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净慧法师:宗下和教下 
作者:[净慧法师] 来源:[] 2012-12-19


编者按:这是净慧法师1999年1月在柏林禅寺冬季禅七上的开示。

                      上

    各位善知识,这几天天天给大家讲,实际上就是打闲岔,也讲不出什么东西来,讲的也都是古人的一些闲言碎语,自己一点体会都没有。所以,大家要想知道如何修行,还是根据祖师的开示和经教去做。今天我想跟各位谈一下宗下与教下的关系。

    所谓宗下就是指禅宗、禅宗门下;教下就是指天台、贤首、唯识这些以佛的言教为主的宗派。它们之间各有什么不同的主张呢?在十分钟或八分钟之内,要把这一点讲清楚,是不可能的,应该说这是我们一辈子要努力的事情。前些日子讲的有关赵州禅、临济禅等内容,属于宗门,四禅八定和数息观等等,属于教下。古人讲,教是佛言,禅是佛心,律是佛行。禅、教、律是佛清净三业之大用体现。

    佛法传到中国来,最早传的是佛的言教。以佛的言教作为传播佛法的一种方便,时间久了以后,人们产生了执着,多在言教上去用心思,而对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则注意得不够。在言教方面,势必会有种种名相,种种分析,执着于它,对修行来说是不利的。禅宗就是要打破人们对名相的执着,把概念的东西一扫而光,避免名相的分析,专在心地上用功夫。禅宗重新把教下所忽视的心地法门重视起来,弘扬开来,所以叫“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讲“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我们抛开一切名相,单刀直入地去亲自实证。禅宗最重视的是实践。这跟教下重名相分析是不同的。

    我们大家都读过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它里面把教下说成是入海数沙。海里面的沙子多得数不清,入海数沙是一种枉费心机的事情。但是禅宗并不是说完全否定经教,它只是说,不要在经教上产生执着,对祖师的开示也同样不应该执着。所以,临济祖师说,他的法门就是要教导人们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不受人惑,自然包括所有的言教在内。不受人惑就要发挥自己的主体精神,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禅宗有时候也用言教来开示学人,像《六祖坛经》上面,往往也引用一些经论,信手拈来,为他所用,作为他说法的一个注脚和印证。

    禅宗对于经教的理解是以修证为基础的,并不拘泥于文字。比如,有一位禅师读《楞严经》,其中有这样两句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这位禅师不按传统的句读方法去读,而是破开来读,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经他这么破句一读,不但他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别的人也对《楞严经》这两句话有一个全新的理解。禅宗在应用经教的时候,往往是把它拿来为我所用。其实,经教的本意也是如此。禅宗的这种对待经典的态度,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往往不是很理解的。比如说,有人问,三藏十二部是什么,禅宗的祖师回答说:揩脓疮的纸。对于这些回答,我们不要从表面上去理解,其目的是为了要我们破除对语言文字的执着心,并不是否认经教的作用。

                                    (1999年1月17日)

                        下

    禅宗就是要扫除我们的情见执著。因为有一分情见执著,你就别想在生死分上获得自由。这里的情见执着包括佛见、法见、众生见、烦恼见。在涅盘的境界上,是一法不立、究竟最圆满的, 没有任何对立面。有对立面,就没有自在可言。有对立面,就在生死中。一位禅师说过,我们修行的究竟目的就是为了破除生死根本,如果我们还有希求涅盘的心,那也是妄想,也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不要有希求心。

    宗门和教下在对待佛言祖语方面虽然态度不同,但二者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态度的不同只表明它们为达到这一共同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这就是所谓渐修与顿证的问题。禅宗接引上上根人, 主张顿超直入。教下接引普通大众,循序渐进,提倡渐修渐证。二者有一个快慢的不同。顿修顿证好比坐飞机到上海,花两三个钟头就到了,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就是这个意思。禅宗讲,只要把一切执著破除干净了,立地就可以成佛,立地就可以见与佛齐。教下则好比坐火车, 到上海要经过十多个站,每个站都要停一下,次第而来。

    当今时代,佛教要发展不可没有禅,亦不可没有教。禅是中国佛教的优势和精神所在,教是整个佛法的基础所在。没有禅宗,中国佛教的精神就没有了;没有教,广大的中下根众生就无法接引。 宗与教两者不可偏废。何况今天,具有宗眼的人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修行既要把宗下的见地弄明白,也要根据教下所指示的次第去修行。这样才不至于出偏差。所以我主张,既要重视佛祖的言教,也要重视中国佛教所独有的心地法门。忘记了这个心地法门,中国佛教就成了一个没有主人的奴才而已。在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国家, 研究教下思想的佛教学者很多。但是在禅宗这一领域,相对说来,从事研究的人却少得多。因为一般人下不了这个功夫,他们做不到象老和尚一样无挂无碍,昼参夜参。他们没有这个条件,也下不了这个苦心。作为中国人,我们有条件而且也应当继承禅宗的精神。

    说到禅宗,社会上也有不少的学者在研究。一位大学教授讲,我们学禅,不是要学几句口头禅,而是要学习禅宗的精神。我们可以不信佛,但是我们不可以没有禅宗的精神。还有一位学者讲,现代社会是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之下。二元就是心与物、事与理、生与死,等等,他说,这些二元的东西,不能够安顿人们的身心性命,只有用禅来统一这种二元对立的精神状态,人类的生命才能够得到安顿。太虚法师曾经指出,“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他曾以此为题,做过一次讲演。后人把他的讲演记录成了一本书,叫做《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在大家的心目中,太虚大师主要是一个教下的人, 是一位弘扬佛教文化、创办僧伽教育、主张佛教革新的大师。实际上,他同时也是一位宗下功夫很深的高僧。

    现在,我们拥有禅宗这个无价的珍宝,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可惜,它暂时还被埋没在垃圾之中。这些垃圾是什么呢? 就是种种错误的偏见、种种执著、种种和禅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做法。只有把这些垃圾处理干净了,珍宝才会显露出来。一旦我们把这些珍宝发掘出来了,变成了自己的精神财富,那时我们才变得真正的富有。到那个时候,不仅世界佛教要对中国佛教刮目相看,甚至全人类的文化都要对中国佛教刮目相看。现在我们正在做清除垃圾的工作。各位好好珍重!

                           (1999年1月18日)


相关文章:
·净慧法师证道偈(视频)
·净慧法师:宗下和教下
·《尉缭子·兵教下第二十二》白话译文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