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主义研究
林 昙:我国金融改革中的失误与严重后果 
作者:[林 昙] 来源:[网友推荐] 2005-08-03

一、我国银行业的一般状况

改革受到国内外的欢迎并已经发展了20余年,但并不是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正确的,失误最大的就是货币金融改革的银行系统独立及一系列操作。无论官员、政府、政党如何不情愿,我们都必须正视这个严峻现实。

现代银行制度在中国发生、建立是二十世纪的事,我们的银行从一开始就是模仿西方银行体系,因此,在银行业的运作模式上我们是西方的附庸。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无法认识中国的银行及银行业。也就不知道怎么改革和建立什么样的银行业。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银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体系的一部分,发挥着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管理资金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 法定纸币:中国的人民币是不与金银挂钩、也不与外汇挂钩的独立纸币系统;
2、 货币量:货币总量根据实际经济需求调整;
3、 金融服务:银行主要服从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法定纸币问题是个法律性的经济地位,无须过多探讨。但从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看,新中国建立的货币体系是十分先进的,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证明中国的法定纸币在世界上具有先行者的远见、卓识。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中国的货币供给量不存在从贵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过度问题。

从货币供给量而言,中国的货币供给问题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到60年代产生了“1:8”公式,既8元零售商品供给1元人民币。按这一模式,货币量从1952年的27﹒5亿一直持续到现在,2001年底为1﹒6万亿。而当年的国民收入约9﹒6万亿。全部货币总量M2为158301.9亿,不足16万亿。这种货币供给模式的计算基础是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同时土地、原材料、人力成本、大宗社会产品不以货币为配置手段,而是以权力调拨为配置手段。

从金融服务而言,银行主要是国家企业提供现金流动。(这个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土地、厂房、人力确是靠调拨配置的,而不是靠货币配置)。
因此,新中国的银行业体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西方银行没有太大关系了,摆脱了理论和操作的附属地位。

二、改革所必须面对的货币需求

改革初期,中国并没有把市场经济作为主要目标,但发展到后来中国的改革全面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此相伴随的是货币紧张持续显现。

最初的货币紧张出现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上,诸如美圆、英镑、马克等外汇毕竟不是中国的人民币可以受中国随意印制,必须通过国际贸易交换才能够获得。相对于改革初的国家外贸实力而言,外汇是十分短缺的。引进外资是十分需要的,为的是购买国外的先进生产设备。形成了资金短缺、资本不足的话语权。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全面铺开、生产设备大部分是国内的制造,土地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全部产品完全进入了货币配置的领域,权力调拨基本终止。这就产生了大量的货币需求。需求增大的程度在产品方面,首先是全部产品都要货币化,也就是说原来的1/8都要变成100%。无论是产品处于零售领域还是在库存中都需要货币的占用。其次的占用是土地、材料、机器、人力等占用。

因此,中国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首先的变化是货币总量的需求变化。

另外一个变化是在计划体制中,企业的土地、资源、人力、设备的获得在国家范畴内是通过调拨获得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生产要素的获得必须通过货币的方式获得,似乎把这些要素作价化给企业,企业就可以公平地进入市场。都事实并非如此,这些企业的设备维持、技术开发、人力维护都需要货币化,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是依赖国家的未来调拨。在市场条件下这些货币来自于企业的过去产品货币收入。如果不对这些过去收入货币化,那么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资金将无从获得。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按现值清盘!

因此,中国市场经济的与计划经济相比,第二个变化就是对企业过去产品收入货币化归还。

但是,非常遗憾地是,中国的银行、金融改革没有采取这些必要的措施,而是简单地、直接地采取了对企业的“断奶”操作,同时银行系统独立。导致了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

三、错误改革操作引发的严重后果

1、大规模企业破产:

从企业角度而言,一个从50年代建立起来的老企业,它的产品都被国家以调拨的方式拨走,在从50年到2000年的50年时间里,企业的生产收入是没有的。这样一来,企业就没有任何收入来更新换代自己的产品、技术、人力开发。

在计划条件下是靠调拨来完成这些任务。当调拨停止时,企业的老化设备、技术开发、产品更新、人力开发就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这意味着什么呢?企业只能清盘破产。
改革后期,企业的大规模破产兼并并不是国有企业有任何经营问题,而是过去的分配机制导致了企业的破产,换句话说,是我们的决策必然地把企业送入了破产的陷阱中。

但是这个破产被安上了效率低下、产权制度不先进、企业管理制度不先进的借口。并在这个借口上搞现代产权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的改革。实际上这个罪名是不存在的:

A、过去的企业都是党领导建设的,并且集中了过去中国的产业、技术精英,工人的面貌也是极其先进的,这样的企业被污蔑成效率低下、不和理,那么污蔑的是谁?

