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二O O三年十一月六日)
“一把手”是党政领导集体的“班长”,是一个地方和部门贯彻中央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第一责任人。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是“一把手”的根本职责。
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多种声音和一首乐曲
(=O O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领导制度上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关键环节。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个人阅历和知识结构不一,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不尽相同,在讨论问题、作出决策时自然会见仁见智,发出“多种声音”。这“多种声音”,正是坚持集体领导、形成科学决策的基础。而“一种声音”,甚至于“悄然无声”,看起来是高度集中、至高威信,实非好事。
“一把手”的领导艺术,就在于有容人之气度、纳谏之雅量,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确保党委班子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这就像一支乐队,只能有一个指挥。离开了指挥,乐队的演奏不协调,大家各自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就变成了“杂音”。乐队指挥的高超技艺,就表现在他能巧妙精致地指挥乐队,吹拉弹唱,丝竹和谐,齐奏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领导班子的“一把手”,就应该成为这样的指挥,善于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从而使领导集体的决策尽可能反映客观实际,符合人民利益。
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
(=O O三年六月十六日)
现在在一些地方,有的干部被列为后备干部、成为培养的“苗子”后,组织上就很愿意为他设好“台阶”,铺好“路子”,而恰恰忽略了把他放到艰苦的岗位上去磨炼;如果组织上真的把他放到艰苦的岗位上,他本人往往认为是对他的不信任。这其实是干部培养工作的一大误区。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里马”要在大风大浪中经受考验,后备干部不能放在“温室”里去刻意培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以磨难历练他,这样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选“千里马”,要在竞赛中挑选。对后备干部要注重在艰苦岗位、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识别。铺“路子”不如压“担子”,这才是培养干部的好办法。
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
(=O O三年七月=十一日)
现在各地都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竞争上岗,加大公开选拔干部工作的力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选拔干部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才为德之基,德为才之帅。现在选干部,容易忽视的往往是德。因此,在把握德与才的关系时,特别要注重德,把德放在首位。同时,德与才也不是抽象的,由于工作战线、事业领域的不同,德与才都应结合实际加以具体化。二要正确对待民主测评。强调群众公认当然很重要,如果大多数群众反对,一般来说这个干部是有问题的。但讲群众公认决不是单纯以票取人。敢负责、干工作的干部往往会丢点票。不能形成“唯票”的导向,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所谓的“满票干部”,否则就会引导干部当“老好人”,不敢得罪人,甚至拉票、贿选。党委把好用人关,就是要把握大节、抓住主流、注重品德,及时发现、肯定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德才兼备的人,提拔、任用真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敢负责、能干事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干部考核评价的准确度及科学性,有效防止考察失真、评价失准、用人失误。
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二O O三年九月十日)
我们在各项改革中,经常通过试点的方法,取得若干经验后再推广。既然是做试点工作,前人没有做过,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改革;就是要超越原有的体制,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
做好试点工作,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心求证”。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力求水到渠成。要坚持点上试验,面上推广,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在先行的试点中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纠正失误,注意保护好干部群众的改革热情;在全面推进时则要以成熟的经验引路,避免反复,减少失误,尽可能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与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做到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
(=O O三年七月=十日)
文化产品不能故作“清高”,不屑于讲“票房价值”,不能再走创作一获奖(省优、部优)一“搁”优的老路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绝大部分都要进入市场。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这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所在。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更难讲是先进文化。没有市场,作品给谁看?宣教功能怎么发挥?先进性又体现在哪里?
先进的文化产品,应当既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远离市场、忽视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创作和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
(=O O三年九月=十九日)
杭州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在西湖四周,留下了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的深刻印记,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佳话诗篇,留下了不少民族英雄的悲歌壮举,留下了许多体现杭州先民勤劳智慧的园、亭、寺、塔。可以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
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杭州在去年南线景区改造和今年新湖滨景区、杨公堤景区建设中,挖掘和恢复了不少历史文化景观,进一步丰富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在今后的开发和建设中,还要始终坚持这一点。现在有的地方搞旧城拆迁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得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