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政治是经济的先导,为了理解孔子经济原则的背景,我们应当考察他的政治学说。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他关于治国的一般原则,然后专门研究他的教化体系。如果我们把这些作为对孔子政治观点的说明,我们将理解他心目中的经济原则。 (一)帝国民主主义(Imperial Democracy)按照孔子的观点,政府的外在形式是君主制,但其基本原则是民主的。《诗经》的四个部分都从文王开始,他代表着宪政君主制。《尚书》从尧舜开始,他们代表共和制。《春秋》起于文王而终于尧舜,这充分表明孔子的理想政治是主权在民。当然,孔子教导人民要忠于统治者,但这里“统治者”意味着是最贤能的人。《大学》给出了孔子宗法家长制政府的很好的定义,上面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一旦人民厌弃他们的统治者,他就不能再担当治国的重任,而只是一个“独夫”。按照《大学》的观点,如果他是个坏人,全天下的人将诛之。诛弑暴君在所有大儒们看来都是一个壮举,因为他们不把暴君当成统治者。孔子本人就有革命的思想。在《易经》中他将其中一章命名为“革”,他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1】当孔子读《诗经》至周革殷命时,他感叹道:“不如是,则王公何以戒慎, 民萌何以劝勉!”【2】从这一感叹中我们知道孔子并不把国王看成是神圣的,他给了普通人成为王者的权利。有时孔子偏爱帝王体制、即绝对君主制的理由是,当时他想废除封建制度,但其根本思想是民主制的。民主原则由孟子阐述得最清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3】这里孟子的意思是说,皇帝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才能得其位,然后国君为天子所指派,大夫为国君所指派。因为派任的州长取代了封建世袭的国君,所以在中国后面两条已经实现了。但是,除了革命这种负面的形式,第一条从来没有实现过。但主权在民是儒家的基本观念。对于诸侯国政府,孔子给出了如下一般原则:“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这些原则是孔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这样的政府治下,人们得到激励勤于工作,乐于职守,先公而后私。在孔子的井田制中,一个村子(里)是一个政治单位,由八十户人家组成。在村子中,人们选举年高德劭者为“老”,选举善言体健者为“里正”。“老”的级别与教育部门的下属相当,里正与受雇于官府的普通人级别相当。二者都得到双份的土地,可以骑马代步。他们自己是庶民,同时也是人民中的官员。因此,他们的管理在细节方面是如此高效,从早到晚,从乡野到城邑,从男人到女人,从物质、到文化、再到道德生活,如此繁杂的事务只有通过自治制度才能作好。在帝国民主主义中,政府实际上是由公众舆论统治的,求取公众舆论的方法是听凭各种言论以诗的形式自由流传。按照孔子的井田制,从十月到第二年一月,人们生活在乡邑中。他们如果有任何不满之事,男男男女女可以在一起通过唱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饿者歌食,劳累者歌工作,实际上经济状况是他们的基本主题。但他们有选择主题的绝对自由,可以指自身,也可指朝廷和政府。重要的是,责备的方式要机智含蓄。歌者不得罪人,闻者足以警戒!男人到六十岁,女人到五十岁如果没有子女,他们就由政府供养,并被指定为收集诗歌的专员。在一月,当人们要离开乡邑回到田野时,专员们沿路摇着木铎从大家那里收集诗歌。诗从乡里送到邑,再从邑送到诸侯国的首都,最后送到朝廷。然后大司乐按照诗的风格声调排列成章上呈天子。因此即使天子足不出户,他也能得知全国百姓的冤情。即使他不下宫殿,也知道天下四方的消息。所以说诗歌构成了政府的基础。《诗经》中的305首诗歌只是经孔子编辑而得以从古代保留下来的一部分,他们的作用与报纸相同,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公众舆论的表达。诗歌的这一功能说明当时是有言论自由的。在井田制下,人们生活富足,懂得荣辱。他们的德行优雅,求富有节制,对人彬彬有礼,因此没有争执和诉讼。人们不是靠法律,而是靠道德律得到治理。这样的社会比所谓的法治社会高级,因为人们不需要法律也能自重。法律只能是针对某些行为,当法律没有从文字上规范某一行为时人们就可以逃避法律。而道德律是不受限制的,它是一种精神,而不限于文字。法律是在其确立后由外力强制实施的,只能防止坏事的发生;而道德律是由内心的良知加以实施的,它不仅防止恶的思想,还会使恶从善。因此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实际上在孔子的政治体系中存在着不少法规,只是与法律相比他更强调道德方面。(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