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何慧丽:走近阿米什 
作者:[何慧丽] 来源:[《有机慢生活》2013年第12期] 2014-01-04

 

    2013年秋季,我来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郡阿米什社区的一个家庭——亚伯家去体验生活。一般人的印象是,阿米什人几百年来固守传统农耕和手工艺生产方式,生活简朴,不使用电力、汽车等现代科技,与世隔绝。我怀着对这种另类于主流生活的向往,在与亚伯家相处一周的时间内,感受着并感慨着。今将之描述出来,以飨读者。

                       一、亚伯家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个温馨的8口之家。父亲亚伯,母亲赛娃,45岁;孩子6个,其中女儿4个,分别是凯特(18岁)、安娜(15岁)、赛玛(10岁)、玛丽(4岁),儿子2个,马林(12岁)和里迈(7岁),比每家平均7个孩子还少1个。 阿米什人没有计划生育,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神安排、赐予的,即使婴儿出生不久夭折了,也要在家庭成员簿中记着其生日和忌日。

    此外,家庭成员还包括一些可爱的动物,且各有其名。一匹高头大马,12岁,叫猛士,主要用于亚伯家人外出交通——敞篷马车,也会与亚伯兄弟家的马配在一起耕田用;两匹都已怀孕的矮种马,12岁的泰米和4岁的阳光,偶尔在全家外出坐无篷小马车时使用。一只4岁的山羊白雪,每天早晚两次挤奶供全家人和猫咪食用。一只4岁的小巴狗乔治,平时职责是看家护院、与玛丽玩耍。还有两只绵羊、一对猫及刚生下来的5个猫崽,也都有各自名字。

    与大部分阿米什人家里一样,亚伯家有一个性能良好的柴油机发电供家用。整个住房没有安装固定电灯、电线设备;照明用的是可以随时移动的手提节能灯,其电源是在柴油机上充好电的12瓦电池,一般持续可用3小时。 家里有三台可以移动的节能灯,一般是人走到哪儿,灯提举到哪儿。客厅或者饭厅的顶部有个铁钩用来挂节能灯。家里的洗衣机、冰箱以罐装煤气为动力,烧火做饭也是煤气。家里没有电视、电脑,至于手机,除亚伯因为制作和销售儿童娱乐器材要联络外界而拥有一部之外,其他人都没有。至于电话,不能装在房间里,只能安装在亚伯家门口旁边一个封闭的亭子里,家里人想打电话的,就到亭子里打。

    那么,在一个家庭成员很多、没有电、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产品的家庭里,其每日生活是怎样的?

    这种相对传统的生活,在高度现代化的美国社会里尤显稀贵。早上,6:30,母亲就开始做早饭了。孩子们也具有早睡早起的习惯而陆续起床。7:00左右,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边,父亲母亲坐在最正面的位置上,子女们从小到大依次坐好。父亲带着大家饭前祷告约半分钟之后开饭。早饭一般是燕麦粥拌干浆果、羊奶、牛奶等。中饭和晚饭一般有米饭、面包以及各种酱汁,比如西红柿酱、苹果酱、莓子酱,多种新鲜蔬菜色拉,大都由赛娃从菜园采摘制作而成;也会有一些鸡肉、牛肉和香肠等肉类。饭后,父亲再次带领大家祷告。接着,一天的工作开始了,该上学的上学,做家务的做家务,生计的生计。

    亚伯家现有三个适龄儿童上学,老三、老四和老五。孩子们上的是阿米什人在当地自建的学校,一般是上完8年级,即初中毕业14岁以上就不再接受教育了。学校里教孩子们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得着的德语、英语、数学以及一些本土知识,能应对将来的日常生活方式即可。中饭一般是早上在家里做好,孩子们带到学校去吃。下午3:00左右就回家。孩子们上学,或者是走路或者是踩单脚滑板车——斯考特。

    已初中毕业的老大和老二也各有分工。老大凯特因已过18岁,每周日晚上要参加阿米什人的青年唱诗班,每周两天要在兰开斯特郡一家本地旅游商店打工,其余时间,每两天一次洗衣服、与妈妈一起缝制全家人的衣物,等等。老二安娜则每周两天在一家老人院做义工,其余时间则协助妈妈做饭、早上晚上挤羊奶、喂养看护家畜等。 此外,家里还有一块菜园,大概半英亩左右,里面种有各种时令蔬菜,以及花生、大豆、玉米等五谷杂粮,采摘、施肥等各种农活则是亚伯夫妻与孩子们一起做。另有一块1英亩左右的草场,是羊、马等牲畜的活动空间。我每天早晨都去看安娜挤羊奶。挤羊奶的时候,7只猫在旁边,它们喝一部分羊奶,另一部分全家食用。

