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参考
江苏著名中医朱良春教授:经典是基础 师承是关键 
作者:[朱良春] 来源:[] 2009-03-12

下面,谈第一部分:经典是基础。我们的先贤曾说,“志不坚,智不达”,就是志气不坚定,则智不达。学习呀一定要很坚定很刻苦的去追求去探索。你如果志不坚呢,不坚定,不能下功夫,那么你的智不达,也就是你的智慧啊,你的才能啊就不可能达到高的要求,对我们的学习呀要刻苦,要勤奋。从古到今,没有一个成功的医家不熟读经典的。所以,我们要在经典中下功夫,打好基础,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上工,成为大医。经典包括《内经》、《伤寒杂病论》,我强调的是这两本书一定要下苦功夫。经过了刻苦的钻研,下了一番苦功夫,才能打好基础,学习读书要用心。心呀,我们中医说的心有两个,一个是血肉之心,主血脉,一个是神明之心,指大脑主神明,因为心主神明可以帮助你解决辨证论治,很多药物的使用。由于哪些药物是补脑的,哪些药是治神经的,还搞不清楚,但中医传承下来的补心脾的,补心阴的,通心窍的,心主神明在病理上临床上,就能帮助你去用药。那么这里提到的心啊,用心理解就是用脑去好好的悟,心悟就是在脑中的融会贯通,不是会背几句经文,必须要好好的思考,用心去体悟才能有所收获。

近代学者梁漱溟说:中医学是什么,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早熟品,就是未来人类的文明啊。我们所学的已经出现在2000多年前,老前辈说过的许多内容,我们到现在也只是了解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不是大部分。梁先生是一个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他对中医药的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他不是医生,他说的,中医药理论的内涵的东西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早熟品。2000多年前,先辈们已撰写了很多经典之作,直到现在还在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指导我们的科研。当代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也说:“21世纪医学的主宰者是中医中药”。作为一个科学家对中医中药非常关心,认为中医中药要成为未来医学的主宰者。钱学森院士有很多的超群的智慧理解——“中医经典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在1958年,江苏省卫生厅张克威厅长到我们医院来检查工作,我当时在当院长,向他汇报了一些我们实践当中的体会。他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他用两句话概括:“伟大的真理,科学的预见”。中医很多东西是真理,而且很伟大啊。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说了这么高深的理论,而且是科学的理论,很多东西拿到现在都是很先进的。这是对中医药的很高评价啊。古人还说过,“智莫大于心悟”,一个人要增长你的才华,发挥你的潜能,就要用心,刻苦钻研,去思考,去探索,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中医经典当中有无数的宝藏,有很多是前人几千年实践的、总结的东西。现在对前贤著作的继承还是不够的,或者说是继承前人的东西,要加以一定的发挥,一定的创新,也是不够的。我从医近七十年了,但是很惭愧,虽然在医学道路上走过了74年,但我自己所知道的还是很少,可以说是沧海之一粟!还有很多好的东西,我们没有去发掘,而是被尘封,这是非常可惜的……

通过学习经典,能够对我们现代的临床有很多启发。2003年的非典,到现在沸沸扬扬的禽流感,这些都是突然出现的病,但必然会有能根治这个病的药,要我们去找,去筛选,去发现,必然会取得很好的一个药。《内经·灵枢》里曾经就讲过一句话:“其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就是,你遇到一个病症时,这个病没能治得好,是你没掌握治疗这个病的技术,没掌握治病的方法,没掌握治病的要领,因此你就不能把这病治好。这是《内经》里讲的,“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那么就提示我们要去探索,要去继承,要去创新。所以,我经常对一些疑难杂症是这样认识的:我认为世界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如果治不好,那主要是你不知道这个病的来龙去脉,不知道这个病的有效药物的存在!所谓疑难病,“辨证之疑”,辨证的时候,是寒还是热,在营还是在气?“论治之难”,论治就难了,就难下手了。我认为,如果你基础打好了,你必然可以“辨疑不惑,治难不乱”,那么你就可以化疑难病为可治之症。要达到这个水平,就必须要下功夫,下苦功夫去探索,特别是在经典方面。

这里我提一位中医博士,他也到这里来讲过课,他是刘力红教授,很值得大家学习。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他写了一本《思考中医》的书,主要就是研究《伤寒论》的,因为他主要做的就是《伤寒论》的硕士和博士这个方面的工作,我认为这本书值得大家读一读。他是当代学习经典,深入领悟,颇有作为,创新发扬的一个楷模。他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事例,我认为是破千古之迷题,发前人之未发。例如,“肺主治节”,“肝为罢极之本”。这些方面啊,他都有深入见解。这些例证,符合实际,把前人一些怀疑的东西解释清楚,这就是他学习经典之后的一些创新。

