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期以来,中国人文社会学科大量引入西方人文学术思想,亦步亦趋,奉若神明。其实,科技创新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随着美国对中国的全面封锁打压,国人感受到了缺“芯”之痛,深层次原因是思想缺 “心” 。中国社会需要深刻反省,要敢于“自信”,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 2019年8月的一条新闻说到,华人科学家杨蓉西在德国遭遇学术侵权(https://m.guancha.cn/internation/2019_08_07_512617.shtml)。 一般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报道里还提到,回国以后,杨蓉西一直在寻找合作,希望实现产业转化,但一直没有成功。原因是,国外没有类似的对标产品。因为国外没有类似对标产品而受质疑。这个逻辑就是,只有在国外先有了某种产品的前提下,中国做出类似的产品才会得到认可。如果中国首创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就无法得到承认了!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我的一位朋友身上。 这位朋友参与发明了一种高速船舶。几年前,他们参加了一次高速船的预研招标。实际上,中国这种项目一般都是先有国外的技术情报,然后跟着做类似的研究。 但他们的这种船是真正的原创,原理性的突破,性能比国外的船高得多。也就是说,没有对标的产品。结果当他们介绍完之后,空气突然安静。空气安静了几十秒后,评审专家们提出以下意见: ——我们这是一个预研项目,你们工程样船都出来了还预研什么呢? ——你们得按预研标书来应标,这和标书技术方案完全不一样,我们怎么评呢? ——你们都做成这样了,不是把我们这个项目给废了吗? ……如此等等。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十分普遍。所以我这位朋友感慨:创新在中国只是一个政治正确,真到实际流程中,原创是不受欢迎的。 由此可见,不少人的思维方式,是把中国永远置于跟随者的地位,永远不是原创者。我们的体制和文化中某些部分,在追赶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原创时期消极作用就越来越突出。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些“不敢创新”问题,会怎么样呢? 最近,我有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同学回国探亲。我们跟他吃饭的时候,他分享了一点看法:中美的竞争,短期肯定是中国赢,长期不一定。这话非常有意思。为什么短期中国赢呢?因为中国有超强的行动力。中国的领军企业一旦要进入哪个领域,哪个领域的国际巨头都心惊胆战。为什么长期不一定呢?因为美国压箱底的优势是创新,是变出一个以前没有的东西。例如中国手机赶上美国的时候,美国出现了人工智能。等中国人工智能赶上美国的时候,美国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新东西出来。中国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把1发展到无穷的能力,但能不能做好从0到1的创造呢?这是我们面前新的挑战,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改变,去行动的! 前面说的是科研系统,再看看教育系统。 现在中小学的基础科学教育,被削弱了不少。我和许多教育界的前辈、同仁,对此都忧心忡忡。 例如平面几何公理体系的内容减少了很多,变得支离破碎,不成体系。这影响的远不止是这方面的知识本身,还包括学生一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人连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都分不清,导致经常陷入愚蠢的口水战,更不用说听懂我们观视频的年终秀了。 在物理和化学方面,情况就更严峻了。在有些省份,由于制度设计的问题,在高考中选择这些科目的学生人数直接下降了一个量级。作为一个教师,我深感痛心,这样会损害一代人! 不久前,南京严查教育减负,以至于很多学生不得不偷偷学习。国家力量居然被用来阻止学生学习,而不是鼓励学生学习,这实在是太魔幻了。真正应该做的,是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到乐趣,而不是把该学的内容减掉。 日本已经尝试过宽松教育,发现恶果之后放弃了,难道我们还要重蹈覆辙吗?中国科技历经艰辛,逐渐接近了世界领先。在这样的时候,如果因为教育的失误功亏一篑,这是何等的沉痛?! 文章来源:节选自风云之声微信号2020-8-4《在美国人看来,只有中国才是真正的对手》一文。题目是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