    亚伯负责家里的力气活,以及一个手工业作坊,主要是制作和出售各种家用儿童娱乐器材。亚伯家在通向城镇的大路边,他把一些娱乐设施样品陈列在路边,也帮助巧手太太写一个广告放在那儿——出售各种有机蔬菜和果酱。偶尔,在瓜果丰收的季节也摆个摊在门口,不需要专人看护,只需写出每种蔬菜瓜果的价钱,把一个装钱的玻璃瓶放在旁边即可。亚伯的家庭副业生意已做了10年,有相对固定的客户。这样他既保持了家庭团聚又可以赚得维持生活的现金收入。

    印象深刻的是,阿米什人的家庭教育是相当完善的和极其有效的,其中包括家庭亲情伦理、敬畏动植物生命、传承父辈信仰、崇尚朴素的生活方式、身心合一的劳动价值,等等。这些在现代社会里少有的宝贵品德、习惯和操守,亚伯们通过完整的家庭功能而实现了。亚伯一家的集体活动很多,习惯成自然。有每天饭前饭后的默祷,睡前或英文或德文的跪祷,还有每周全体成员穿着传统服装坐着马拉车走亲访友并参与多家庭的聚会礼拜。此外,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现代科技产品的诱惑,家庭成员就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家庭内部面对面的交流。比如,三个孩子下午3点放学回家,女的跟妈妈和姐姐学做衣服,在妈妈做饭的时候当帮手,或者去菜园里干活;男的跟父亲学手工或者木匠活计,学刷油漆,切割、制作各种小玩具,甚至还可以有自己的制作坊。秋天的玉米杆子和豆苗需要拔掉了,儿子就和父亲一起拎着砍刀上地干活。更多的闲暇时间里,我总能听到他们满心喜悦地相互感染着、唱着一首接一首的赞美诗。或者,总有人乐意去为马儿梳理鬃毛、逗弄花丛中躺卧着的懒猫、把小狗牵出来在草地上遛玩、打扫院子、一起协作制造玩具……孩子们显得心灵纯洁、精力充沛、仁义友爱。这是一个具有传帮带功能的家庭氛围熏陶出来的。

                    二、亚伯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生在世,都持有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亚伯家继承着阿米什人的信仰,即主耶稣。但是,阿米什人的信仰与一般基督徒不同,没有教堂、十字架等圣器,没有各种正规宗教仪式和神圣典礼,具有一定的“信行”特点:把信仰浸润在日常生活和生计中,奉为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日日践行之。我有幸近距离地感受到了。

    每天,当我有问题时,他们都会耐心解答。从一个普通的阿米什人那儿不经意得到的答案,常常令我惊诧、耐人寻味。
 
    问:现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社会,都有很多严重的问题发生,担心吗?

    父亲亚伯:只要按着十诫去做,就没有什么担心的事发生。十诫包括:信主耶稣,不要崇拜各种偶像,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等等。此外,我们谨记“八福”——虚心的人、哀恸的人、温柔的人、慕义的人、怜悯人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为义受逼迫的人,能做到这些,就是有福的人。这些随嘴说说是容易的,但是真正去做是困难的。只有做到才算真信,也才能避免那些担心的问题。当然,如果有不怕神以各种形式对之惩罚的人,可以不在乎。
 
    问:阿米什人为什么看重“谦虚”和“简朴”这两种品德?

    母亲赛娃:神告诉我们要谦卑和简朴,这是最重要的两个美德。

    因为一切自然而然的东西都是神赐予的,都要坦然接受和顺服,并不应有成见。我们较少接触高科技的东西,因为它增加了生活的复杂性,影响家庭团聚,减少邻里和社区内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和互助的机会,但这些则是人生幸福中最重要的事情。孩子上到初中毕业,所学知识对乡村生活足够了,花钱上高中、上大学学到的知识对维持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少用处,反而滋长了一些攀比心和虚荣心。我们不坐飞机、不开汽车,是因为这些快速的交通工具会扰乱我们的社区生活,助长人的欲望和妄想。我们不愿受外在控制而失去了亲情、平安等内在生活乐趣。我们以谦卑简朴为荣,以浮华虚荣为耻。
 
