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前193),秦泗水郡沛县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因精通律令而“文无害”(通晓律文而无所枉害)被任命为沛县“主吏掾”(即“功曹掾”,县令主要属吏)。其时,汉高祖刘邦仍为一介布衣,故萧何每每以吏职之便救视之;及刘邦为亭长,萧何则一如既往地护佑并追随之。某年,刘邦“以吏徭咸阳”,县中诸吏皆以俸钱十分之三为赠,独萧何以俸禄十分之五相送,由此可见萧何的厚道大度或两人交谊之深。
秦泗水郡监御史(秦无剌史,以御史监郡)与郡从事皆赏识萧何的素有方略、诸事辨明,便提拔他担任了泗水郡卒史。在郡吏的位置上,考定政绩,萧何为全郡第一。郡御史意欲推荐他入朝为官,萧何坚决推辞,得免。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于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州西南),号“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诸郡县多杀其长吏以举义。沛县令恐惧,也想据沛地以应陈胜。主吏萧何与狱掾曹参便向沛令建议道:“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令。愿君召诸流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以力胁之,众不敢不听。”沛县令表示同意后,萧何、曹参二人即派刚从芒砀山潜回的樊哙重回芒砀山中,召刘邦火速率众回沛县举义。此时,刘邦部众已由十数人壮大到数十百人。
刘邦还未到,沛县令便后悔了。他恐怕刘邦回县发生意外,于己不利,便设守闭城不纳,且欲派人捉拿萧何、曹参。二人闻讯,逾城迎刘邦。刘邦将文告捆于箭上,射入城中。沛县父老知刘邦至,率子弟杀沛令,迎刘邦入城,欲以为令。
刘邦并不想为首。但萧何、曹参等,皆为文吏,自爱其身,恐事不成,反受灭族之灾,因而一致推让,且共举刘邦为首领。
刘邦被立为沛公后,他的朋友即一般少年豪吏如萧何、曹参、樊哙等均各自收罗子弟,得三千人。萧何被任命为“丞”,监督庶事,作为沛公的第一助手;起义开始,萧何在刘邦集团中的重要地位即已显示出来。
萧何灭秦战功,本传不载。萧何在整个反秦战争中承担的都不是攻坚任务。他是刘邦主力军的高层决策者之一,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领导。
沛公军至咸阳,大概有一个哄抢胜利成果的短暂时间。待项羽两个月后大摆鸿门宴时,刘邦已经是一个全局在胸的政治家。其实,是萧何促成了刘邦的精神飞跃。
汉元年(前206)二月,项羽在咸阳分封诸侯。本来,西征前楚怀王有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先入关破秦,理应王于关中。但项羽擅自封王,以“蜀汉亦关中地”为借口,偷换概念,将沛公刘邦封为汉王,仅王汉中一隅;而将秦国关中故地一剖为三,分给了秦降将章邯、司马欣、翟翳等三人。刘邦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劝之,怒不解。萧何复劝。于是入汉中为王,以萧何为丞相。
刘邦入汉中,项羽特派三万兵马尾随监视。楚与各诸侯国仰慕而追随刘邦者,竟有数万之众。这其中,便有韩信。
韩信又数次与萧何交谈,萧何亦钦佩他的才华。行至南郑,韩信以为萧何定将自己推荐于汉王了,但不见提拔,遂离职出逃。萧何闻韩信已走,来不及请示汉王,便急急上路追赶。及至汉王元年(前206)七月登坛拜将,发现是韩信,一军皆惊。
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举动,事关天下成败。功罪千秋,融入苍黄,无须文字,影响自在。刘邦大军只在汉中休整了四个月,当年八月,即出褒斜道,兵临陈仓(今陕西宝鸡市),突袭雍王章邯之军。这就是数月之前萧何早已规划的“还定三秦”之战。
萧何的任务是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粮;总之,后勤与行政的双重任务都由他一个人承担下来。
“还定三秦”之战三个月即大获全胜。十月,汉王率军出关击楚。萧何将汉丞相府由汉中前移于关中栎阳(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除在此立汉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及处理各种庶务外,萧何还担任了教育、侍候汉王太子的特殊任务。前方战斗十分激烈,有两件至关重要的大事都是依赖萧何完成的,一是粮草等军需品的源源供给,二是新兵吏卒的源源输送。汉王数次全军溃散,皆赖萧何的双重保障才得以转危为安。此后,汉王刘邦遂将关中一切交萧何处置。
汉王三年(前204),汉王与项羽相持于京(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南)、索(邑名,在今荥阳)之间,数次派使者入关问丞相劳苦。鲍生对萧何说:“如今大王暴衣露盖,征战于外,不忘问君劳苦,盖有疑君之心。为君计之,莫若遣君子孙昆弟凡能扛动兵器者,全部送到前方;如此,汉王当更加信任丞相。”萧何依计而行,刘邦大喜,疑窦顿消。
汉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垓下一战,项羽败亡。二月,刘邦在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国号为“汉”。此后,西都洛阳。五月,罢兵归家,与民休息,并于洛阳南宫置酒高会,与群臣纵论取天下之道。高起、王陵二人从刘邦、项羽的个性论起,皆不得要领。刘邦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刘邦推许“三杰”,其中对萧何的功绩表述,最为准确而朴实。