他认为学习中医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学习经典,第二个是师承名医,他对中医的热爱,刻苦地求索,有一种“人不知而愠”的心态。这是孔子说的,无论读经典或是搞临床,有了成就,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要有这种心态,才能消除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才能安下心来。

他跟随的李阳波老师,是很了不起的,他没有读过学校,没有在专科医药大学读过,他是自学的,自学成才。他在望诊、脉诊方面有独到的一种体会。我们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工具多了,过去,我们看病就是望,闻,问,切,现在呢,动不动就是一堆西医生化检查,要不就是光学方面的一些检查,B超啊,CT啊,核磁共振啊,这些方面的检查,来帮助我们认识一些病。而前人呢,我们的前辈,就是靠四诊,望,闻,问,切。望诊呢,“望而知之谓之神”,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呢,我们望诊的水平慢慢减退了,慢慢地退化了。我们不要忘了,肺脏有什么问题,透视去;肝脏有什么问题,B超去。还不行,就CT啊,核磁共振啊,不懂,只管检查。李阳波先生很了不起。有一次他同一个朋友在一起。有一个人从他面前过,他同朋友说:“这个人啊,半年之后得肝癌”。前面这个人偏偏听见了,听见了当然对他很有意见。你这个人对我的精神造成影响,当时有好几个领导都被李先生看过病,说:“李先生医德很好,他不会乱说,既然说了,你是不是检查检查?”他说:“我身体很好,酒也能喝,什么东西拿来也能吃”。年轻的朋友们就想可能是他没事。结果半年之后,果然他得了肝癌。这样回过头来证明了他的望诊,从后面看人走路的样子,他就知道半年后人家得肝癌了。这个不是瞎编的,所以望而知之谓之神啊。我们现在望诊的水平啊太差了!

前人一切脉就知道这个病的过去、未来。现在,切脉没有功底,完全靠问诊。再进一步就靠各种检查,这当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医特色的这种诊断,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才是一个好中医。刘力红博士几年前,写了《思考中医》以外,又写了一本《运气学导论》,大题目是“开启中医之门”。我们现在学的人很少,教材里对运气学说也是稍微提一下就过去了,事实上运气学说非常重要,非常精深,运气学说是内涵很广阔的一门科学,但我们现在掌握的太少,刘力红同志说这个运气学说,不容易掌握,但用了很灵。这很不容易,要下大功夫。他在《思考中医》中说:“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特点”。我们现在确立的是外证的确立,内证确立是在人体内部的确立。思考人类的进化,正是因为内证特点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中医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前人如果没有内证实验的参与,如果没有非常精微实验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无法知道经络、穴位,不晓得十二条经脉怎么走向的?怎么晓得合谷一扎,牙齿痛马上就好了?你怎么知道它同牙齿有关系?没有实验、没有这种功能,是不可能确定十二条经脉行走路线的,也不可能确定哪个穴位治什么病?这些东西不是思考出来的。《内经·五色篇》里提到“阙上者咽喉也”,阙,两眉之间谓之阙。阙上1寸谓之,阙上穴,主咽喉。我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南通地区白喉大流行,发病4000多人。一下子白喉血清,供应不上,卫生部门就让中医参与治疗。正好是58年,“大跃进”期间,提倡多快好省。那么我们就在《内经》里找,找到这样一句话“阙上者咽喉也”。既然阙上这个穴位主咽喉。在阙上部位,给他针一下,离喉头近,用短针平刺进去以后,用胶布粘起来,留针。试试看,试了以后,病人大概十分钟后,疼痛的感觉,不舒服的感觉减轻了,继续往下观察,结果在针了三四个小时以后,热度就开始下降了。第二天,白喉伪膜开始剥落,剥脱。效果非常满意!一共我们观察了137例,治愈了133例,治愈率是97.1%,所以就这么留针,留了两天,伪膜完全脱落、剥脱,就这么三天,治愈了,这疗效超过了白喉血清。

也是这《五色篇》里头:“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面王是鼻部,“面王以下者”就是人中。人中主膀胱、子处。膀胱者,“州都之官,水道出焉。”人中为什么是水沟呢?因为主膀胱。子处,就是生殖系统。不光是指女性生殖系统的变化,男性生殖系统的变化也能看出来。很多女性病人来看病,一看呢,人中很深,人中沟非常深,子宫都是后屈的;如果人中浅,子宫多前倾的。如果人中宽,子宫就要考虑肌瘤的;人中很长,如果长于同身寸,子宫下垂,短于同身寸,就是幼稚型子宫。男性的疾病呢,男性生殖系统也一样。我那本《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朱良春》里头,我那个学生就观察300例正常人,男性150人,女性150人,观察后继续检查,基本上80%-90%都符合。古人精湛的一句话,几个字,就是一个课题,一个很好的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

