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今天,重温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核心要义,包括统一战线、民族、宗教方面的论述,对我们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一个传播甚广而又争论甚多的命题。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出自马克思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当然《导言》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著名的论断,如,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的世界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这些名言中的一句。 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带有鲜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著名论断,后来成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宗教、打击宗教的武器。认为宗教是鸦片,鸦片是毒品,既然“禁烟禁毒”,也应禁宗教。 19世纪的人们对鸦片的认识同现代人对鸦片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对宗教社会功能和作用的理解与认识也是不一样的。事物都是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一劳永逸的认识是没有的。19世纪中叶,马克思写《导言》的那个年代,欧洲人视“鸦片”为药品,它有镇静、止痛作用,它不被管制、限制,因为它还未被看成坏的、有害的物品。马克思的这一表述表明他是不否定宗教、不否定宗教的积极社会功能的。 宗教的存在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精神追求的奢望。马克思说“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19世纪中叶,在德国乃至欧洲及世界各地,阶级压迫、民族镇压、社会不公、无情剥削等给社会带来巨大苦难、恐惧、灾难、绝望,人们除了“叹息”,就只有寻找幻想中的精神依托,宗教成了人们在现实中抗争无力的精神归宿,实现“对这种现实的抗议”。把宗教比喻为“鸦片”是马克思对宗教功能的形象描述,揭示了宗教同鸦片有某些相似之处,如麻痹精神、瓦解斗志、伤害身体。这句话在《导言》的语境中,是对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们的现代意识在丰富。宗教也随着不同环境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与时代同行、同现实共存。宗教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它总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各宗教的教义、教理、教规中都承载着劝人向善、乐善好施、远离邪恶、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等同社会文化道德一致的共同点。 宗教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其实质是以神灵和超自然力量为基础的一种社会意识,属于“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精神世界的问题”。所以,宗教是唯心主义的有神论,但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宗教又始终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宗教界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我们党的基本原则。我们党的基本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简单化、绝对化阐释和解读,无益于理解经典。“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同样应从马克思那个时代和语境中认识、理解。(作者系中央统战部六局原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