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秦直道: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多图) 
作者:[张弓长] 来源:[网友推荐] 2006-07-17

如果说北部的长城是一面盾,那直道无疑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剑

  常言道,条条大道通罗马。修建于古罗马时期的罗马大道,让欧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其实,早在罗马帝国兴盛之前200年,中国的秦始皇就已经修建了一条全长700多公里的直道,秦直道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高速公路。时至今日,在辽阔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这条被史学界称为奇迹的秦直道残存下来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

  古道静卧山峦间

  2004年10月下旬,记者从呼和浩特出发,乘车沿着现代高速公路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开始在纵横交错的山峦中寻觅这条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高速公路的遗迹。

  汽车穿越奔流的古老黄河,进入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东胜区。在东胜区西南45公里处的漫赖乡二顷半村,一处南北走向的秦直道路基映入眼帘。这段残存的古道路基高约1.5米,长约100米,路宽20多米。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这段用当地红沙岩土筑成的古道路基依旧静卧在崇山峻岭中,只是路基的两端早已经严重塌陷。

  站在残破的古道路基上向北眺望,正对面的北部山岗上可以看到一处很大的豁口,近前仔细观察,便能发现经过人工挖凿的模糊痕迹。站在古道路基上转过头来向南望去,一处山岗上的大豁口又进入视野。登上北面山岗上的豁口临高北望,远处的山岗上又接连出现了两个大豁口。再仔细观望,便发现这4个大豁口遥遥相对,与残存的古道路基连成一条直线。

  这种迹象充分表明,古老的秦直道是在连绵起伏的鄂尔多斯高原上遇山凿山,遇沟填沟,费尽人力物力,终于修筑成的一条平坦大道。可以想像,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条件下,修筑如此规模的直道将是何等的艰难。

  记者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百万劳工一边忍受着皮鞭的抽打,一边艰难地开山凿石担土填壑的情景。或许,在漫漫的秦直道遗址下,至今还埋葬着许多力竭而死的秦代先民。

  贯穿鄂尔多斯高原

至今在许多路段还能看到当年宽阔平坦的痕迹,可惜的是路面已经杂草丛生

  在伊金霍洛旗阿腾席热镇北掌岗图村的一处山梁上,也残存着一段秦直道遗址。该旗境内的秦直道遗址向南进入公尼召乡,向北进入哈巴格希乡,再经合同庙乡全胜久村与东胜区境内的秦直道遗址相连。伊金霍洛旗境内的秦直道全长约有25公里,残存宽度10~40米不等。从路基剖面可以看出,该路用沙石铺垫,夯土层为8层,每层40~50厘米。此外,在乌审旗达拉特旗境内,人们也发现了同样的秦直道遗迹。

  秦直道从陕西省咸阳市北云阳县(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的甘泉山沿着陕西省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寨、榆林等县市进入内蒙古地区后继续北进,经伊金霍洛旗、乌审旗、东胜区、达拉特旗,越过黄河通向九原郡遗址(今包头市郊麻池古城),贯穿了鄂尔多斯高原。此外,在鄂尔多斯境内约100公里的秦直道遗迹旁,考古人员又发现了4处汉代古城遗址。

  整个秦直道穿山越岭,全长约700多公里,其中约有一半路程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光看这秦直道的气势,我们便知道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确实不同凡响。这条静卧在荒漠山野中的古道,宽度足有二三十米,现代人的车辙只占了它的1/3。
站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制高点上极目远眺,但见蜿蜒起伏的崇山峻岭犹如多条飞舞的巨龙,叠绕的群峰走向难辨,没有主脉可循。

  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上,又没有先进测量仪器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确定道路的走向,选中路线,开山填壑,组织施工,运走和填满难以计算的土方量,最终修筑出如此宏伟的秦直道的呢?

  对此,一位考古工作者惊叹:“如果复原这条秦直道,将会让现代的公路设计大师们叹为观止!”全长700多公里的秦直道在陕西省境内约有一半的路程,是修筑在子午岭的主脉之上;还有一半路程贯穿鄂尔多斯高原,过黄河到达包头市。据史籍记载,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

  长城为盾直道为剑

20米长8米高的山体垂直于路面,截面如同菜刀切豆腐留下的痕迹

  秦始皇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或许正是他广揽人才选贤任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最终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威名。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那么,秦始皇修筑直道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据史籍记载,和修建万里长城的目的一样,修筑直道同样也是为了“不叫胡马度阴山”。为此,有的史学家称:“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中原王朝的一面盾牌,那么直道无疑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

