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元凯,时为中国科技大学助教
原编者按:
1977年8月、10月,邓小平先后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根据专家学者的建议,中央决定于当年恢复高考。
本文作者朱悦华有幸采访到当时参会的温元凯教授,听他讲述了当时会议的情况,留住了这难忘的历史瞬间。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当代史上一次重大转折。改变的不仅是当年40万名年轻学子的命运,整个国家的命运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恢复高考,标志着国家将知识和人才确立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今天,回望历史转折处这一深情瞬间,我们看到了中国向前迈进的步伐——这是整个时代的呼声。
我有幸采访到当时参会的温元凯教授,听他进述了那次改变无数人命运、今天重温仍振奋不已的会议——1977年国务院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历史会记住这次会议。
1.突然成了邓小平的客人
1977年暑假,中国科技大学助教温元凯从安徽合肥回上海度假。一天,传达室大爷神秘地告诉他:有一封中央办公厅电报。温元凯一听很奇怪:我一个小小助教,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有什么关系?电报通知他到北京开会。
8月3日,在机场迎接温元凯的是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他告诉了温元凯一个更加振奋的消息:“座谈会是应刚刚复出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要求召集的。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召开,开4天,8日结束。邓小平要听大家意见,你做好准备,要踊跃发言。”
2.教授检讨,小平皱眉
第一次住进北京饭店。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温元凯有点不敢相信似的。拿到会议资料,打开名册,更是大吃一惊。名单上都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有北大校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清华大学校长何东昌,南开大学校长、化学界老前辈杨石先,复旦大学副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还有吉林大学副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中国医科院院长黄家驷,中国农科院院长金善宝,以及中国科学院著名物理学家、核弹之父钱三强、生物学家童第周、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等等。参会代表多为六七十岁的老专家,年龄最大的是82岁的杨石先。在功勋显赫的前辈面前,31岁的年轻助教温元凯诚惶诚恐。
“后来才知道,是方毅推荐我参加座谈会的。” 当时,温元凯在化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但也受到了压制。1977年4月,他给当时担任中科院院长的方毅写信,讲述自己的科研经历和苦衷。5月,方毅的回信同时寄给了他本人和中科大党委。
温元凯清晰记得,那天邓小平穿了一身军装。这是邓小平复出后第一次公开参加的重要活动。邓小平说:科技、教育已经荒芜一片,他要先管科技和教育,给大家当后勤部长,“你们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尽管提出来”。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 “左”的思潮还很猖獗,33位代表面面相觑,没人敢发言。再三动员后,大家推举年纪最长的人发言。“我记得第一个发言的是杨石先教授,他一开口就检讨自己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一定要好好改造,下工厂,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观察邓小平反应,发现他老皱眉头。”温元凯回忆说:听完杨石先检讨后,邓小平要大家畅所欲言。接着发言的是苏步青,他总算发了一点牢骚,说自己手下原来有“十八条罗汉”(助手和博士),现在被下放得一个都不剩。邓小平马上就讲,要给苏老配备助手。中途休息时,会议组织者鼓励温元凯等一些比较年轻的人大胆发言,暴露问题,反映问题。
3.温元凯,取了你四分之三
温元凯说,我是小人物,在座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和师长,所以还是没有敢举手发言——当然,我肚子里有很多话要讲。记得是一个下午,我利用插话的机会,说我有话要补充。邓小平说可以。
温元凯提出了十六个字高考方案:“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当场讲:“温元凯,取了你四分之三。”大家都一愣,什么叫四分之三?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我当时胆很小,不敢讲不要领导批准,听他这么一说,大家更高兴了。”温元凯回忆说。
据中国科学院档案中的科教座谈会原始记录显示,温元凯十六字高考建议,是在邓小平拍板后提出的。
4.查全性痛陈时弊,邓小平一锤定音
座谈会上,有一个人最先提出了恢复高考制度的建议。他就是著名电化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中科院院士查全性。
查全性回忆说,会议前两天,所有与会学者一直表现得非常拘谨,只敢谈一些不涉及敏感的小问题。8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忧虑地说,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这席话令在座的武汉大学化学系52岁副教授查全性感同身受,他在笔记本上写了个大纲,激动地站起来,慷慨陈词,痛陈招生制度之弊端:“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主要矛盾还是在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占据了招生名额……”
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就在这次座谈会召开前夕,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开过,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招生文件也在座谈会召开当天送到邓小平手中。1977年按照老办法招生几乎已成定局。
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数学家吴文俊、化学家王大珩等都表示,赞同查全性意见。“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
“邓小平做了决定后,我们所有代表,包括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女孩子都情不自禁站起来,整整鼓掌了五分钟。”温元凯说。
5.中断11年高考正式恢复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标志着中断了11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积压了整整11年的考生一起拥进考场,印考卷的纸张和经费成了两大难题。当时全国上下所有物资都要凭票供应。中央决定每个考生收5毛钱,其余全部经费由国家负担;决定借调印《毛泽东选集》第5卷的纸印高考试卷。
恢复高考的冬夏两季,全国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当年全国共需招40.1万名大学生,录取比例是29:1。
关闭了11年的泱泱大国的高考考场终于再次敞开了大门,一个可以通过公平考试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又回到了亿万民众的中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