    问:你不喜欢穿漂亮衣服、戴好看的首饰吗?像现代女孩那样的。

    二女儿安娜:从祖辈、父辈那儿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道德心和良心,告诉我们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错误的东西不去看它想它做它,正确的东西则要学习,要跟从。我们相信,内在的东西,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友善,勤劳工作、节俭生活,满足日用所需,是美的、永恒的;外在的东西,如金钱、美貌、首饰、衣物,等等,都是短暂的,不值得看重的东西。

    如果像我这样的十多岁女孩,喜欢耳环、项链、纹身、戴手镯的话,那么,我的心就不安稳了,我将不会知足。兄弟们和父亲大都在平时习惯于身穿吊带长裤、头戴草帽;我们姐妹们和母亲习惯穿棕色、蓝色或者黑色的长裙,外出时则系上围巾戴上白帽。这都是妈妈和姐姐教我们做的,不用花很多钱买,穿上也很舒服合体。至于头发,是上帝给的,无论是黑的、灰的、金黄色或者白色,都是自然的。现在有人不以自然为美,将头发染烫,于是出现了赚钱的理发店,这就走入了邪路。父母也教导我们,不能喜欢拍照,因为容貌是上帝赐予的,是外在的,也是短暂的。看重外在忽视内在,是自夸自大的愚蠢行为。

 
    问:现在是现代社会、金钱社会、工业社会,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赚钱现象、传统农业耕作的前景?

    父亲:我们不反对科技本身,但是提防它对人的控制作用和负面影响。科学技术我们在合适或不得已的时候也使用。比如我因为要做生意,就得有传真机、手机与外界联络。我们有时候外出活动也要用小汽车。但这些只限于工作场合或使用上。家里不装电话、不通电网、不用空调、电视机等“世俗”电器,不使用拖拉机耕田。但是,会在不损害集体协助和幸福生活的前提下允许租用汽车、在商店里安装电话、在马车上安装电灯、做饭洗衣用煤气,等等。

    拥有钱、去赚钱不是一种罪行,但是让钱控制了你,支配了你,违背了神的信仰和理念,那就是一种罪过了。我妻子老是担心害怕,假如银行的电脑由于没有电或者其他原因关闭了,不再能打开了,银行将不再出钱的时候,人们是否只能去偷和抢生活用品了?但是我们希望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

    我们有自己的住房,有菜地种新鲜瓜菜;一些耕地作了草场。我开了一家手工业作坊,为的是在家里传承木制手工技术而且有一份赚钱的工作。但我的其他亲戚有大块土地用以耕作。兰开斯特郡里有粮食和酱汁加工业,旅游业和有机食品现在很赚钱,所以,农耕作为传统,也是可以获得利润的。

    自从祖先于18世纪移居到宾州乡村三百年来,我们的生计就一直围着农业打转,因而适应了乡村生活,形成了我们的宗教观。刚出生的马驹,肥沃的土地,成熟的庄稼,甚至一些打雷下雨等天象都是神圣权威的见证。我们与神的交流就在日常与自然的接触中。农业耕作不只是一个工作和职业,它是祖先代代传承下来的、受神惠顾和保护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知道,“当你与农耕以及一些相关产业脱离的时候,就是与自然、与主的神灵相脱离的时候”。现在我们的年轻人也可能会受到外界的诱惑。孩子在儿童阶段接受我们的家庭教育、信仰和乡村社会实践,年满18岁以后可以在几年内选择非阿米什人生活方式。即使有这样的选择机会,也只有五分之一的年轻人会选择离开社区闯荡世界。而且,在外闯荡的年轻人日后大多数都又回到原社区接受阿米什生活方式。 
 
    亚伯家的客厅、卧室、厕所的墙上都有一些名言警句,其主题大都是关于亲情、爱、幸福等祝福的。比如――

    亲人聚在一起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忠诚、友善和信任是家里人的品德。让爱成为你最伟大的目标。时间不是被年月日衡量的,而是被你的真诚行动、你的欢乐心情和幸福所衡量的。
 
                   三、太婆祝寿奇遇记——坐马车听唱诗

一天傍晚,凯特在给马上鞍备车,说一家人要去太婆家为她祝寿。她还将一个青年唱诗班带去。我很兴奋,因为要坐马车了,要去参与他们的活动了。
 
    凯特的太婆,也就是她母亲的外婆,今天90周岁生日。太婆这辈子生有11个孩子,其中3男8女;外婆也生有11个孩子,其中7男4女;到了母亲这儿,6个孩子,2男4女。现在,太婆已经有近200个重孙子、70个孙子了。

