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翟玉忠: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15-06-27


写在前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14日,美国华夏社会创新基金会主席,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游小建先生来京与我交流,问及《易经》及中国文化源流诸问题,并向我介绍了正在兴起的美国新经济运动,后又寄来资料,嘱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故作此文以示之;游小建先生以赤诚之心,身体力行,革新社会,很了不起!希望本文对他的思想、事业皆有所助益。

 

过去两百年来,资本主义的崛起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自身的异化。在几乎无所不在的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面前,在延伸到全球最偏僻角落的商品和市场面前,本来智慧、道德、安乐的人被最大程度地“物化”了,成了社会机器上一个全速运转、有繁殖功能的零件。

 

先是工业资本不断在世界范围地催生独立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漫长农业社会生产与消费合一的家庭组织不断受到侵蚀。而家庭以及家庭所在的社区曾经是人类道德与文明的基础。

 

然后金融资本又不断消弱工业化时代的艰辛取得的工人权利、公共利益和民族权力,以自由的名义剥夺一切自由——除了金融寡头和资本权贵的自由。

 

物极必反。

 

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中心——美国,人们开始自觉探索和实践新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形态,这就是近年来兴起的美国新经济运动。

 

这种基于社群建设和经济民主的社会创新发端于二十世纪最末期西方国家学者和民众反对公司主宰力量及其主导的全球化的浪潮,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则为新经济运动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据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游小建先生介绍,美国新经济运动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世界范围内推动这一运动的主要机构包括:英国新经济基金会(New Economy Foundation),美国的民主协同组织(The Democracy Collaborative)、新经济联盟(New Economy Coalition)和新经济工作小组(New Economy Working Group)等等。

 

游小建先生认为,新经济运动兴起有以下三个深层原因:

 

1)人性层面对家庭和社区这种“厚重”道德情感展开的内在诉求,而这一点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之中被法律规范的群体社会组织所压制,造成人之个体的道德情感成长是不完整的。

 

2)社会机制在后工业化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的经济真空,即生产关系的技术结构发生变化,造成资本大比例替代劳动力,后工业化社会之就业必然是结构性决定的不足,因此中产阶层必然出现向下衰落的趋势。重组本地经济就成为学理上和实践上的一个必然选择。

 

    (3)旧的工业时代人文思想已经无法应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到处呈现一个奇怪的“能力前所未有的进步”和“问题前所未有地恶化”交织在一起的景象,后工业社会引领的人文已经到了一个如此荒谬的时代。更严重的是,未来其还有可能造成人类整体性的危机,包括生态气候恶化、社会运动崛起、人类军事冲突等。这些根本性问题发生之下,新经济运动和其它多样进步运动也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呼唤。

 

新经济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核心思想:洞察人文规模的困境而倡议社区建设;新经济转型的根本在于改变所有权制度;节制资本而融入社会和自然的商业变革;分布式社会格局引领新的人文变迁。【1

 

笔者注意到,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着穿越时空的相似性诉求,节制资本、节制消费、节制欲望也是《老子》的重要主张,或许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能够为西方这场新兴的社会运动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毕竟,黄老道家在西汉曾长期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成就了史家称道千载的“文景之治”,对后世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世人言及中国传统政治,有“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之说。

 

司马迁曾这样描写西汉文帝时盛世: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粮食每斗降至十余文钱,国内鸡鸣狗吠相闻,万里人烟不断,可谓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人民安心生产,顺着他们的意愿,并瞎折腾,所以百姓安居乐业。就连六七十岁的老翁也有未曾到过集市之中的,终日守在乡里悠游玩耍,好像个孩子一样。(《史记·律书第三》原文:“故百姓无内外之繇【同“徭”,徭役——笔者注】,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

 

无疑,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但《老子》一书为格言体,且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这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理解。简直到了人人异说,师心自用的地步。近入现代,更有学者将之与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联系起来,说老子是开历史倒车,主张回到西方主流学界理解的、经济落后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去。

 

所以,我们要理解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真义,并不是件容易的是。笔者认为,要理解《老子》一书,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立宗旨;二是辨文本;三是参百家。

 

何谓立宗旨呢?就是要理解《老子》要阐述什么?

