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世间法是常有的经历。阿罗汉是断除了烦恼(kilesā)污染的,也会遭遇到世间法,虽然他们能以中舍心(eguanimity)接纳好的和坏的情况。所以《吉祥经》(Mangala Sutta)中佛陀说:
阿罗汉的心被世间八法侵扰而不动摇,对他来说没有焦虑或沮丧,连一点点的烦恼也没有,对他而言没有威胁。这的确是最高境界的吉祥。
佛陀说所有阿罗汉是清净无杂染的,但当他们仍在这个世界上,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世间法,直到涅盘为止。当人生的浮沉如此袭击他们时,在精神上却不受影响,因为他们有能力保持稳定的心:荣华时不大喜,逆境时不大悲;不止阿罗汉,阿那含也禁得起世间法的考验。
至于须陀洹和斯陀含(须陀洹,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斯陀含,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编者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自己感官的贪爱或焦虑与愤怒。这就是为什么富有的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要为失去年轻的女儿苏摩娜夫人(Sumana Davi)而哭泣;毘舍佉(Visākhā)失去一个年轻的孙女时也是如此。然而,他们认识佛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力抵御命运的冲击。
不说他们,即使是普通的人或凡夫(puthujjana),当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抵御冲击,如果他愿意思惟于佛法,除了思惟佛法之外,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护卫我们免于世间法的不利影响,况且佛法是我们都必须皈依的。当然,人们应该尝试所有最好的、实际可行的方法去迎战世间法的侵袭;如果这些都失败了,应该在佛法中寻求庇护。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世间法甚至佛法(即禅修),应该尽可能设法以其最好的平舍心,接受这挑战。人们应该以耐心和宽容,视其为当然的事,我们必须思考这明显事实:即世间法的示现,甚至如尊贵的佛陀和阿罗汉也必定要遭遇和接受,这些圣者以耐心和忍辱承担这攻击,我们必须跟随他们的脚步,培养这种态度是真正重要的。
作者简介:马哈希尊者(1904-1982),尊者12岁时出家,20岁时受具足戒。1929年应邀到唐渊伽寺教导佛法。1938年马哈尊者多回乡,住在马哈希寺。1938年首次教导内观禅修。1941年尊者通过当时政府新办的法师考试。1945年完成巨著《毘婆舍那禅修手册》。1949年应邀住持缅甸佛教摄益协会与教法禅修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