管理也具有新的特点与意义。其一,国家意义上的盐业管理开始产生,盐业管理思想已有形成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其二,盐业管理也有了一定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管理形式与手段。夏王朝盐业管理采用的指导思想是自由放任的盐业管理思想,采取的盐业管理形式与手段是贡法盐业管理制度。夏王朝为了控制各地部落贵族,加强它们对国家的隶属关系,主张"定九州,任土作贡",要求各地向王朝纳贡,规定凡出盐的地方,盐必须作为一种贡物向天子按期进贡。《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海滨广斥,……厥贡盐chī@①,海物惟错。"盐贡之外,则听民自由经营。在商朝,盐业管理基本上继承了夏朝的思想与体制,但商朝人已经学会熬海为盐。古人称煎盐为鬻盐,说明海盐是以陶制的鬲形器皿制造出来的,而鬲是商文化的特征。
周朝的盐业管理承袭夏商的纳贡制度,但在思想和方法上更为完善周到。《周礼·天官》记载:"太宰以九赋敛财贿,九贡致邦国之用。"九贡之中,第九贡为物贡,主要指海盐、池盐、西北戎盐等。清朝嘉庆年间编著的《两广盐法志》卷23《附考》论及的周代盐业管理更为详尽具体:"昔禹任土作贡而令青州贡盐,盖贡其所有,以供王用。周官盐人一职,以百事之不可无盐,故也以盐之用而供邦事焉。盐有数品,有刮于地而得者,其味苦谓之苦盐;有熬其波而出者,其盐散谓之散盐;有风其水而成者,产于水中,其味甘甜,谓之饴盐;有积卤而结者,其形似虎,而人筑成,谓之形盐;此盐之名然也。祭祀则供散盐,而加以苦盐,取其自然而成,不忘本也。宾客则供散盐而加以形盐,取其如虎之形,以象其威也。王后、世子膳羞则供饴盐,取其味之甘甜,而可常食也。此盐之用然也。盐人则以奄二人,为之掌其政令,谓供盐耳;待其戒令,谓煮盐耳。山泽之官虽多,不过掌其政令而厉禁之,使百姓无争而已。"周代的贡盐思想及制度,规定了贡盐的用途及作用,同时政府专门设有"盐人"官职主持接纳贡盐,调停百姓在纳贡及经营盐业中产生的纠纷,贯彻执行国家的盐业管理政策,百姓纳贡后,可以自由经营盐业。
三代时期的盐业管理思想与制度,是以自由放任的思想为主体的,国家采用贡法控制盐业,纳贡以后,百姓可以自由经营盐业。这种自由思潮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二:一、国家刚刚确立,还没有足够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来全面统制盐业,只能依靠间接控制手段来维持。二、盐业虽然关系国计民生,但由于盐业生产受自然条件以及生产技术的约束,还难于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故在当时对国家财政收入影响不大,政府可以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制盐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才开始产生,元代史学家马端临说:"上古夏、商、周三代之时,盐虽入贡,未尝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始兴盐cè@②以夺民利,自此后盐禁方开。"〔6〕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盐业管理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贵族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的时期,新旧生产关系的交替带来了各种思潮的产生,盐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盐业管理思想出现了新的局面,盐业管理思想中的国家统制管理及方法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确立,其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为齐桓公辅政40年的管仲。管仲的盐业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国语·齐语》和《管子》两书中。管仲治理齐国是想富民强国,力主通过经济手段,增加财政收入来巩固封建统治和支持齐桓公实现"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政治目的。为此管仲提出一系列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他的盐业管理思想便是他"官山海"的政策中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改革思想。管仲的盐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盐业采取干涉的措施,国家垄断盐业资源,实行专卖,寓税于盐,加价出售,运用"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的原则,来丰裕国家的财政收入。管仲盐业管理思想,在中国盐业管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确立了国家统制盐业的管理思想之基本内容和模式。在管仲之前,国家管理盐业,仅采用贡法,主要是听民经营,管仲以后直到近代,国家统制盐业的管理思想就居于盐业管理思想之主流地位,虽法制代有兴革,但管理的基本原则一直没变,可以说管仲的盐业管理思想是中国盐业管理思想的精华。
管仲的盐业管理思想总体概貌是:国家直接专卖,即在盐的生产上,以官制为主,民制为辅;在盐的运销上,官收、官运、官销。其具体内容则是:第一,盐的生产体制是:官民并煮,以官煮为主,并定时禁止民制。他对齐桓公说:"今齐有渠展之盐,请君伐菹薪,煮沸水为盐,征而积之。"结果"十月始征,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7 〕。管子还对桓公说:"君伐菹薪煮沸水为盐,征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于时。……阳春,农事方作,令民毋得筑垣墙,毋得缮冢墓,大夫毋得治宫室,毋得立台榭,北海之众毋得聚佣而煮盐,然盐之价必四什倍。"〔8〕可见管子将官煮盐的时间定在十月至正月这四个月内,正是冬季草枯燃料足的季节,可以大量生产食盐。在官煮盐时和官煮完后的春季,不准百姓擅自煮盐,人为造成食盐的供需矛盾,以此抬高盐价至四至十倍以上,国家获取暴利。第二,在盐的运销体制上,管子提出独特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在盐的收购运输上,不管是官制盐还是民制盐,都必须官收官运。在盐的销售上,总的原则无论官制盐还是民制盐,一律官销,但销售的具体做法两者有所区别。官制盐,销售对象主要是不产盐的邻国,为了统一对外,控制盐价,获取垄断的外贸利润,采取的是官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完全专卖制。管子强调说:"君以四什之价,循河、济之流,南输梁、赵、宋、卫、濮阳,恶食无盐则肿,守圉这本其盐独重。君伐菹薪煮沸水以籍于天下,然则天下不减矣。"〔9〕民制盐,主要满足国内百姓食用需要, 国家将民间自制盐低价收购起来,按"计口加价配盐法"售给百姓。具体做法是:政府严格算定全国男女老少人均食盐量,然后编制全国食盐人口定额簿册,国家低价收购民间盐户生产的食盐,然后加价按簿册所载人口定量分配给百姓。管子认为此法比直接向百姓征收人头税等办法好,一可满足国用的需要;二可减少百姓对强征税的反感。他说国家用征房屋税、建筑税、林木税、六畜税、人头税的办法获取财政收入不好,唯一的好办法是控制国家的自然资源。"海王之国,谨正盐cè@②"。
