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关于大学生三农社团“道义下乡”的经验思考 
作者:[何慧丽 胡忠超] 来源:[作者惠寄] 2014-02-13

年轻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如何下乡?大学生志愿者下乡说什么,做什么?如何说,又如何做?下乡的过程和结果是一致的,态度和行动是相衬的。在大学生社团自身活动与新型乡建试验的关系,以及这二者与当前乡土社会基础的关系上,得至少从大学生三农社团这一面主动地找准定位,形成三者之间的建设性、沟通性关系。为此,我们谨以“谦卑敬仁”的态度,提出“道义下乡”的看法。

“道义下乡”概念的提出,受到“道义流通”概念的启发。易经有言: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就是说,道义,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用来持守既有事物固有本性的道路和义理。弘农书院一年来所奉行的“道义流通”, 是从既有实际境况出发的一个动态平衡的流通之路;它以书院为平台,以“生态苹果”为流通物,以弘农沃土合作社成员家庭及企业家团队为道义人心之主体,以修复人心物性的固有“和合共生”为义理原则。至于大学生三农社团的“道义下乡”,则也是从既有实际境况出发的一种动态平衡的下乡方式;可以当作是以乡村既有组织(如村两委、合作社或者书院等)为平台,以大学生团队成员为道义人心之主体,以修复各种群体成员之“谦和共生”为义理原则。在“道义下乡”的过程中,既有“为全体人民谋长远福祉的远大理想或者义理”之不变,也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在当前社会危机和乡村衰败之中摸索出一条联接严峻现实和远大义理之间的曲折道路”之通变。正是其既“不变”又“通变”的道义特点,规定了我们“道义下乡”的一些实际经验。

如下结合大学生三农社团下乡之经验教训,从五个角度予以分析。

一、我们到底说什么?

弘农书院传统文化培训对大学生成长到明理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使大学生们从用心感受到的事件说起,而不是不着边际地讲“大道理”。

从内心里感受到了,是心动;既然心动,则必然会从“我”开始,“我”是起点和支点;再推己及人,以我口讲我心我思,再到我行动,这是天底下人生中的最大妙事、正事!能够这样做的人首先是了解自己的有着自知之明的人,怀着谦卑心尊重感觉的人。

一年来,书院里来往了很多人,大家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性和习性,说着彼此的话语或道理。就我们自身的经验来看,能够了解自己的人常常会流露出智慧心,这种正心、修身的人,能够做到克己复礼而成仁,因而常常会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染和带动的力量,能让其他人对由衷地感到震撼或敬慕并起而效之;而对那些几乎只了解别人或者社会的人,只是希望改变他人或者社会的人,尽管似乎满腹经纶,却大都只处于知识和观点的层次,那么这只能显示出他的聪明之处,却无法显示出智慧心,因此这种人的言行常常是高高在上的、不顾实际的、幼稚可笑的,既难以具有可行性的条件,也难以使他人信服并跟从之。

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其言行不一的最大表现,就是类似于这种不从自身或者实际出发地讲“大道理”。熟不知,只是普适性地讲“大道理”而不切实际朝向大道理而做些点滴行动的人,是“天下第一盗贼”(民国年间老善人王凤仪语)!熟不知,只知道空口讲大道理而不明白这些大道理与小行动之间的轻重缓急的关联性,并真正在一定的条件下动心踏实行动的人,就会离通明的“真理、道路和生命”具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这次许多年轻人在每天上午的听课中和讨论中从内心里真正明确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大的收获。

二、我们的行动是什么?

我们的行动,无论是支农、支教还是参与式调研,只能怀着感恩、谦卑之心去做力所能及的、实际可行的、点滴友善之事。

我们的支农、支教和参与式调研的经验,包括内容和方式,当然是综合型的、实践型的,哪里只能是单一的呢?哪里只会是我们自己从象牙塔的书本里、理论里拉出来的呢?我们以前认为是自己在主导支农、支教或参与式调研,可是,我们再降低一下姿态,再扪心自问一下,哪一件不是当地农民自觉配合或者忍让信任的结果?我们看似的“自我主导或支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难道不是农民或者他们的组织因为信任我们而让渡给我们的权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考虑,要以小学生的姿态去做事情。因为农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你”这个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年轻人的任何所谓的支配行为,总能在他们那里得到令你意想不到的常识性的解释。

因此,作为干事者的我们在活动的时候,千万不可恃宠而骄、过于自我。我们只有在每天的言行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错并改之,才能在知识、品德上稍有进步,才能在感恩和谦卑中真正地以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的心态,去干点事、有点样。

那么如何去做有实际意义的事呢?