  传说,在一次东巡中,秦始皇的车队被一条河水挡住了去路,秦始皇便令百官各提一石,填成一条名叫“秦梁”的道路。

  交通的不便让秦始皇深刻地感悟到,筑路是统一天下后一件极其紧迫的事情。在秦帝国统一前后,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建立了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为南征北战的秦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秦始皇又下令“车同轨”,规定车辆一律宽6尺,统一了轮距,以此来保证交通畅通。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212~210年,秦始皇在统一了六国、统一了中原以后,为了抵御和快速反击北方匈奴的侵扰,命令大将蒙恬率师督军,役使百万军工,一面镇守边关,一面修筑军事要道。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一个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直道便诞生了(有的书上说并未竣工)。

  直道修成后不久,一位叫卢生的方士来到咸阳宫,他献给秦始皇一本天书,上写“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看罢大惊失色,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被称做胡人的草原霸主匈奴。

    那时候,骁勇善射的匈奴人活跃在一望无际的北方大草原上,其领袖头曼单于的全称是撑犁孤涂单于。在匈奴语中,撑犁是“天”的意思,孤涂是“天子”的意思,单于则为“广大”之意。当时匈奴统治的区域十分广阔,东连东胡,西接月氏,北毗丁零,南邻秦国。其中心在头曼城,也就是今天包头市的东北部。

  秦始皇看过卢生献上的天书后,为免除后患,紧急命令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沿着修成不久的直道北伐。面对来势汹汹的秦朝大军,头曼单于感到力量单薄,便采取了“利则进,不利则退”的战术,主动北撤。秦军在未遭到抵抗的情况下,将河套以南的“河南地”全部收入版图,更名为“新秦中”,并且设置了九原郡。捷报传到咸阳,秦始皇大为振奋,命令大将蒙恬率军原地过冬,准备第二年的春季战役。

  公元前214年,蒙恬又率秦军主力由九原渡过黄河,攻占了高阙和阳山这片后来被称为“北假中”的地区;另有一支秦军西渡黄河,一直打到贺兰山方才收兵。后来,追击匈奴的30万秦军又就地转为边防军,担负起长期守边的任务。

  在与匈奴的战争中,秦始皇的铁甲骑兵,就是凭借这条直道,从咸阳宫出发,粮食和辎重源源不断地北运,三天三夜就可抵达阴山脚下,使得秦军摧城拔地所向披靡,匈奴从此“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报怨,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此外,有了700多公里长的直道后,北部边疆一旦有事,中央政府在1周之内就能够基本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应的工作。在那个时代,直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军用高速公路。

  秦始皇尸臭直道上

  平定天下后,雄心万丈的秦始皇又在自己开创的辽阔版图上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巡狩。所谓巡狩,是指天子对地方诸侯的巡视,也可以说是天子的一种职责,是天下一统的象征。此外,秦始皇也是要看一看属于自己的壮丽山河,要让属地上的子民臣服于自己,同时警告域外的胡人休想对中原肆意掠夺。据史籍记载,中年后的秦始皇便马不停蹄地进行了5次巡狩,西到甘肃陇西,东达山东半岛海边,北到内蒙古九原郡的长城边境,南抵会稽山。秦始皇的足迹遍及今天中国的10多个省区,行程近万里。

  史书上说,秦始皇外出巡狩时文武重臣随行护驾,大小车辆达80多辆。出土于秦始皇陵的两乘铜车马,让今天的人们知道了当年的秦始皇用什么样的车来巡狩四方。前面的是开道车,叫高车,后面的叫安车,可坐可卧,安稳舒适。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所到之处,当地官员和百姓都要列队恭迎。

  在秦始皇统治的最后几年,有两个梦魇始终威胁着这位君主,这就是死亡和人民的反抗。其实,秦始皇也知道死亡不可避免,于是便加紧为自己修建坟墓,同时又妄想长生不老,于是接二连三派人寻找不死之药,屡次被骗亦不悔悟。

  公元前220年,40岁的秦始皇开始了第一次长途巡狩。他从咸阳出发,先到北地郡,然后经鸡头山到陇西郡,最后经回中返回咸阳。这次巡狩到了秦始皇祖先的发祥地,可以说是一次寻根之旅,光宗耀祖之举。

  公元前210年,50岁的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巡狩。这一次,随同秦始皇出巡的有左丞相李斯和幼子胡亥,以及近侍赵高等人。大队人马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前行,之后再次顺着长江东下,上会稽山,祭大禹。随后,秦始皇又听信东海中的蓬莱山上有神仙的传闻,为求灵丹妙药渡江至琅邪。结果是没有见到神仙,只好取道临淄西归。