    黄昏时,除了凯特要召集年轻人、亚伯要与其他男性亲戚一起来之外,全家人加上我有7个人挤坐在两排座的敞篷马车上。马车是若干年前花9000美元买的,也有装电池照明用的装置。母亲和安娜都会驾车。猛士真是老马识途、训练有素。在女主人驾驭下,它一出门,先左顾右盼看路上是否有行人车辆,感到安全后,只见女主人将左边缰绳一拉,马便明白要去哪儿了,沿着道路右侧,一路小跑起来。铁轮在路上发出“咯咯”的声音,4个轮子的“咯咯”声与四个马蹄间的“哒哒”声交错合和着前进,旁边不时有轰鸣着的汽车奔驰而过。但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面对身旁不断奔驰而过的“铁箱子”,马儿一点也不惊慌失措,它竖起耳朵,睁大眼睛,灵敏地辨别周围的路况以及从主人那儿发来的声音指令和动作指令,迈开四蹄飞奔一路。人都说马色盲,辨不清红绿灯,但是不要紧,可以由驾车者的指令以及马对周围路况的综合觉察来补充。一路上,红绿灯、转弯、避让等都应付自如。即使在路况极其复杂的情况下,马儿也显得镇定若常。从车里向外看,有不少汽车主人为了给我们拍照而摇下车窗,伸出照相机,正如刚来时坐在汽车上的我们。马极其忠实,纵然跑得一身大汗,也不减速。当然,它也清楚,整个路程就是几英里而已。熟悉的亲人,熟悉的路,不是这个亲戚家,就是那个朋友家,或者就是去镇上,对于这些,一位猛士,12岁的老马,家里的一个老成员,再清楚不过了。

    大约半个小时7英里的路程之后,我还沉浸在坐马车的奇妙的感觉之中,一家人已到了太婆家。太婆很神奇,90岁了,会按摩、懂养生,头发大部分还是黑的,也耳不聋眼不花,显得很精神。凯特的母亲、外婆以及其他女眷10余人都来了,大家先做了些简单的饭菜吃过之后,用一些桌板拼成一个可以围坐20余人的长桌。不久,太婆的诸多男眷10余人也来了;凯特所在的阿米什人唱诗班20人(由10位少男和10位少女组成)也到了。 

    先对这个唱诗班进行简单介绍。任何一位阿米什人从小就可以唱很多赞美诗,阿米什年轻人的唱诗班,一般由18岁之上20岁左右的成年人组成。这个唱诗班是兰开斯托郡范围之内的阿米什年轻人的自发组织,凯特的一个舅母是他们的义务辅导员,成员有50余人。唱诗班活动主要是在每周日晚上,轮流在团队成员的家里或者亲戚家里唱赞美诗。阿米什人认为,一个好的榜样是最有力的启示或布道。希望有一些条件和机会以传帮带的方式鼓励年轻人,使他们在慈善、忠诚、纯洁等方面培养美德。年轻人参与这样的活动,一来培养对社区信仰的理解和忠诚;二来以此方式参与阿米什人的祝寿等活动,也是年轻人尊敬老年人的见证;三来作为自组织,年轻人在其中满足社交、恋爱、社会化等功能。

    年轻人围坐在长桌边一整圈,家长们和亲属们则坐在后面的沙发上、小凳子上,人手一册赞美诗。在这样一个男女老少约50人的聚会场合里,大家全都手捧着书用心地唱着,年幼的则躺在父母怀里静静地感受着。阿米什男孩显得高大俊朗,女孩显得虔诚纯善。这里,除了挂在头顶的移动节能灯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声光电滋扰,没有照相机,没有伴音用的琴弦,没有录放机的电子声乐。每一首歌,都是由其中一个女孩吹哨定好音,大家就一起跟着唱起来。每一首歌唱完了,就会随机地有人说第几页的哪一首,大家都会翻到那一页,然后定调,齐齐地清唱起来。纯美的合唱在整个大厅里到处回荡,时而雄壮高亢如万马奔腾,时而清脆嘹亮似百鸟啼鸣,时而纯真亲切若拨动心弦,时而婉转悠扬伴低沉和声。大家以唱歌见证信仰、抒发感情、寄托祝福。他们从晚上8:00开始唱,一直唱到9:30,共唱了18首歌。最后,亲眷们端上一盘盘的小吃和点心,大家边食用边交流。 