首先,我们要有敬畏心。对合作社、书院、村两委等乡土社会的诸多既有存在现象,当然第一是要怀着谦卑学习并理解其存在合理性的心态,而不是从城市和学校学到的理所当然的看不惯或者批判怀疑心态。

其次,要有吸纳包容传承的信念。这种信念能够超越任何时代而历久弥新,在任何社会环境之下都能得心应手,既成就自己宽大的开放的心胸,也必会因势利导地为大众谋福利。在书院学习,我们本身即为载体,作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弘扬者,不可不认真学、认真践行;我们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和践行自身责任融为一体,包容一切所遇、所看、所听、所思、所言、所行的事物现象,最后提炼为我们发觉并借用一切资源,联系一切事物,归纳一切现象的一种能力。

再次,要有弘道的意志并见之于亲力亲为。大“道”于社会,小“道”于家庭,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情。我们以前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总是问自己也问其他人,我们到农村到底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纠缠了我们很多年。然而,当我们持守着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弘道”的意识,难道还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吗?从朗读经典到晨练听课;从为村里老年人做饭送饭到为他们洗脚洗脸、打扫庭院;从锄地耕田到放羊摘果;从开会谈话到联欢表演,从翻山越岭到下关览胜……这些诸多的细微小事,我们难道不能做吗?什么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呢?这就是。

三、我们的学术是什么?

对于农民当下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的调查研究,我们如何做呢?是放低姿态、换位思考从而友善的厚道地予以理解学习,并真正把握其既存事物之间的现实关联逻辑呢?还是冷嘲热讽、大惊小怪和动辄就予以某种学科专业上的学术批判呢?我们认为应该是前者,也只能是前者。

我们下乡要怀着厚德的友善姿态的,我们要对所有包容我们并接待我们的村两委、农民合作组织或者书院等乡村既有组织,或者所有遇到的农民个体、家庭、宗社等行为心态特征和表现,一定不能只以个人喜好或者学科化的知识而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不屑一顾、枉下断言!

因为我们是这片土地上的儿女,哪有儿女怀着客观冷漠和猎奇的心态、或者高高在上的指导或训斥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呢?就算这样的“父母”由于种种“三农”之内或者“三农”之外的原因而身心不泰、满目疮痍,难堪种种。还因为,传统农民的乡土生活和心理习惯传承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我们只有以沉着、稳重、谦虚、敬畏、恭敬之心态,才能使单薄的我们稍微地厚道一些,从而才能在更深更宽更本质的程度上理解他们,通透地明白乡村事物现象之间的本质性关联及其历史性关联,而不会轻易地犯了想当然的知识批判或者学术批判的错误!熟不知你在大夸其口对农民进行学术批判的时候,他们早已跳出了特制的学术之镜照,依然持守在乡土日常生活的本然世界里!熟不知在对他们进行学术批判的之时,它们早就对当前的某些学术理论及其拥戴者进行了行动上的审判!

从这方面而言,王凤仪先生的“认不是,不怨人,找好处”的为人处世姿态,正是下乡的学术姿态的最好总结。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还是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好好学习;而千万不能以专家学者的姿态对他们指手划脚、冷嘲热讽、大惊小怪。否则,“钦差大臣”、“鸡毛上天”的笑话,“专家”即“砖家”的笑话,“自以为是”其实“啥也不是”的笑话,“说话无敌而行动无力”的笑话,难道不是经常出现于知识分子之中的吗?否则,我们还有避免这些闹笑话的现象的其他可能性吗?

四、我们在乡下的日常生活是什么?

