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何谓医——中医治病救人与医院资本运作 
作者:[李源] 来源:[作者惠寄] 2015-08-15


    1916年沈阳奉天创办了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院长是近代著名中医张锡纯。中医有医院之名称,大约就是始于此时。之前我国的中医大夫们其行医模式基本都是以满足自身或自家生活所需,而以家庭或诊所、药店坐堂等形式出现。在学业上追求的是以“治病救人”为核心理念的,本行业理论的至高境界、技术的精益求精。从历史上来看,中医的发展就是这样以“治病救人”为最高原则,一般不涉及资本的运作和自身或自家生活所需以外的其他“利益最大化”诉求。

    被中医界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其高明医术我们不在赘述。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他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类似今天湖南省省长、省委书记的官职)。但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那个时代时代,做官的是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的。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呢。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疾病。他还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后来干脆辞官不做,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该书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以上简略的介绍来看,被中医界尊为医圣的张仲景本,他并不是为了更多的得到“利益” 或者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才给开始行医的。就利益或者说利益最大化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在我国一个太守(相当于现省委书记或省长),其“利益”肯定要比做医生大的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方面,也一定会比做为医生要方便的多。可为什么他选择辞官行医呢,这一问题留给各位读者去思考……?

    《本草纲目》的作者,明代的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早年曾尊父命专心“举子业”,参考近10年未中,决心弃儒学医。38岁时曾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43岁那一年他又被楚王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为乡民诊病、著述。其中的太医院判职务相当于现今北京301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这一职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北京301医院业务副院长。

    以我国国情和历史现实情况来看,如果从资本运作和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来分析,李时珍当时辞职回老家为乡民诊病、著述,绝对是得不尚失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毅然辞职呢?这一问题也留待各位读者思考……?

    薛己,字立斋,生于1487年,卒于1559年,享年72岁。明代的著名中医学家,他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治学极为刻苦,名著一时。正德元年(1506),也就是在他22岁那年补为太医院院士(相当于现在临床实习医生),正德九年(1515)28岁时提为御医(相当于现在的三甲医院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务人员),正德十四年(1519)也就是在他33岁时授南京太医院院判后又加封为院使(相当于现国家卫生部部长兼北京301 医院院长)。薛己在这个令人无限向往的名利之巅的职位上干了十一年。也就是在他44 岁那年,正在年富力强,后劲无限的时候,他却主动放弃名利,递交了辞职报告,要离开太医院,选择去做了一个老百姓、做一名普通医生!主动辞去了太医院院长的工作,甘愿做回一个普通的医者。

    他在辞呈上说:这是我想了很久事,在这个位置上,确实可以“方便”地做很多事情,但是,最大的“不方便”就我不能随意的给老百姓看病!太医院里不缺我一个领导,这个位置很多人都可以做好,但是,现在天下缺少一个叫做薛己的医生!缺少一个可以留给后世很多理论很经验的医生!!于是在嘉靖九年(薛己44岁那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相当于现在国家卫生部部长兼北京301医院院长)辞职归里。

    在薛己退休下来以后,,在为老百姓诊病之余,潜心医术,著书立说,传播中医学术。有一次苏州知府偶然到他家里去看望他,只见薛己蓬头垢面在那里捧着书(蓬头执卷),正在一边苦读、一边苦苦思索,这位知府形容“恍然如经生下帷之状”,他说这不跟正要准备高考的考生一样的用功吗!!然后,薛己看到当地的知府来了,于是这才赶紧进入里屋,整理衣冠,这位知府趁机观看、考察了薛己刚才看的医书,只见书上面薛己写的密密麻麻的批注,比那些准备高考的考生多得不下几倍呢(较之经生下帷者倍之矣)!

    这位知府就感慨的说:“先生苦心哉!”薛己的回答是:“医之道不明,世之患夭扎(指遭疫病而早死——编者注)者,将何所控诉为也!”这是原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啊,否则医学不能够昌明,那么那些被误治而死的人,他们是多么的冤啊,他们没地方去控诉啊!这就是为我们传承中医的前辈大师。

    以上这些例子都只不过是中医历史上千千万万个中医大夫中的几个。但他们一生的做为足以代表整个中医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治病救人。这就是他们为我们传承下来的中医。他们传下来的、传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治病救人的无私医术,名利、资本、利益最大化这里的绝对不会影响他们的行医理念,也绝对不会成为真正中医的追求。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协和医院,这最初是美国人在我国设立的,也是我国最早的医院之一。了解协和医院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我们国力衰弱,被八国联军战败后签订“庚子赔款”。后来美国人在1917年至1921年,用“庚子赔款”在北京建立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赔了人家的钱,人家不拿走,又用来给我们投资建医院,这是为什么呢……?当年,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罗斯福总统的一段话给出了答案:“哪一个国家能够成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将因此而在精神与商业两方面收获最大的回报。如果美国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国的留学流,并使其壮大,那么我们此时就能以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那就是以知识和精神操纵中国领袖”这就是他们为我们建立医院的目的和初衷。

    后来随着“医院”这一产物的发展,“医院”这一人类医疗卫生具体业务的执行机构基本上走的是“资本运作”之路,“治病救人” 的这一理念越来越偏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现象呢?

    比如:某人拥有大量的闲置资金,为了追求这些闲置资金的利益最大化,他投资了一家工厂,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他投资工厂的目的是什么呢?

    显然是为了他的闲置资金的利益最大化。

    投资了工厂就必然要生产产品,那么,他生产产品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显然还是为了追求资本的利益最大化。

    生产了产品,相应的一系列产品质量、产品包装、产品销售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所投资本的利益最大化。

    以此我们相对于“医院”来对比,可以看出,“资本”投资“医院”和其连带的“药厂”后,其最根本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治病救人”吗?

    答案就在读者的自己思索里……?

作者简介:

李源(原名:李有缘),河北宁晋县人,中医师,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常务委员;先后在相关报刊发表中医学术文章30余篇,编著、整理出版《草医堂临证传薪》《宋俊生临证得失录》《赵振兴临证医案实录与效方》等著作。


相关文章:
·【特别报道】阻击重症,中医药驻守“生命之门”记者探访望京、西苑、广安门医院一线
·林治波: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十五条建议
·应对变异,中医药才是永久的“疫苗”
·吕嘉戈:《执业医师法》将民间中医药师打入冷宫
·官媒首次披露:西医组死亡率是中医组10倍!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