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书院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创建于后唐937年,是南宋大学者朱熹讲学之地。1975年12月书院毁于一场大火,2010年余云辉博士捐资复建。
蓝田书院石鼎放置在书院进门处,四平八稳,雄镇一方。 鼎,象征道统和政权。该石鼎,左青龙,右白虎。青龙一侧刻“尊道”,白虎一侧刻“贵德”。石鼎朝南一侧刻“名正、法备”;石鼎朝北一侧刻“物均、民安”。 “尊道、贵德、名正、法备、物均、民安”,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治理国家的次第和方法。治理天下必须把“尊道”放在第一位。 (1)“尊道”,就是遵天道、崇公道、守道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道是宇宙法则,公道为天人共道,没有人可以战胜天道,必须遵循。“道统”指治国理政原则。比如,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等就是新中国的道统,后来执政者必须遵此道统,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国家和社会就不能安定。 (2)“贵德”,必须“以德为贵”,“大德曰生”。对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内圣之德,遵守人伦、敦亲睦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功之德,都属于“贵德”的范畴。(3)“名正”,指在尊道、贵德的基础上,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名与实经常不符,难免出现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我们对认识事物的要不断在实干和实践中去求真求实,以正其名,名实相副,这是中国名学的基本思想。(4)“法备”,就是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依法治国。在“尊道、贵德、名正”的基础上,才能谈法制或“法备”,否则,所谓的法制必然是恶法。依法治国不能排第一位,只能排第四位。善法的前置性程序是“尊道、贵德、名正(即实事求是)”。在古人看来,依法治国是有前提的。若简单照搬西方的依法治国,搞法律至上,抛弃“尊道、贵德、实事求是(名正)”,必将天下大乱。如果秉政者能够按照“尊道、贵德、名正、法备”的顺序治理国家,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经济自然会发展起来,社会财富就可以迅速增长,但同时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均。这就引出了第五项任务。(5)“物均”,仅仅发展经济是不够的,国家治理必须要执行“物均”的政策,促使社会平等和公平,避免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古人认为,国家治理不应该简单理解为追求经济发展,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使百姓均平,否则难以做到天下大治。(6)“民安”,只要“尊道、贵德、名正”就可以有序地发展经济文化,积累大量社会财富;只要实施“均物”的政策,实现社会公平公正,避免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安定,就可以实现“民安”。“安”,不仅指人民物质上生活安定,而且意味着通过圣贤教化,可以把心安止于天道和公道,做到“正心诚意”。“正者,止于一也;一者,道也”。“正心”,即:心止于一、止于道、止于至善。“民安”与“尊道”又链接起来了,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