    到晚上10:30左右,我们才坐马车回家。夜里的乡村路上,汽车很少驶过,天空的月光格外皎洁,星星也亮晶晶地闪烁着。高大的猛士,担负着全家人回家的使命,一路“哒哒”地小跑着。两个小孩子在父母怀里睡着了,父母和老大老二不断地唱着一首首歌儿,孩子随着歌声的高低起伏而在睡梦中合和着。女主人不断对奔跑着的猛士感恩地说:好儿子,好样的!好儿子,好样的!马儿听到了,跑得更欢了……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已。

                           四、小结

    感谢巴郡中华圣经教会凌云等朋友的帮助,使我顺利进入亚伯家体验生活。在这一周里,感慨良多。

    不进入美国基层,不知道美国还有现代性之外的另一面。这个16世纪早期宗教改革形成的瑞士再洗礼教派后裔,18世纪艰难移民到此繁衍生息的阿米什人,在美国现代社会的洪流中不卑不亢地保持着祖先流传下来的农耕美德和族群智慧,犹如在川流不息的汽车旁边仍平稳地踩着欢快步伐载着主人的马拉车一般。阿米什人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恪守自己的信仰:他们还在使用马骡耕地、马拉车做交通工具;为了保持家庭生活与土地、与邻里生活的亲密性和完整性,他们刻意与现代化工具——电灯泡、手机、电话、电视等电力和电器保持距离;尽量夫妻子女以本地工农互补的方式生活而不外出打工分离;每天节俭朴素地享用自家以动植物偱环利用而有灵性的健康食品;深信金钱和科技不是罪恶但被金钱和科技所控制是罪恶的道理……我享受着他们内心的幸福、忠实和喜乐,以及因为“信行”合一、手脑并用而拥有的健康身心、美满家庭与幸福生活。而如果不是从中国农民中养成的对土地、农业、动物的朴素感情以及自性具有的素面本色,我也很难打破他们的戒心,进入他们的家庭一起做包子、吃饺子,一起祷告,一起在菜园里干活,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朋友。我也大概只能像别的游客那样到旅游景点看一看,买买纪念品和阿米什人的有机农产品;或者,站在路边,侥幸看到有马车跑过赶紧拍几张照而已。在我走之前,亚伯家允许我随意拍几张照,不可太多。最后父母也同意我与孩子们合张影,但他们绝对不参与。我感恩于他们对我的宽容和妥协。

    同时,我又一直在想:我们中华民族虽然不是宗教国家,但是也有一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是,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从某种程度上否定了老祖宗的智慧,视之为落后的东西,断了乡村之根些迷失了……如今,我们想钱花钱太多,人情乐趣太少;抱怨牢骚太多,真爱宽容太少; 妄想见闻太多,踏实真诚太少;电脑、手机、电视太多,亲情、交流和信任太少……当我听到亚伯说“如果你们的农民只是为了赚钱而种地,不是为了从祖先传承下来的神圣使命而种地,或者你们抛弃传统,这是最坏的事情”时,我似乎有种想哭的感觉。当我由于在阿米什人家里受他们的影响而整整一周自觉地不开电脑、不开手机、按时作息、耕读随心的时候,我吃得香,睡得好,颈椎也不酸疼了,精神也好了,心眼也明亮了很多……我有种返朴归真的感觉。在回巴尔的摩的一个月里,我收到安娜代表全家亲手写的两封信,信上的字体以及画的花儿,令我倍感亲切和珍贵。

    我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执着于中国乡村建设的知识分子,不能随便地将阿米什人的经验给予放大和做比较,因为具体社会环境不一样,历史传统和信仰特征也不一样,人口、土地压力以及生活资源状况也不一样,他们也面临着自身的一些问题。但是,在现代化大潮之中如何保持一个本土社区共同体的安定感和幸福感,并且为解决我们已经面临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做出必须的探索,这是共同的使命。


相关文章:
·何慧丽:“后现代”小城克莱蒙
·何慧丽:走近阿米什
·何慧丽 宗世法:从西方社会科学到中国社会科学的反思
·何慧丽:岳飞、岳寨与新乡村建设运动
·何慧丽等:发现乡土性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