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年间,中华大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内有义军李自成、张献忠攻城掠地,外有女贞人皇太极虎视眈眈。
但是这个时候的大明朝中,却不是没有能臣干将,有些人以为杀了一个袁崇焕,大明就没有了顶梁柱,这实在是与事实不符。
当时大明还有孙承宗、卢象生、孙传庭等一干猛人,把李自成打的只剩18骑,落荒而逃的时候也有过。可是阴差阳错,随着这些将星逐个陨落,大明的江山也如同西落的残阳,最后一抹余辉染红了大地……!
主流学者们关于明亡清兴有太多的讨论,历数前朝种种弊病,盛赞新兴王朝的诸多优点……。其实前朝兴起的时候未必就比后朝开始的时候差,有什么可自夸的?用句流行话说:“哪个新欢,不曾是别人的旧爱?”大清灭亡的时候,比大明还窝囊!
所以我们今天就不对比哪个朝代好,哪个朝代坏了,还是说点实在的东西,思考一下实质的问题吧。
关于大明的灭亡,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比较流行。
1、明亡于北半球小冰河期。
2、明亡于财政税收。
3、明亡于疾病的传播。
4、明亡于政府控制力的下降。
5、明亡于粮食问题。
6、明亡于党争。
可以说这些原因都是事实,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因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天的原因,就是上面的第1条,但是所谓的自然灾害,不是生物毁灭那么严重的大灾难,起码不是主要原因。而上面第2至6条原因可以汇总为第二类原因,就是人的原因。
先谈明朝的财政、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什么造反?没饭吃呗,为什么没饭吃?赶上灾荒却苛捐杂税不减,这都知道啊。天下百姓都造反了吗?显然没有。那么问题来了,没有造反的,就说明大部分税收征上来了,税赋高,那怎么朝廷连军粮、军饷都发不起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儒家历来鼓励轻徭薄赋不与民争利,理论方面最有代表性,言之凿凿的就是《盐铁论》里边文学的言论了。至于实践,就是不停的鼓吹和推动他们的政治主张。元朝末年,十八路反王要夺取大元江山,这时候儒士们就给皇上出了三个主意,一是下罪已诏,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只是这赈灾款到哪儿了就难说了)。二是减税,减轻农民负担(税是减了,生产资料涨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三是大赦天下,显示皇恩浩荡。这么搞,能解民倒悬匡扶社稷吗?不用我说结果大家都知道。
明末税赋高吗?据我查阅相关资料,明末税赋相比清代绝对不高,可以说相差很悬殊。但是这符合儒家门徒的一惯主张,下边民生困苦的时候,不厉行法办贪腐、加强武备,一味的呼号仁义空谈道德。这些国家的蛀虫,只顾着中饱私囊精打细算,哪管天下大局社稷安危?!
二是粮食问题、
历朝开国的时候,都建立戍边屯垦制度,军功制度,扶持农桑制度,但是随着腐败慢慢侵蚀,官僚资本家们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土地逐渐被兼并,那是数以百年的变更,错综复杂根深蒂固,到国家政治出问题的时候,怎么解决?
在我耳边,仿佛又响起电影《大明劫》中,孙传庭那悲愤的声音:“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
第三关于政府控制力的下降、
这个论断我觉得纯属无稽之谈,崇祯皇帝杀魏忠贤、袁崇焕,指派卢象升、孙承宗、孙传庭等剿匪抗清,虽然有贺人龙之类的少数不听朝廷调遣的官员,但直到孙传庭战死(1643年),大局一直在皇帝掌握之下,崇祯不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所以几次与胜利擦肩而过。
第四关于党争、
这个也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当下西方民主世界不都是多党竞争吗?虽然有国家混乱战事频繁的,也有许多老牌大国几百年的政权稳固的啊,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争了二百多年了,也没见败亡的迹象啊。乱象从生表面是党争,实质还是腐败。
第五疾病的传播一说、
明末确有大规模瘟疫传播的记录,但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中医大家,他叫吴又可,他在多年与瘟疫斗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为中医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中所记经方“达原散”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治疗病患收到了奇效。在那场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中医以绝对的优势领先于西医,这不只是一个病例的治疗结果的胜利,而是中医辩证施治的思维方式的胜利。
瘟疫不会选择性的传播,官军有染病的,民军同样也有。所以说瘟疫与明亡不是必然关系。
笔者认为,国家昏乱腐败轻描淡写,主观上回避核心问题,一个劲的找客观原因,就是罗列出再多条“原因"也解决不了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