 

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经典,《老子》的宗旨是“君人南面之术”,即社会治理的原则方法。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问题——何谓道家?

 

《汉书·艺文志》对这个问题记载得清清楚楚。上面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道家重“政”,儒家重“教”,中国文化儒、道两家各有侧重,既有政教之分、又政教互济。

 

那么道家容易产生什么样的流弊呢?《汉书·艺文志》接着说:“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历史有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现实是:汉以后,道家的流弊,“独任清虚”的老庄一派道家大行于世,而正统的、“君人南面之术”黄老一派道家反而鲜为人知了。

 

近代治诸子大家孙德谦(1869~1935年)先生曾对此作了清晰地说明:“道家一流,后世混入神仙,而君人南面之术遂无有知之者矣。夫神仙家者,乃方伎之一,与古道家判然不同。《班志》(即《汉书·艺文志》——笔者注)分析甚明,而昧者犹杂视之,可谓不善读书矣。不善读书而于道家肆力诋之,此家学之所以不彰也。”【2

 

对于道家无为而治的基本政治理念,孙先生也作了精当的阐释,无为而治除了高尚的社会自治理念,还包括一种合理的社会分工理论,“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积极有为地做事。他说:“即其‘无为’之说,后人不知,或失之因循坐废,讵(音jù,岂,怎——笔者注)知惟为南面之术,故以无为为贵。尝譬之君者,心也;百官者,耳目手足也。百官俱有职守,人君则南面出治,以庶事任之百官,而不必躬亲也。此犹人之一身,耳目手足各尽其劳,心焉者,非处之甚逸、无所动作,而以思虑为之主乎?老子曰:‘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若是,道家言‘无为’,专就君道言之,盖可见矣。昔舜之治天下也,忧心焦思,勤于民事,而孔子赞之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则道家所以尚无为者,观于大舜,不尤显然易知乎?”【3

 

所以孙先生劝诫修习《老子》的学人:“吾愿习其书者亦以君道求之,慎毋与神仙并论也。”【4

 

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还有太多的人将道家之流弊看成道家之正统。20091月,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入藏北京大学,这就是著名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整理者于其中发现了久佚的道家经典《周训》,内容是讲东周之君昭文公对共太子的教训,其中以史为鉴,多侯王的事迹。

 

很明显,《周训》“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是“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志》亦将其归入道家,称“《周训》十四篇”。但是,现代一些学者看到《周训》缺乏后世道家的玄理,就开始怀疑该书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周训》——即使此书标题明明为《周训》,且与《汉书·艺文志》所载篇数相合。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阎步克教授在《北大竹书<周驯>简介》一文中曾这样介绍说:“《汉书·艺文志》将《周训》归入道家类之中, 这个原因还值得探讨。在竹书《周训》所见内容中,看不到多少道家哲理的探讨阐述。这一问题,我们最初向学界通报此书时,就指出来了。由此引起了疑问。甚至有人提出, 如果竹书《周训》没讲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那就绝不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那部《周训》。”【5

 

如果这些学者懂得何谓道家,何谓“无为而治”,恐怕就不会产生如此模棱两可的认识——既不会怀疑《汉书·艺文志》著录错误,也不会怀疑《周训》本身了。

 

道家经典《老子》的根本宗旨是讲为君之道,社会治理,其言说对象是社会管理者,主要是侯王、君主。

 

明乎此,我们还要辨清楚《老子》阐发“小国寡民”思想的文本。

 

如同上面我们论《老子》宗旨要先论道家宗旨,我们研究《老子》阐发“小国寡民”思想的文本也要先研究《老子》本身。

 

总体来说,《老子》文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土简帛本,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西汉)、郭店本(战国)、北大汉简本(西汉)四种;另一类是传世诸本,种类很多,其中包括较古的刻本、刻石和敦煌石室中的诸多残卷。较著名的有通行本(晋朝王弼本),东汉河上公本,西汉严遵本,唐朝傅奕本等等。

