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内静之术——大道之门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21-01-04



人如何能得道,齐死生呢?

 

先贤认为道不远人,不迷惑于外物,心境虚静就是体道。在社会中虚心谦下、尊重天地,任万物自在变化是正确行事的基础;要通过心形双修,礼、乐、诗教,做到内静外敬,回归天地自然的平正大道。

 

虚静体道是先秦哲人的主导思想,儒家也提倡这一点,早期的儒家并没有像西汉司马迁时代的儒家一样,将自己与道家直接对立起来。《韩非子》中就对孔子多溢美之词。《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乐记第十九》也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老子不仅将“静”作为一种人身修养,还将之提升到了治国、外交层面。《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虚静守雌的治身理国之道。《老子·三十七章》认为,人在生活中有各种贪欲萌生,所以就必须坚守道的原则,让自私的贪欲不起,心情复归于平静。老子认为,如果执政者能做到这一点,天下将得到治理,会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文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四十五章》还有:“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与西方文明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不同,中国古代哲人从不强调灵魂与肉体区分。他们认为身与形互生互根,互相影响,互相补充。脱离肉体的灵魂概念,通过禁欲、苦修、甚至鞭打折磨实现灵魂完美先贤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人传统精神生活是以一种更为理性、文明的方式进行的。

 

《老子·第三章》从理论上概括了通过虚民之心志,强民之筋骨,实现社会无为而治的道理。老子的方法是推崇法而不推崇贤,不贪爱虚华无用之物。上面说,治理天下不可根据君主个人的判断标准来选拔官员,这样人们就不会有功名利禄的纷争,不显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搅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人民心境虚静,同时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欲志,增强人民的体魄,使人民没有巧诈之智、没有自私贪欲。(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后世许多注者将老子的“不尚贤”简单地理解为不推崇贤能,将“常使民无知无欲”简理解为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愚民主义”,这种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先人从不简单否定欲望,而尊重贤能更是先秦诸子的基本主张。如果推崇将老子“不尚贤”的思想同韩非子的“上法而不上贤”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推崇就会发现《老子》思想的真谛

 

《韩非子 ·忠孝》反对德治尚贤,主张以法量功。认为贤臣应能够彰明法律、治理一方并拥戴君主,如果君主一味尊重贤臣而失去法制,所谓贤者就会成为动乱之源。韩非子以前的田氏夺齐,韩非子以后的王莽篡汉,大体皆如此。上面说:

 

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大意是:所谓明君,应该是能够控制臣子的人;所谓贤臣,应该是能够彰明法律、治好社会并拥戴君主的人……我听说:“臣子服事君主,儿子服事父亲,妻子服事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以后,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如果违背了这三种秩序,天下就会混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就是明君、贤臣也不能变更。既然这样,那么即使君主不够贤明,臣子也不敢侵犯。现在尊尚贤人、任用智者没有一定之规,是悖逆之道,一般人却总认为治国之道。正因如此,在齐国田氏得以夺取吕氏政权,在宋国戴氏得以夺取子氏政权。这些人都是有才能又有智慧的人,哪里是既愚蠢又不贤的人呢?由此看来,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就会发生混乱,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所以说: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贤人。)

 

学者在研究中国古典学术时,常常于百家中究其一家,又于一家中攻其一端,造成“百家争鸣”的假象。事实是中华文明一以贯之,不能通百家为一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涂脂抹粉,上三尺讲台,坐而论道,以歪曲先哲为能——称之曰“心得”,“心得”了《论语》、又“心得”《庄子》,不亦悲乎!

 

论及内静以得道,《管子·内业第四十九》不像《老子·十六章》那样只是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粗读起来,让人不得要领;《管子》的作者认为充塞万物的道是生死成败之根,道不像日常事物,它没有固定的停留场所,碰到善心就安居下来。心静而气不乱,就可以留住道……道的本性,讨厌声音语言,只有修心静意,才能得道。道口不能言传,目不能察看,耳朵也听不到的,它是用来修养内心和端正形貌的。(原文: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当为“意”——笔者注】,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止于日常之善,不为外物迷惑,积小善以成就天道之德行,这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路线。所以《大学》讲“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怎奈宋以后儒家颠倒本末,以“止于至善”为末,“明德”为本,谬种流传,误人至今。

 

——大道之不明久矣,悲夫!

 

 

(节选自翟玉忠《中国拯救世界:应对人类危机的中国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出版)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尚书》
·翟玉忠:跳出历史周期率,让人民监督政府制度化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翟玉忠:从养生到反腐看我们为何不能离开经学经典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