  车驾行至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南)时,秦始皇得了重病。此时,秦始皇预感到死神已经向他招手,便急忙给长子扶苏写信,令其速来咸阳参与葬礼。然而,这封书信尚未送走,车驾刚刚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南)秦始皇就死了。

  据鄂尔多斯市博物馆馆长杨泽蒙介绍,秦始皇死后,随行的胡亥、李斯、赵高等人秘不发丧,将秦始皇的尸体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直道秘密运回咸阳宫。据史籍记载,秦始皇的尸体置于辊凉车中,让亲信宦官守护。每到一处,按例进膳。百官奏事,也由宦者在车内应答。因为时值酷暑,所以又用车载上一石鲍鱼来混淆尸体的臭味。直到进入咸阳,才正式发丧。

  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史记注》中曰:“始皇崩于沙丘,乃又从井陉抵九原,然后从直道以至咸阳,回绕三四千里而归者,盖始皇先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若径归咸阳,不果行游,恐人疑揣,故载而北行,但欲以欺天下,虽君父之尸臭腐车中而不顾,亦残忍无人心之极矣。”顾氏之语虽然尖刻,却道出了当时的实情。

  司马迁沿着直道进入鄂尔多斯

  杨泽蒙还告诉记者,秦帝国灭亡100年后,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沿着直道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并在《史记》中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山东泰山举行了盛大的封禅大典,司马迁也出席了这次典礼。随后,汉武帝便开始了“自泰山复东至海上,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的巡游。

  汉武帝此次巡游所走的正是直道,司马迁曾经随行。司马迁沿着直道穿行在鄂尔多斯的千里之地,目睹如龙的直道之后,这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被这条铺设在崇山峻岭之上的大道深深地震撼了。他在《史记》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道广五十步,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司马迁既然明确说“道未就”,可见当秦始皇崩逝沙丘时,直道并没有竣工。

  《史记·李斯列传》中还说:“秦二世矫诏僭立后,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繇无已”。这说明发端于秦始皇的直道工程,实与阿房宫工程一样,一直持续到秦二世时期。

  看来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巡狩天下时,也可能有从新开辟的河南地南返咸阳并检察直道工程进展情况的打算,但是东游途中暴崩沙丘则为其始料未及。秦二世为避天下疑揣,选择尚未竣工的直道南归,确实为当时具体情势所迫。大约是亲历直道后,颇受其中颠簸之苦,秦二世日后才有了续修直道的举措。

  在《史记》里,司马迁对修筑直道而迫使百姓士卒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现象十分悲愤,他痛斥秦始皇、蒙恬不顾百姓疾苦而“阿意兴功”,表达了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可贵的民本观念。

  古道漫漫岁月悠悠

  秦朝灭亡以后,秦直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汉初年,匈奴贵族势力曾经两度试图进犯关中,其中一次入萧关,直抵雍县和甘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是多次沿着秦直道出兵击退了屡屡侵扰中原的匈奴人。

  西汉王朝不仅积极利用秦直道防御匈奴南犯,而且对于直道的管理也曾经有所着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西汉王朝在北地郡新增了直路县和除道县,这两县分别设在子午岭段直道的南北两端,显然是为了加强对直道的控制。

  盛唐时期,突厥崛起于漠北草原,频繁南侵关中。唐太宗时期,突厥一次进犯,10万铁骑直达渭河岸边,兵锋威逼长安。后来,唐王朝转守为攻,通过秦直道联系北边诸军要镇,再夺河南地,设置东、中、西3个受降城控制阴山防线。

  一直到了明朝,秦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直到清朝初年才渐趋湮塞。据乾隆时期的《正宁县志》记载:“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通车辙。明时以其道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今则塘汛废弛,通衢化为榛莽。”

  古道漫漫,岁月悠悠,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遥想当年,这条秦直道上不知经过了多少奔向战场的兵将、张灯结彩的和亲车轿、商旅的驼队马帮,当然还有张骞出使西域的浩荡车队。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秦直道的大部分遗址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残存的一小部分也已经模糊难辨了。于是,有人感叹:“俱往矣!空留千古奇迹在史册。”

  如今,部分保存尚好的秦直道已经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热潮的兴起秦直道遗迹正在成为鄂尔多斯高原上旅游业的新热点。


相关文章:
·弗朗西斯·福山:商鞅变法奠基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现代的国家
·孙庆伟:最早的中国:黄帝部落的文化初觉
·翟玉忠:最早的宏观经济学轻重术为何产生在中国
·翟玉忠:世界上最会经商的民族——中国人还是犹太人?
·刘斌 王宁远等:良渚: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