 

《老子》阐发“小国寡民”思想的文本集中于通行本第八十章。全文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郭店本无此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诸本的一个重要不同是“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句。出土简帛本皆作“使民重死而远徙”。事实上二者没有本质的不同,“远徙”之意亦当为远离迁徒,即不远徒,这可能是传世本为了便于世人理解所作的改写。

 

《老子》文本最大的差别还在于第二句“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北大汉简本作:使有什佰,人之氣(器)而勿用。

 

帛书甲本作: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帛书乙本作: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

 

河上公本作: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严遵本作:使人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不难发现,从西汉起,《老子》此章就出现了明显的异本,包括“什伯”独立成文,“什伯之器”连读两大类。学人对这些异本的解释也不同,但它们也不是二元对立、互相矛盾的。

 

我们阐释《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必须合参百家,特别汉代道家尚末蜕变为道教时代的解释。幸运的是,西汉严遵的《老子指归》和成书于东汉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河上公本)分别对两大类文本作了解释。

 

据《史记·乐毅列传》,我们知道河上公为战国时人,传黄老学,六传至西汉丞相曹参,深深影响了西汉治国理念。上面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但托名的河上公的《老子》注作者当非河上公本人,因为汉人所有现在能看到的典籍都末提及此书。王卡先生考证:“《河上公章句》应成书于西汉之后,魏晋之前,大约在东汉中后期。王明先生《老子河上公章句考》推测《章句》约为后汉桓帝或灵帝时黄老学者伪托战国时河上丈人所作,其说大体可信。”【6

 

我们先看《老子指归》是如何阐释《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严遵本《小国寡民篇》全文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里的“小国”,并不是指现代意义上以种族为基础、排他性的民族国家,而是指周代统一政权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在老子时代,礼乐肉坏,诸侯力征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周天子的权威名存而实亡。老子言小国,实际上是小以言大,因为小国治理得好,大国更能治理得好。所以他说:“国有大小,地有险易,民有众寡,货有多少,形有高卑,涂有远近,势有强弱,权有轻重。大胜小,易胜险,富胜贫,众胜寡,高胜卑,近胜远,强胜弱,轻胜重,物之理也。”而“小国者危亡之枢而安宁之机也。”(《老子指归·小国寡民篇》)

 

那么,圣人如何治理小的邦国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是的高度发展。与现代许多学人认识的《老子》反对发展经济不同,《老子》实际上是大力主张发展生产的,因为只有富有程度比邻近的国家强得多,甚至十倍、百倍于他们,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才不会游离失所。家家富有,家家都有车船、也就不需要什么乘运业了;家家都有甲兵,别人的兵力也不敢轻易侵犯了。《老子指归·小国寡民篇》说:“是以,圣人之治小国也,转祸为福,因危为宁。富以舟舆,实以甲兵。器械便利,衣食有余。牛马蕃息,畜积充满。什伯邻国,以固民心。”“当此之时,无钟鼓而万物足。百姓和洽,臣主相得。安土乐生,故死于岩穴。迁徙去乡,利虽百倍,不离其国。家有舟舆,无所运乘。户有甲兵,无所施力。何则?将相明知,人君有道,民务耕织,多积为好。”

 

发展经济本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黄老经典《管子·治国第四十八》开篇即雄辩地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此论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异曲同工。

 

遗憾的是,道家中集中言经济,(为国)理财的轻重术长期被埋没,直至今天仍极少有人重视;笔者曾出版《国富策:中国古典经济思想及其三十六计》(2010年)及《国富新论:中国经济学轻重之术》(2013年)两书,力图为往圣继此绝学——那是人类经济学的“经”,不可弃啊!

