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和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创建了“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现代医学发展,将人群的“未病”状态进一步分为三种:(1)健康无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2)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3)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但由于整体免疫力仍强大或由于其他应急,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或病人还没有觉察到病变的状态。
健康云服务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展开个性、定制、全面、精准、增值的健康度诊断、物联网监控和网络管理,提供全人全程和全家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和优惠服务。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建立全家三代图文电子健康病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物联网络监控,追求医学的最高目标和健康未病态的把控;二是潜病施治,防微杜渐:在疾病尚无明显症状和发展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治病与根本,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我们建立健康体检数据动态分析,对体重、血压等进行监控,提出欲病未病态的应对原则;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恶化传变。这是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对此,健康云服务建立医视通实名健康社区,从高端健康管理起步,通过信息化手机医院的普及推广,提供看病看健康和治未病的新型服务平台。
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元代朱丹溪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提出了预防与养生的重要性。2003年SARS来袭,中医发挥重要防治作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研究和实践,推动了“治未病”健康基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和“治未病”工程,提出了中医特色的防保服务体系。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治未病”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
健康云服务基于新时代健康医学,强调健康时代的医学需要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从以局部疾病为中心向以全人全程和全家全方位云服务为中心发展。
健康云服务得到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等单位强大的信息化和现代服务学的支持和帮助,中华健康云服务联盟于2012年4月20日在郑州、2013年4月19日在杭州召开两次健康云服务年度论坛,整合各地各界力量,提出了“医视通健康云服务架构图”,成立了“浙江大学智慧医疗管理研究所”,创新开展东方健康麦肯锡、MBA家康慧超级健康云服务,以努力实现医学、信息学高科技和中医治未病的共融发展。
(作者系中华健康云服务联盟总干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