B、在50年的新中国建设中中国的产品是日渐丰富的,使中国基本完成了产业自立,年均6%的经济增长是哪里来得呢?

随着企业破产,大规模的下岗、失业所引发的问题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演变成了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而按照新的、现代产权制度改组、建立新企业无非是外资收购、私资收购,这个操作必然是把国企折价出售,因此,国有资产流失是必然的。在任何人眼里都是大踏步地走上私人资本主义道路。

而能够出得起资本的个人必然不是过去为国家奉献的老工人、老干部。这意味着什么呢?


2、新国企难以建立:

尽管改革发生了诸多偏差,但毕竟国家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发挥国家整体的力量提升国家的产业能力,从而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生活壮况。但是银行的独立使国家失去了支配货币的能力。

银行业改革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建立现代银行制度”。这个制度在先验上就不是中国的银行制度,因为如果本身就是中国的银行制度,那么银行业就不须改革。其次是所谓的现代银行制度无论是欧洲模式还是美国模式,它的基础和运作都是私有银行制度。因此,中国银行业改革所要建立的现代银行制度无非是私人资本主义制度。

这就使我们发现,所谓的银行改革不外是否定新中国所建立的银行国有制度。以漂亮的口号和外衣在等待恢复私有银行制度。而一旦失去了银行业,中国必将大踏步地迈入私有制的时代。

既然国家不能动用货币去建立新的国企,那么只能动用税收财政进行投资,这样一来,转移支付的财政功能就会被侵占,从而使工资发放成为严重的问题。同时转移支付是一种消费,把转移支付转变成投资等于是把消费转变成投资。这对于一个消费严重不足、投资过剩的国家经济是个严重的灾难后果。

由于国家无法动用货币,那么国家就难以建立起新国企,那么国家急需的产业就只能依赖民间企业,这必然导致对部分民间企业的扶持。必然把国家可控的土地、原料资源投入这些企业。加之兼并等因素,必然严重地加重了国有资源的流失。使社会歧变更加严重!


三、新计划经济的提出和远景:

中国有三大科技计划主体,即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和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但这些计划的实施十分难堪,20年时间造不出自己的汽车、20年时间造不出自己的芯片(国际芯片已经进入64位,90纳米工艺)、20年时间造不出自己的客机。这个发展过程是十分可怕的。

三年时间,中国七大科技园每个才投入1亿元人民币,而造一条生产线就是23亿美金。

因此,国家、政党必须痛切反省自己的改革,不要为改革的虚名断送了自己的祖国,必须开始新计划经济:

1、
立即收归银行管理权:取消银行业的独立地位,为经济发展实施货币配套;建立完善的宏观经济体系。

2、 建立完善的国有经济管理框架:理顺工作权、经营权、所有权;

3、
国有企业合理进退:在把一部分企业转归民营的同时,组建新的国有企业,提高国家产业进步的能力;

4、
建立完善的市场:放弃不切实际的市场换技术的幻想,把市场经济定位于民用的微观经济,建立完善的开放和准入制度,彻底避免市场的殖民地化。

5、
提高战略经济能力:军事训练、军备建设、高科技开发不能短促突击,必须建立完善的长效发展机制。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进了误区,必须高度警醒!


相关文章:
·余云辉:警惕某些人将改革至高无上化、宗教化
·贾根良: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的反思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余云辉:“币权”必须服务于政权与军权——关于动用“币权”解决当前经济金融问题的建议
·余云辉:关于改革货币发行制度的建言
·余云辉:必须落实党对金融的绝对领导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