 

“仓禀实而知礼节”, “小国寡民”思想要求上位者以身作则,教化民众,移风易俗,建立一个家家富足,没有剥削,法治清明,风俗质朴的社会。《老子指归·小国寡民篇》说:“(君主)能而不为,知而不作。滋味不活,庖厨不饰。絶身灭色,身为之式。飮而后食,劳而后息。暑服一单,寒衣一复。期于和适,不厚其服。务以便生,不为囗腹。赋鲜傜寡,民有余力。并兼之原絶,而增加之流息。风俗敦厚,遵俭忠悫(音què,诚实,谨慎——笔者注)。有而若亡,能而若劣。”“鄙朴在上,柔弱为右(右,引申为崇尚,重视——笔者注),贵忠敬信,下力贱巧。法明俗定,上下相保,未令而民从,不战而敌恐,求利者不议难胜,趋名者不图无罪。块然独安,百姓不扰。损知弃为,复归太古。结绳而识期,素情而语事。约物修文,亡言寡志。皆合自然,各得其所。”

 

只有精神与物质层次的双向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大治,建立起一个罪犯率低,安定和谐的社会。这是一种自治,法治,分布式的社会格局,没有国家的命令,人人皆怡然自得,乐享天年。《老子指归·小国寡民篇》说:“道隆德盛,和睦鳏寡。接地邻境,各自保守。精神不耗,魂魄不毁。性命全完,意欲穷尽。鸡狗之音相闻,民人薪菜(通“采”——笔者注)登山相视,涧溪共浴,相去甚近,君臣不相结,男女不相聚。自生至老,老而至死,非传主命,莫有来往。”西汉初年写定的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也说:“臣闻古之王者,鸡狗之声相闻,其人民至死不得相问见也。上非禁其相问见之道也,法立令行而民毋以相问见为也。”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小国寡民篇》标题作“独立第八十”,全文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于《小国寡民篇》的解释,与《老子指归》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比如“小国寡民”,作者将之解释为:“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是说圣人治国,“以大为小”,与《老子指归》“以小言大”相类似。

 

最大的不同,还要第二句,《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作者更重视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将“什伯”解释为古代兵制。这种用法古籍中也有,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而转攻秦。”

 

对于“使有什伯”,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注云:“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实际上这是编户齐民,卒伍军事制度的另一种说法,是法家连带责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它重社会整体,强调社会责任大于个人权利。7】《管子·小匡第二十》上说:“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似乎更强调清静无为而治,所以他解释“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一句时说:“其无情欲。”而不是如《老子指归》一样从制度上去解释。尽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并没有流入道教“独任清虚”的思想泥潭。

 

翻阅游小建寄来的有关美国新经济运动的资料,发现他们也是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两手抓”,极重教育文化,移风易俗——或许是东西古今同此心的原因吧!

 

大道是宇宙的根,建立在大道基础上的社会文化也应具有更强大的普世性特点。在此意义上,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相通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历史证明,人类伟大的社会进步常常发生在不同文明发生碰撞的时代,在碰撞的火花中,新社会的未来得以点燃。我们希望,西方能够早日摆脱五百年前传教士们定型的、以西解中的危险学术路径,站在东方的立场上、平等地理解东方,“以中释中”,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及东方。

 

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世间万物,只有在不同中互相促进,才能改变旧物,创造新物。在这一视角下,摆脱西方文化附庸地位的东方和中国文化可以是异质的,甚至有些异类,但那是人类共存、共生、共荣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东西方碰撞才能开出人类更为美好的未来。

 

——我们热切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注释:

 

1】详见游小建:《美国新经济运动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创新刍议》,网址:http://www.xinfajia.net/12933.html,访问日期:2015621日。

 

2】孙德谦:《诸子通考》卷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5页。

 

3】同上,第115~116页。

 

4】同上,第117页。

 

5】阎步克:《北大竹书<周驯>简介》,载《文物》,2011年第6期。

 

6】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2011年,“前言”第3页。

 

7】参阅翟玉忠:《道法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17~224页。


相关文章:
·翟玉忠:拒绝学术“软埋”,贯通经子
·翟玉忠:儒家与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翟玉忠:找回中国本土政治经济理论
·翟玉忠:贤能政治是政治忠诚与业务能力统一的选举制度
·翟玉忠:中国科举制弥补了西方民主制之不足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