汉高帝六年(前201)十二月,汉高祖刘邦首批封功臣十人为“彻侯”,萧何不在其中。次月,即六年正月,第二批封十七人为“彻侯”,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在酂县(在今湖北均县东南),共八千户。即便第二批封侯,诸功臣仍有不满。他们皆曰:“臣等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别。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战,不亲自战,功却居臣等以上,何也?”汉高祖刘邦道:“诸君知猎乎?”皆答曰:“知之。”又问:“知猎狗乎?”复答:“知之。”刘邦道:“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者,此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两三人;而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这么一说,诸功臣再不敢多言。
列侯受封已毕,进奏位次时,众人说:“平阳侯曹参身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列第一。”汉高祖刘邦已对诸臣议论萧何之功甚感不悦,这次虽然没有重新发难,但仍与他认为萧何位次第一的想法不合。默然中,关内侯鄂千秋进言道:“群臣之议皆误,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乃一时之事。皇上与楚相拒五载,失军亡众,逃身而遁者数次。每次兵散军败,萧何皆从关中遣军补亡,不诏而至,解救乏绝。汉与楚对垒于荥阳数年,军无现粮,皆赖萧何转漕关中,供给不乏。陛下虽数败于关东,萧何常保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乃万世大功。今虽无曹参等百战之功,又何缺于汉?汉得萧何不必求其全功,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于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汉高祖道:“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其带剑着履上殿,入朝不必趋行。汉高祖封萧何毕,又说:“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待鄂君之言乃得明。”于是在鄂千秋关内侯已有食邑的基础上又增至二千户,封其为“安平侯”。当日,又将萧何的父母兄弟共十余人,一一加封,皆有食邑。萧何封邑在八千户基础上再增二千户。至此,已是名符其实的“万户侯”了。封赠已毕,汉高祖刘邦仍忘不了调侃一句道:“增加这二千户,是偿还当年徭咸阳萧何多赠俸二之钱呀!”
汉高帝十年(前197)九月,代相陈豨自立“代王”,反代地,劫掠赵、代。汉高祖刘邦自将大军征讨之,淮阴侯韩信称病不从。不惟不从,韩还暗地派人与陈豨联系,欲乘刘邦远征、京中空虚之机,诈赦诸官徒奴,发兵袭吕后与太子,以与陈豨里应外合。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吕后欲召韩信问讯,恐其党羽难制,便与丞相萧何谋议。二人谋划,诈言高帝处传来捷报,称陈豨伏诛,让群臣上朝祝贺。萧何出面,欺骗韩信道:“即便生病,也应该扶病朝贺!”韩信不知是计,入朝。吕后命武士缚韩信,斩于长乐宫钟室。临刑,韩信叹曰:“吾不用蒯通之计,反为女子所骗,岂非天哉!”韩信死,夷其三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与萧何,谁也挣不脱历史宿命的相生相克。
前线,汉高祖闻萧何协助吕后已诛韩信,便派使者传旨封萧何为“相国”,增封五千户,且令从禁卫军中专拨五百人,由一都尉率领,作相国警卫。
闻萧何升官进爵,朝中诸臣皆入相府相贺,独有秦故东陵侯召平相吊。这召平,在秦亡之后沦为布衣,家贫,种瓜长安东陵,瓜美,世谓“东陵瓜”,即从召平开始。召平对萧何说:“君之祸,自此始也。”萧何大惊,问其所以,平曰:“皇上暴露于外,君相守职于内,无披矢石之难,而增封置卫,其因即在淮阴侯新反于内,上有疑君之心。置卫卫君,并非宠信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产佐军。”萧何从其计,刘邦大喜。
当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发兵反。汉高祖刘邦自将兵击之。行前,数次派人问萧何将作何表示。萧何道:“陛下率军出征,吾将为陛下抚慰百姓,安定人心,且尽出家财以佐军需,如平定陈豨之乱一样竭诚尽忠。”闻萧何言,门客某又警诫道:“君灭族不久矣!君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已深得百姓心,今十年矣。百姓皆附君,何必再孜孜于民望?皇上之所以数次相问,是畏君民望太高,倾动关中。今君何不多买田地,广掠财物以自污?君若如此,顿失民心,皇上将安心出征。”萧何从其计,刘邦复大喜。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十一月,刘邦平定英布之乱后返回长安。路上,即有百姓拦道投状,上告相国强行贱买民田民宅事,且事涉数千户之多。刘邦至京,萧何进见,刘邦笑道:“如今相国也夺利于民了!”说毕,复将百姓诉状全部交给萧何:“相国自向百姓谢罪吧!”
后来,萧何鉴于长安地狭人众,而上林苑中又多有弃置空地,便令百姓入苑种植,但在收割时要留下禾秆,以为禽兽之食。汉高祖刘邦闻奏,以为相国又在取媚于民,大怒,道:“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之地!”乃令廷尉拘捕萧何,械系于狱。后赦萧何出狱。
萧何年老,素恭谨,光着脚入朝谢罪。刘邦说:“相国免礼!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相比之下,吾不过为桀纣之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意系相国,欲令百姓知吾之过!”
四月,汉高祖刘邦崩。
五月,太子刘盈即皇帝位,是为汉孝惠皇帝,萧何仍为相国,事惠帝。
汉惠帝二年(前193)七月,萧何薨,谥为“文终侯”。萧何病重时,惠帝亲临视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为相?”萧何答道:“知臣莫如主。”惠帝问:“曹参如何?”萧何点头道:“帝得人矣。吾死不恨矣!”
萧何在世,买田宅必居穷僻之处,为家不治围墙。其遗言曰:“后世贤,则师法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摘自《徐州地方历史文化丛书·徐州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