《内经·疟论》里头,“日下一节”,就是疟疾患者,从他的大椎向下按压,可以知道已发作过几次,每发一次,向下移一椎,基本就是“日下一节。”我在1965年带队到农村去,那个时候毛主席发出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送到农村去,要城里的医生到农村去。组织医疗队为贫下中农服务,我就带着医疗队,下去以后,农村啊,蚊子很多,疟疾也很多。除了用中草药以外,针灸体会也很深,治病时,我们就从他的大椎往下面数。按压大椎我就问他:“疼不疼?”“疼”。“疼不疼?”有三个椎体疼,我就知道他疟疾已经发作三次了。他说对!发作一次下一椎,再发就是四次了。我在他第四节旁边旁开一寸,两个大拇指给他按揉,以后病人感到很舒服,按了十分钟就全身发热,然后再继续揉,到二十分钟就出汗了,出汗了以后就不会发了,回去以后就不复发了。我还叫他巩固,叫你家里人就在那个地方按。这样发现有效,一个能诊断疟疾,一个能治疗疟疾。后来我们做观察,病人来了给他抽血涂片,找到疟原虫,然后给他按揉。两天以后,找不到疟原虫了。所以,你看看,古人就四个字,就有很多文章,能诊断疟疾,能治疗疟疾,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是多么的宝贵。

还有一些药物,《本经》里面有一个,“庵闾子”“主五脏淤血,腹中水气。”《名医别录》里也记了他的几个功效:膈下症癖,症瘕、痞块,就是肝脾肿大,我就发现庵闾子治疗肝硬化腹水是非常好的药,开始用15克、20克,效果不太好,后来我们就加大剂量,用30克,效果比较显著。对于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效果非常好。五脏瘀血,因为肝病病人不光肝脾肿大,以心、肺、肾都有血淤的现象。主“五脏淤血,腹中水气”,腹中有水嘛。所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就有短短的几句话,就启示我们去进一步去探索。这个药呢,我的学生说:“既然能治肝硬化腹水,是不是对乙肝大三阳的病人,也可以用呢?”对于乙肝的大三阳的病人,观察了一百多个病例,阴转率比较高。一般来说,大三阳转阴还是比较困难的,但他观察了一百多个病例,疗效还是比较满意的,比较下来,比一般的其它的药效果要好。他就是用这个药,加一点甘草,就这两味药,煎水给病人喝。所以从这样来看,我们的经典著作里面蕴藏的好东西是很多的,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掘。

古人怎么知道这些东西的呢?我认为这些理论的发现,不通过内证实验,内视反观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刘力红教授说的:内证实验不是一个有形的实验室,它完全是通过锻炼而构建起来的,这就关系到一个潜能的问题。经过特殊的培育过程,这个内证条件是完全可以实施的,就建立起来了。好像有些玄,内证实验室怎么建立起来,需要意守丹田,内视反观,发掘我们的潜能,通过培育过程,就是打坐,练气功。刘力红同志,很多人都见过,他很瘦,吃的很少,而且是吃素的,他是不吃荤的,每天睡眠只睡五、六个小时,成天不是看书就是看病人,精神却很好。我说他怎么受得了,他说他每天打坐,一打坐精神就来了。我不是说都去打坐,但是你们如果有时间的话,或者晚上睡觉前打坐半小时,调整呼吸,排除杂念,这样对身体有益,可以激发你的潜能,让你的身体更健壮,脑子更灵活。我有一个朋友,50多岁,打坐练功十多年了,在七八年前出现透视功能,现在可以看到人体内经络的循行路线,看到内脏的各种形态。因为他是个工人,文化水平不太高。但他现在能治很多病。他说十二条经络,有穴位的地方就像马路上有路灯一样,一条线就是一条经络,一个路灯就是一个穴位。看病时,经常发现怎么灯不亮啊?不亮的地方,就是病的所在,给他针一下,就亮了,病也好了,就是这样看病。这个人现在在南通,我们经常交谈。首先要信,信愿行,愿,愿意不愿意的愿,行,去做。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序言中就说了:“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在很大一部分就有内证实验,张仲景的方术肯定就有透视功能。所谓的格物,就是要清心寡欲,要排除杂念。这样你才能为内证创造条件,这个条件不具备,或弄错了,就不能成功,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去坚持,去体悟。


相关文章:
·罗运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记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谭戒甫
·【特别报道】阻击重症,中医药驻守“生命之门”记者探访望京、西苑、广安门医院一线
·林治波: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十五条建议
·应对变异,中医药才是永久的“疫苗”
·吕嘉戈:《执业医师法》将民间中医药师打入冷宫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