在于摆正心态,行动当下,走向未来。

此次冬令营是同学们自己在书院提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自力更生,动手足食,其中大部分队员是第一次下乡。这里有五个心态在里面:其一,书院义工老师的心态;其二,没下过乡的同学们的心态;其三,下过乡的同学们的心态;其四,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作为一个有着十余年历史的经验性心态;其五,当地父老乡亲们的心态。这些心态之联系和区别,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如何定位自己,秉持哪种心态,如何理解并与有其他心态的群体和谐相处?这都是要在“人同此心,心同此感”的推心置腹和换位思考中,秉持一定的有益于“和合共生”的立场和表现来的。我们既然以书院作为家园来过日常生活,当然要从一而终地“见素抱朴”最为妥当,更要感染其他来书院学习的人秉持这一精神。

此次传统文化学习,看了什么,听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有血有肉的年轻人,如何“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地看和听,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把自己和所看的接上茬口,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条件有信心践行一个有道德、有志向、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这个,是在看和听之中或之后,在日常生活行动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善亲爱幼,敬畏自然,多与父母相处并孝敬他们中得到满足的;换而言之,是多读书多行动多思考的结果,是与他人互动交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结果。

五、道义流通试验如何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书院探索道义流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感到,道义流通若要顺利进行并得到长远发展,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传统文化要持久深入,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二是书院与合作社的骨干成员要形成一个和合共生的、具有凝聚力的团队,达到融合乡土性和标准性为一体的有效引导和管理。

当传统文化之精神体现在农民的言行中和管理者身上的执行力时,他们便可以广开天地,得善缘结善果。当内部团队组织文化建立起来的时候,它不仅使管理更加公平、民主、和谐,也使整个产业链相互信任,减少成本。细心者或者深谋远虑的人又会发现,这两个关键要素又是合二为一的,并行成了休戚与共的动态平衡的和合共生的整个系统。即它把生产者、消费者融合为道义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其动态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文化与农村经济相融合的道义经能够不断提升村庄的质感,这种从乡村复杂的现实出发得来的质感和朴素情怀,比起一些大口号和大道理而言,更为经典、实用和常识;其二,这种动态平衡使村庄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在企业家团队、农民合作社团队和书院义工团队的努力下,在各种活生生的现实张力的局限和空间中,在曲折的经验和教训的磨合中,能够应对各种危机并且扶摇直上,达致上善若水之境界。

而将此两种结合的人是具有尊道贵德之明的,在修身齐家济社会的那些勇敢大气有担当的人。这样的人不会从天上自动掉下来,而是在具体的丰富的摸爬滚打里锻造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人所组成的具有高度包容性和统筹力的团队组织力量,才必然成为道义流通得以顺利进行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书院里已经存在着虽然还极其微弱但是却执着燃烧的温暖火苗。它必将在深厚的传统乡土智慧滋养的土壤中,在成千上万为了自身和家人些许的生活改善而付出全部生命的广大父老乡亲们中间,在还愿意把自己贡献于中国底层热土的青年知识分子参与中······逐渐蔓延燃烧,星火燎原。纵使它此起彼伏或时断时灭,风刮雨浇或材干不佳,但必将会与当前在全国各地顽强持守的乡建人一道,酝酿成人们为了对付现代化困境中各种灾难的希望之火!

 

小结

当今年轻人的人生道路上,从来就不缺乏追求自我自家小权小利的思考者和行动者。而书院事业则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参与式反思”的机会。作为书院是要“尊道贵德”的,而作为大学生,是否也应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候有机会想一想,人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做人要持有什么样的厚德?套用10年前刘健芝老师的两句话:我们是否可以与众不同?另外一个可能能否得到实现?

如上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五个方面,统称为在具体实践场域中可能践行的“道义下乡”的实际经验。诚愿在实际行动中涌现出更多的“道义下乡”的经验出来,从而使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向上成长和新乡村建设行动的相互关系,使这二者与当今中国乡土社会境况的动态关系,更加良性、更加真实、更加持久。


相关文章: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余云辉: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余云辉:“币权”必须服务于政权与军权——关于动用“币权”解决当前经济金融问题的建议
·关于在城乡基层充分应用中药汤剂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工作的通知
·吕德文:基层建设必须坚持“又红又专”——关于上海疫情防控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