此外,对没有盐资源的国家,管仲也设计了一套管理办法。管子说:"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国售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我未与其本事也,受人之事,以重相推,此用人之数也。"〔10〕即一国虽无山海资源,但可以利用别国的资源,彼国销盐于我,每釜十五个钱,我买来而官卖出则每釜卖百来个钱,我并未参与彼国的产盐运盐活动,只接受了彼国的盐,就每釜赚了八十五个钱,这就是对盐的经营之道,无盐的国家也可以获取丰厚的盐利收入。
从管子的盐业管理思想可知其宏观管理的主导思想及其基本原则。首先,他认为国家控制国计民生的经济事业,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有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将盐的产销权控制在政府手里,也符合管子的"利出一孔"封建财政原则。其次,管子的"谨正盐cè@②"计口配盐制,表明管子利用封建的统治力量和盐的需求特性,以垄断权来获取垄断利润,认为强征赋税,不如实行盐铁专卖,"举臂胜事,无不服籍"〔11〕。再次,管子意识到一国的富强,必须充分利用本国的特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来奠定雄厚的经济实力。他说:"阴王之国有三,而齐与在焉。……楚有汝汉之黄金,而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12〕同时认为对本国拥有的优势资源,需要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和制订专门法规来管理利用。管子说:"盐铁之cè@②,足以立轨官。"〔13〕最后,管子认为要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律为我所用,对本国的资源要坚守不让别国掠夺,同时要利用本国资源来控制列国贸易朝有利本国的方向发展。管子的盐业管理思想及政策,有力地保证了齐国的富强,同时也牢固地树立了它在中国盐业管理思想史上国家统制管理思想开创者的地位。
战国时期封建地主生产关系得到确立,新兴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封建社会是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也是历史发展的迫切要求。适应统一历史要求的兼并战争造成各国在盐业宏观管理方面一度出现了宽松的局面,自由放任的管理思想居于主流,因而造成很多以盐致富的商人。例如有名的人物猗顿,即从事河东池盐的生产和贩卖发了大财,达到富比天子诸侯〔14〕。这时期自由放任的盐业管理思想及政策,客观上虽有利于商品经济,但却削弱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不利于国家集中财力进行统一的战争,同时商人经营活动造成的贫富分化也加剧了社会矛盾。最先改变这种局面的是秦国的商鞅,他继承管仲的盐业管理思想,主张"壹山泽",即国家"专山泽之利,管山林之饶"〔15〕。盐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都必须由国家严密控制,在产盐区设官管理,制订法令,严禁私煮和私人擅自运销。虽也主张利用商人现成的销售能力,可以把专卖产品交给商人分销,但商人需交纳很重的专卖税来换取经销权,经销商人是经过特许的,人数也有限制,盐价也由国家规定。商鞅的这种用意,其目的主要还是使商人难于从盐业中获取厚利,因而只得转业为农,从而贯彻其农战方针。
秦国执行商鞅的盐业管理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同时说明在封建中央集权制形成或者确立时,国家统制管理思想有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与繁荣,这也是国家统制盐业管理思想一经产生,很快就为社会接受并在盐业管理思想上居于主流地位的根本原因。
先秦盐业管理思想在中国盐业管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盐业管理思想及其三种表现形式的基本内容、基本运行体制都在这个时期中得到确立,虽然并不完全系统,但影响深远,后来的桑弘羊、刘晏、范祥等人的盐业管理思想都深受先秦盐业管理思想的影响,将先秦的盐业管理思想称之为我国盐业管理思想的先导是不为过的。
注释:
〔1〕参见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第1册第38页。
〔2〕这种由于部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可作凭借大量的特产品 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换的现象,已为考古学家所证实。参见吴慧《 中国古代商业史》第1册第18页。
〔3〕见《尚书大传》、《尸子》、《帝王世纪》。
〔4〕《说文解字》。
〔5〕《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盐法》、 《河东盐法备览·盐池门· 源流考》。
〔6〕《文献通考·食货》。
〔7〕《管子·轻重甲》。
〔8〕〔9〕《管子·地数》。
〔10〕〔11〕《管子·海王》。
〔12〕《管子·轻重甲》。
〔13〕《管子·山国轨》。
〔14〕《史记·货殖列传》。
〔15〕商鞅的盐业管理思想请参阅《战国策·秦策》、《商君书》、《 史记·秦本纪》、《汉书·食货志》、《盐铁论·非鞅》、《史 记·商君列传》、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第1册第3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